佟小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并通過查字典、辭典了解詩句意思,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挖掘文本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感悟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先學后教”(初讀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初讀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適時評價:讀得字正腔圓;讀得節(jié)奏分明;讀得聲情并茂……)
2.生自由讀古詩。
3.指名朗讀。(以后進生為突破口,充分暴露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4.請同學們把易讀錯字的讀音帶到文章中去反復讀。
5.再次指名讀文。
6.生自由讀文,畫一畫本首古詩是如何停頓的。生邊畫邊練讀。
7.師領讀,學生修改停頓并跟讀。
8.指名讀文,要求讀好停頓,讀出韻味。
二、第二次“先學后教”(二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出示自學提示,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并質疑,圈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生小組合作解決不理解的字詞。
3.小組匯報,生生互相解決字詞情況,師在旁加以指導。
4.再次讀文,小組合作試著說說詩意。師巡視。
5.指名匯報詩意。(讓其他學生加以補充,如有不明白之處,師再加以引導)。
三、第三次“先學后教”(三讀古詩,體悟作者情感)
1.生自由讀文,并思考:你從文中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賣炭翁?
2.生答:可憐的、落魄的、臟兮兮的……
3.生帶著以上感受讀古詩,讀出賣炭翁的落魄、可憐……
4.指名讀文,師指導。
5.生自由讀文,小組思考并討論:作者白居易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深入刻畫賣炭翁的形象。(明確:采用了人物的外貌、心理等寫法)
同學們,這首古詩課文里只節(jié)選了前八句,后面還有十二句。后來賣炭翁的命運又會如何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如果想,就請同學們回家查查資料,看看賣炭翁之后又會遭遇怎樣的狀況。明天我們再一起交流。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