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赤峰024000)
內蒙古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以《形勢與政策》課實行英漢雙語教學為例
王玉紅
(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赤峰024000)
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我國文化建設長期滯后于經濟發(fā)展,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只有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中國國民素質并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中國夢”和“和諧世界”,中國需要更多的政治素質過硬,既精通學術又具有很強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技能及其綜合運用能力有著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因此英漢雙語教學模式在內蒙古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創(chuàng)新運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內蒙古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英漢雙語教學;形勢與政策
高等學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是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理論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需要向全世界更全面客觀地展示其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在內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優(yōu)越性.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中國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中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中國國民素質并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中國夢”和“和諧世界”,中國需要更多的政治素質過硬,既精通學術又具有很強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技能及其綜合運用能力有著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國際上,對雙語教學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二十世紀后半期,加拿大、美國和新加坡等一些國家就根據各自的國情,實施了不同程度的雙語教學.在中國英漢雙語教學起步較晚,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在一些大中城市特別是沿海開放城市相繼在中、高等教育階段實施以英漢為主的雙語教學.在國際上,對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二十世紀后半期,加拿大、美國和新加坡等一些國家就根據各自的國情,實施了不同程度的雙語教學.有多名學者提出了相關理論.如貝克的雙語教育模式;斯波爾斯基的雙語教育評價模式;麥考·克林的全程模式;蘭伯特的態(tài)度——動機模式等.在中國雙語教學模式起步較晚,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在一些大中城市特別是沿海開放城市相繼在中、高等教育階段實施雙語教學.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一大批高校一些學科的雙語教學開展得卓有成效.有的學者提出了關于雙語教學模式的觀點.如俞理明和韓建俠主張借鑒國外成功的雙語教學模式,引介了加拿大的依托式課程教學模式.李麗生、葉建敏、呂良環(huán)等主張將雙語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結合起來.[1]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英漢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教授學科知識的教學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一種必備教學手段.英漢雙語教學可以創(chuàng)新內蒙古地區(qū)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更多的既精通政治理論又具有很強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培養(yǎng)出更多的既精通學術又具有很強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前提和關鍵是有一支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團隊.英漢雙語教學模式可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yǎng)更多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思想理論課教師.
蒙漢雙語教學模式是內蒙古地區(qū)高校的一大特色,但對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實施英漢雙語教學模式的內蒙古高校,則微乎其微.目前內蒙古地區(qū)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英語水平普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碩士以上學位的年輕教師的英語基本都能達到相當于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水平.但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講,實施英漢雙語教學,既是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對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巨大挑戰(zh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在提高政治理論水平的同時,不斷提高外語能力,需要高校通過國內校際合作與國際交流給教師創(chuàng)造出國深造或交流的機會.筆者把英漢雙語教學作為內蒙古地區(qū)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教學模式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一個切入點,雖然面臨很大挑戰(zhàn),但仍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為探索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提供理論依據,為實現內蒙古地區(qū)高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使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提供參考.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難點與突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高教學效果的新思路和新挑戰(zhàn).當前的國際和國內形勢的發(fā)展,尤其是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觀念必須具有敏銳性和前瞻性.《形勢與政策》課緊密聯系國內國際熱點問題,追蹤理論前沿并具有時效性的特點,因此以當前的形勢與政策尤其是國際熱點問題為突破口循序漸進地進行英漢雙語教學更能讓大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赤峰學院《形勢政策》課為例闡述英漢雙語教學在內蒙古地區(qū)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創(chuàng)新運用、難點和對策.
4.1 教師的培訓
高校培養(yǎng)出更多的既精通學術又具有很強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前提和關鍵是有一支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團隊.教師的備課是否完備是建立在教師自身的素質和勤奮基礎之上.因此英漢雙語教學模式可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yǎng)更多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思想理論課教師.根據中央的文件精神,自2006年秋季赤峰學院將《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列入了學校各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作為一門公共政治理論課,規(guī)定新生入學第一學期本科開設36理論學時,計2學分;期末采取考試形式考核成績.這種形式與做法沿用至今.赤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全校全年授課學生總量本科學生為2000人左右,主講教師平均承擔400個左右學生的教學任務,主講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大致為1:400.承擔“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任務的主講教師共有5名,其中博士1人占20%,碩士3人,占60%,本科1人,占20%.教師學歷結構層次較高,以碩士為主體.中青年教師全部碩士化.5名主講教師都是專職教師.其中副教授3人,副研究員1人,講師1人,年齡在36-55歲之間,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年富力強,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師除了教學中對外文資料的搜集和掌握外,還定期進行集體備課,共享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教師積極參與赤峰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舉辦的教師口語培訓班.赤峰學院根據形勢的需要規(guī)劃2012—2015年度的骨干教師國內國際交流培訓計劃,使教師可以獲得到國內外高校的訪學等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及外語能力的機會.
