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剛(剛剛)”和“剛才”是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易產生混淆的一組詞。本文結合學生課堂練習及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偏誤,對比考察對應韓國語中的時間副詞,對該類偏誤進行整理歸類,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最后對對外漢語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剛(剛剛) 剛才 偏誤分析 語義范疇
一、引言
對外漢語教學中,時間詞“剛(剛剛)”“剛才”是難點之一,屬易混淆詞。
就“剛”與“剛剛”來說,大部分語法學家和語法專著認為“剛剛”同“剛”,是“剛”的重疊形式。對于“剛(剛剛)”同“剛才”的詞性問題,現(xiàn)已基本確定。如:《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03年),《語法講義》(朱德熙,商務印書館,1982),《漢語會話301句》(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都標明“剛”和“剛剛”為副詞,“剛才”為名詞。
對于“剛(剛剛)”“剛才”,學者們已從其語法性質(馮成林,1981)、所處位置(周曉冰,1993)等角度進行過大量的研究。本文在這些研究基礎之上,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對“剛(剛剛)”同“剛才”進行再考察。
二、“剛(剛剛)”與“剛才”的區(qū)別
(一)時間范疇的區(qū)別
“剛(剛剛)”和“剛才”的語義功能在于表示時間范疇,即“過去”的時間?!斑^去”屬于時制(tense)系統(tǒng),通常時制三分為“過去時”“現(xiàn)在時”“將來時”,這種“過去”是絕對時制角度與“現(xiàn)在”“將來”相對的概念。時制表示的是某一事件的發(fā)生時間與發(fā)話人說話時間或某一指定的參照時間之間的關系,有兩種基本類型:絕對時制同相對時制。前者指事件發(fā)生時間與說話時間形成的時間上的關系,后者指事件發(fā)生時間與說話時間之外的某一指定參照時間形成的時間上的關系。
龔千炎(1994)指出:“時相部分是語義層,屬于詞匯范疇,時態(tài)部分是語法層,屬于語法范疇,而時制部分雖然多使用詞匯成分,但是作為時相到時態(tài)的過渡,也包含有不少語法因素?!庇纱说贸鰸h語時間系統(tǒng)是一個“詞匯·語法范疇”。由于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這一特性,我們可知表現(xiàn)時間義的詞語在該系統(tǒng)的重要。而“剛(剛剛)”、“剛才”分別作為表示時間相關的副詞同名詞,與現(xiàn)代漢語時間的相、制、態(tài)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將“剛(剛剛)”分為兩個義項:一是表示說話前不久發(fā)生;二是緊挨在另一個動作之前發(fā)生。從這兩個義項來看,“剛(剛剛)”的時間參照點并非固定的,可以以過去時間或將來時間為參照點,均表示兩個時點的間隔很短暫,相關行為動作在不久前開始或完成。這便決定了其一般不能與靜態(tài)動詞搭配,但時間名詞“剛才”有時可以同靜態(tài)性弱的一些動詞搭配。比如“坐”“睡”“躺”等。
“剛才”是時間名詞,表達時點的語義范疇,在句中指事件發(fā)生、經歷的具體時間,而不是對動作行為進行修飾?!皠偅▌倓偅笔菚r間副詞。在時間上或程度上對謂詞起積極的限制或修飾作用,表明事件在一定時間內的進程或性狀的變化,指出動作或狀態(tài)在不久前已經開始或完成①。
此外,從相對時角度看,“剛才”表達的是同時,“剛(剛剛)”既可以表達同時,也可以表達異時。如:
(1)剛才媽媽進門的時候,我正在看書。 (同時)
(2)你晚上八點去找她,她可能剛到家。 (異時)
(二)語義范疇的區(qū)別
“剛”和“剛才”在語義上分別表達的是時段及時點的概念。一般認為“剛才”意義上表示過去不久的時間,強調時點意義,是可用“那個時候”替代的體詞。謝成名(2009)認為“剛才”作為時間名詞,在時間軸上占據(jù)一個相對固定的位置,跟“現(xiàn)在”“今天”類時間詞一樣,表達絕對的時間概念?!皠偅▌倓偅眲t表示事件時間和參照時間間隔很短,是短時意義的副詞?!皠偛拧痹跁r間軸上有固定的參照點——說話時間、參照時點固定,在時間軸上會有固定位置,不能以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皠偂痹跁r間軸上的參照點不一定是說話時間,其參照時點不固定,因此無法在時間軸上找到它的確切位置。
此外,“剛”和“剛才”雖都表示時間,但在時間長短上有區(qū)別。“剛才”表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天,標準較客觀?!皠偂彼硎镜臅r間短到幾秒,長到幾年,只要主觀上覺得時間不長就可以用“剛”。即“剛”的時間意義是籠統(tǒng)抽象,無法進行測定的,是主觀認定的?!皠偛拧笔且粋€相對固定的可感知的時點位置。
三、“剛(剛剛)”“剛才”的偏誤類型
為了解韓國語為母語學習者對時間副詞“剛(剛剛)”以及時間名詞“剛才”掌握的具體情況,我們收集了某大學漢語公共課中級班三個班學生的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yè),挑選出包含“剛(剛剛)”的病句62條,包含“剛才”的病句39條②。整理后得出下列典型偏誤:
(一)“剛(剛剛)”“剛才”的誤用
該類型偏誤主要表現(xiàn)為在應該使用“剛(剛剛)”的位置錯誤地使用了“剛才”。如:
(3)*我剛才多吃了,現(xiàn)在非常困了。
(4)*剛才學漢語的時候,很辛苦,但是也非常有意思了。
例(3)和例(4)都要將時間名詞“剛才”改為時間副詞“剛(剛剛)”,便可得到正確的句子③。
(二)“剛(剛剛)”在句中位置偏誤
(5)*剛他走。
(6)*剛剛早晨離開了。
“剛(剛剛)”的副詞性質使其通常選擇在主語或者話題之后出現(xiàn),例句(5)應將“剛”置于主語后,變?yōu)椤八麆傋摺?。同理,例?)改為“早晨剛剛離開”即可。
(三)“剛(剛剛)、剛才”與“立刻、馬上”的混用偏誤。
“立刻、馬上”作為副詞表示的也是短時間,由于對語義理解的不足,學習者將其與“剛(剛剛)、剛才”混淆,出現(xiàn)偏誤現(xiàn)象。例如:
(7)汗剛才出來了。(立刻)
(8)剛剛能修好。(馬上)
例(7)的本義是希望表達“立刻”義,所以將“剛才”改為“立刻”或“馬上”便可得到正確的句子。例(8)也是同樣的道理。
(四)剛(剛剛)”“剛才”與時間詞共現(xiàn)偏誤
(9)*他現(xiàn)在剛到。
(10)*他現(xiàn)在剛走。
“剛(剛剛)”和“剛才”無法與某些時間名詞共現(xiàn),學習者不清楚這一限制,從而產生偏誤現(xiàn)象。例(9)、例(10)屬于同一類型的偏誤,均為時間名詞“現(xiàn)在”同“剛”的共現(xiàn)造成。
幾種偏誤情況整理如下表:
整理后的幾類偏誤中,“剛(剛剛)”同“剛才”之間混用現(xiàn)象較為突出,位置偏誤現(xiàn)象也較為明顯,此外也有個別詞義混用,同時間詞共現(xiàn)產生的偏誤類型。由此大略可知學習者對“剛(剛剛)”和“剛才”之間的語義差別比較模糊,并且使用時對其所處的位置并沒有很好地掌握。此外,個別例子也可看出學習者會同其他詞匯混淆,在共現(xiàn)問題上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下面我們將逐一解釋這些偏誤產生的原因。
四、“剛(剛剛)”“剛才”偏誤成因分析
(一)混淆語義造成的偏誤
對于韓國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來說,未加仔細辨析或是無法區(qū)別差異就使用造成的偏誤不在少數(shù)。例如:
(11)*剛才學漢語的時候,很辛苦,但是也非常有意思了。
整體來看,該句表示的應是“開始學習漢語的時候”這一時間,“剛才”表示的時間跨度較小,“剛(剛剛)”表示的時間跨度較大?!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2003):剛(剛剛):[副]表示發(fā)生在不久前。修飾動詞和少數(shù)表示變化的形容詞。①a.指說話前不久;b.指緊挨在另一個動作之前發(fā)生。后面常用“就”“又”呼應,有時也說“剛一……”;②正好在那一點上(指時間、空間、數(shù)量等;有不早不晚、不前不后、不多不少、不……不……的意思)。a.剛+動/形;b.剛+數(shù)量;③表示勉強達到某種程度;僅僅。
剛才:[名]:指說話前不久的時間。
時間跨度上,詞典均解釋為發(fā)生在不久前的動作。這種解釋對學習者造成了困擾,大部分學習者并不清楚“剛(剛剛)”同“剛才”語義上的實際差異,即義素“不久”到底有什么區(qū)別。這一句中的“剛才”會被理解為主語在說話前幾個小時開始學習漢語,明顯同作者的本意相悖。
“剛(剛剛)”同“剛才”屬不同的語法范疇, 前者是時間副詞,后者是時間名詞⑤?!皠偛拧弊鳛闀r間名詞,表示的是一個絕對的時間概念⑥,并且發(fā)話者的說話時間便是其參照時點。在這種情況下,其表示的時間概念所能夠覆蓋的范圍,必須是詞義模糊性所能夠承受的范圍,如果超過了這個范圍,句子便不成立。如:
(12)我剛才讀了兩個小時的書。
(13)*我剛才讀了二十個小時的書。
在例(12)、(13)中,語義模糊性所能承受的范圍大致在兩個小時之內,如果超過這個范圍,比如“二十個小時”,句子便無法成立。這也是“剛才”最大的特征之一。
“剛(剛剛)”,屬時間副詞范疇,修飾動詞及少數(shù)表示變化的形容詞?!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對其解釋中有兩個義項:表示發(fā)生在不久前。a.指說話前不久。 b.指緊挨在另一個動作之前發(fā)生。義項a主要強調的是動作同現(xiàn)在的關系,對現(xiàn)在的影響;義項b強調了兩個動作的關聯(lián)以及動作之間的時間很短。
由此可知,“剛(剛剛)”重點強調的是兩個時點的關系,并沒有固定的參照物,這與有固定參照物的“剛才”顯然是最大的不同。我們再看下面的例子:
(14)剛(剛剛)來北京的時候,我什么都聽不懂。
這種類型的句子在練習中經常出現(xiàn),此時的“剛(剛剛)”+“……的時候”,實際就已經起到一定時點確定的作用,這種類似“剛(剛剛)……的時候”的構造所表示的是一個時段,需要注意。
綜上,我們可知“剛才”表達的是一個客觀的時點,“剛(剛剛)”表示的是一種時間關系, 這種關系沒有固定的某個時點,是由主觀判定的。學習者在不了解這種差別的情況下,很容易混淆兩者的用法。
(二)負遷移造成的偏誤
作為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學習漢語過程中會受到母語的影響。韓國語同漢語分屬不同類型的語言,其母語造成的負遷移自然容易使學習者產生偏誤。
1.位置不同造成的偏誤
“剛(剛剛)”和“剛才”在韓國語中的對應形式有“??”“??”“??”“??”這幾種。韓國語中的這些副詞均可出現(xiàn)在主語之前,也可出現(xiàn)在主語之后,在句中的位置相對自由,并且其位置的變換也不會帶來意義上的不明確。相對于韓國語這種特性,語序為重要表現(xiàn)手段的漢語中,“剛(剛剛)”和“剛才”的位置則不能如此自由。如:
(15)a. *剛(剛剛)他走。
(15)b.他剛(剛剛)走。
(16)a.剛才,是他送我去的醫(yī)院。
(16)b.?是他剛才送我去醫(yī)院。
(15a)中“剛(剛剛)”的位置出現(xiàn)在主語前造成了偏誤,但對應的韓文翻譯 中,“??”這一時間副詞的位置同病句中的位置保持一致。如:
(15)a?? ?? ???.
(15)b?? ?? ???.
(16)a?? ?? ?? ??? ??? ???.
(16)b?? ?? ?? ??? ??? ???.