4.2 課堂及實踐教學中英漢雙語教學的充分運用
《形勢與政策課》課程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模塊:
第一模塊:國內形勢篇.政治方面主要介紹和分析國內當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如上半年的“兩會”和下半年的中央全會.了解重要政策的確立和發(fā)展變化,明確黨和國家采取的重要措施,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經濟方面主要介紹和分析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了解我國的經濟現狀、對比與其它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從而更好地把握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趨勢.另外本模塊還可包括當年國內形勢的一些熱點如大學生就業(yè)形勢等.
每年的“兩會”都有國務院總理答中外記者問的會程安排,教師可組織學生觀看直播或下載視頻并組織學生用英漢雙語進行討論,達到既了解記者會的內容又提高英語聽力和口語的雙重教學效果.
第二模塊:臺海局勢篇.著重介紹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fā)展期”.介紹臺灣的歷史與現狀,說明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介紹我國對待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使學生能站在祖國統(tǒng)一的高度來充分認識反對“臺獨”的重要意義.
在兩岸關系中,美國因素不可避免.在涉及到美對臺灣的態(tài)度和政策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下載一些外文的原版資料或相關視頻,并組織學生討論.
第三模塊:國際形勢篇包括中國與其它大國之間的關系.主要介紹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取向,介紹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使學生及時了解和把握當前國際總體形勢及熱點問題、中國與其它大國之間關系的發(fā)展趨勢等.
在這一模塊中,英漢雙語教模式學得以集中體現.以閻光亮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新編形勢與政策》為例,國際形勢篇提供了大量進行英漢雙語教學的教學空間.第六講《黃巖島事件始末》和第八講《中美關系發(fā)展趨勢》中,可向學生提供關于菲律賓和美國對中國的態(tài)度的文檔和視頻資料,并進行分析和討論.在第十講《當前國際形勢的新特點》中,可用英漢雙語解釋一些名詞,如硬實力(hard power)和軟實力(soft power)等.軟實力概念由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前院長約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教師可向學生介紹一下約瑟夫-奈(Joseph Nye)以及他的著作及觀點.在講述當前國際形勢特點時,教師可盡量使用以英語為主的英漢雙語教學,并鼓勵學生也盡量用英語積極發(fā)言和和參與討論.盡量放一些原版英文視頻資料以配合教學.
國際形勢模塊既是英漢雙語教學集中體現的平臺,同時也是英漢雙語教學的難點所在之處.赤峰學院教師和學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水平普遍不是很高,英漢雙語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大挑戰(zhàn).如果尺度掌握不好,有可能導致教師發(fā)揮失常和學生的厭倦情緒而使英漢雙語教學無法進行下去.因此,使英漢雙語教學成為可能和可行的教學模式需一方面做到長期堅持英漢雙語教學,遇到困難和障礙不氣餒,師生相互鼓勵堅定信心.另一方面要根據教師的備課和學生的接受情況做到機動靈活,不應機械和教條.如在第十一講《歐債危機越演愈烈》中,由于關于經融方面專業(yè)術語較多,再以英語為主講述,一方面會過于加重教師的負擔,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在英漢雙語教學中,應以漢語講述和解釋為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歐債危機的愈演愈烈和對中國的影響.
除課堂教學外,教師也采取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來提高英漢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如為赤峰學院的外國留學生和本校學生之間搭建交流平臺,成為提高語言能力的助推器.[2]本校學生主動關心留學生,幫助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困難和語言障礙.這種方式既體現了赤峰學院當代大學生對國際友人的友好和樂于助人的精神,又能使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提高語言能力.另外還可以請出國培訓或進修教師歸國后舉行講座或報告會,介紹其國外培訓或進修過程及提高語言能力的經驗等.積極支持學生出國交流,回國后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內蒙古地區(qū)的發(fā)展與對外交流急需政治素質過硬,精通專業(yè)和具有較高外語能力的建設人才.內蒙古本科院校的人才輸出也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英漢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教授學科知識的教學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一種必備教學手段.英漢雙語教學可以創(chuàng)新內蒙古地區(qū)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更多的既精通政治理論又具有很強外語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1〕殷月.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東北大學,2010.
G642
A
1673-260X(2013)09-0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