韓國語中對應“剛(剛剛)”的“??”并無過多的位置約束,前置后置均不影響理解,受這種影響的韓國學習者自然會根據(jù)這種方式造出因所處位置而產生偏誤的句子。
2.詞義理解錯誤造成的偏誤
“剛(剛剛)”表示發(fā)生在不久前,但有時也可很長時間。例如:
(17)他剛(剛剛)離開北京一個月。
(18)他剛(剛剛)回國半年。
(19)*?? ?? ??? ??? ? ? ??.(*他剛才離開北京一個月。)
(20)*?? ?? ???? ?? ??.(*他剛才回國半年。)
在這種表示較長時間的情況下,韓國語是不能使用“??”的,又因為大部分學習者會將其對應為“剛(剛剛)”,在不能使用時,則會選擇“剛才”進入語句。這種方式也是因為對詞義的理解產生了偏差,導致學習者選擇了不正確的時間詞。
3.共現(xiàn)造成的偏誤
在韓國語中表達參照時點之前的“??,??,??”相對于參照時點,其意義表示還略有提前,并且還可以同帶有“一天”時間概念的時間名詞共現(xiàn)。
(21)*他現(xiàn)在剛到。
(22)*他現(xiàn)在剛剛離開。
(21)?? ?? ?? ????.
(22)?? ?? ?? ???.
這兩個例句中的“剛(剛剛)”表示“過去不久”,同“現(xiàn)在”不能共現(xiàn),所以是病句。但是從韓國語的角度,這兩句話卻是可以成立的。由此,韓國學習者很容易造出不符合漢語語法的句子。這仍是一種受到母語影響而忽略了漢語的共現(xiàn)條件而產生的偏誤現(xiàn)象。
五、“剛(剛剛)”“剛才”偏誤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韓國學習者在學習“剛(剛剛)”和“剛才”過程中之所以出現(xiàn)錯誤,按照本文的分析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對其語義范疇的模糊?!皠偅▌倓偅焙汀皠偛拧痹谙嗤浞ㄎ恢蒙纤尸F(xiàn)出的不同語法表現(xiàn)取決于其各自所屬的語義范疇?!皠偛拧本哂泄潭ǖ膮⒄拯c,表達絕對的時間概念;“剛(剛剛)”無絕對參照點,更多地表達著一種時間關系。
學習者只有真正地把握“剛(剛剛)”和“剛才”的語義范疇,才能減少偏誤,達到正確使用的目的。這種情況也為對外漢語教學乃至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提供了一些啟示。
首先,不能簡單地以近義詞語互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某些時候近義詞互相解釋替換可以很有效地幫助學習者理解,但遇到形式、意義、功能比較類似的教學點時,還需要逐一分析。要做到幫助學習者理解相似之處,也要讓學習者更清楚其中的差別和限制。
其次,適度安排講解的知識點。比如“剛(剛剛)”同“剛才”對于時間范疇的各自特點,講解時要做到難易適中,不能解釋得過難。對于高級學習者來講可以略作深度解釋,對于中級和初級學習者來講還是簡明易懂為好。
注 釋:
①陸儉明,馬真(1985)指出,時間副詞大多不表示“時”,而表
示“態(tài)”。
②“剛(剛剛)”還表“僅僅、恰好”義。如:“剛十歲”;“錢不
多,剛剛夠用”等。這類“剛”和“剛剛”屬程度副詞,表達意義同時間概念無關,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另外,病句中與“剛(剛剛)”和“剛才”無關的偏誤,本文也不予討論。
③例句中與“剛(剛剛)”“剛才”無關偏誤,暫不討論。
④該類偏誤主要表現(xiàn)為與“了”的共現(xiàn),以及少數(shù)詞義不明造成的
偏誤。
⑤在“剛才”是時間副詞還是時間名詞這一問題上,本文依照《現(xiàn)
代漢語八百詞》之劃分。
⑥類似于“今天”和“現(xiàn)在”這樣的時間概念。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陸儉明,馬真.漢語虛詞散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3]呂叔湘主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康玉華,來思平. 漢語會話301句[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
[5]馮成林.試論漢語時間名詞和時間副詞的劃分標準——從“剛才”和“剛”“剛剛”的詞性談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1,(3).
[6]龔千炎.現(xiàn)代漢語的時間系統(tǒng)[J].世界漢語教學,1994,(1).
[7]聶建軍,尚秀妍.說“剛”和“剛才”[J].漢語學習,1998,(2).
[8]周曉冰.充當狀語的“剛”和“剛才”[J].漢語學習,1999,(1).
(隋雨竹,成均館大學中語中文科博士,韓國水原大學CSL學部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