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突出特點是探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我采用了突出實效,重視過程,聯(lián)系實際,綠色環(huán)保,媒體輔助等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親身體驗,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 特點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172-01
實驗教學對于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有獨到的作用。同時實驗既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又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科學探究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學生的智能結構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v觀初中化學新教材,實驗內容、方式、方法有許多新的改變和突破,更加注重化學與生活、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習過程和親身體驗?,F(xiàn)就新課程下初中化學實驗的特點及教學策略做一些探索。
新課程標準理念重視實驗教學,改變了化學課程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目標、性質和模式,從單純?yōu)榱藢W習知識、驗證理論及掌握操作技能,轉變?yōu)橐匀媾囵B(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課程內容,更加突出了實驗的探究功能。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新課程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特點是:
1.注重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不再規(guī)定“必做”實驗。凡是《化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的教學內容都安排了實驗;將原來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設計為探究實驗和家庭實驗,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2.實驗更具有“人情味”,以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家庭”小實驗為輔,探究實驗為主,還增設了以實驗為背景的“問題與練習”,進一步確立了化學理論知識與實驗的關系,顯示出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習興趣。
3.實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新教材對實驗的具體做法,使用的器材等沒有做硬性規(guī)定,倡導使用生活代用品,這樣既節(jié)約了藥品又彌補了實驗器材的不足,更便于因地制宜的開展實驗教學,提出不同實驗方法,設計實驗,注重實驗的科學性和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智技能。
依據(jù)化學實驗教學的特點,我的教學策略是:
1.轉變觀念,突出實效
化學課程標準側重了學生用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學習分子時,學生對“分子的基本性質——‘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易理解,讓學生親身體驗喝水、吃雪糕等都可以達到解渴的道理。這樣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實驗的實效性,又讓學生真正成為實驗的“主人”,而不是教師指揮下的“機器人”。
2.合作探究,重視過程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做中學”的實踐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而探究性實驗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它為學生提供了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驗,猜想參加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是否相等,學生設計出在敞口容器中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密閉容器中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等實驗方案并進行探究、記錄、觀察現(xiàn)象,得出了質量守恒定律,我及時引導學生分析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并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質量守恒的原因,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可見,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自主地觀察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本質的科學方法,增強了情感體驗。
3.聯(lián)系實際,勇于創(chuàng)新
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孕育著化學,為了讓學生用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身邊的生活現(xiàn)象,體驗化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生活代用品盡量增加一些貼近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實驗。
例如:在學習“燃燒的條件”時,由于白磷價格昂貴,又是危險品,于是我用汽油和重柴油設計如下實驗:
①在兩只干凈的小燒杯(或小鐵盒中),一只加2毫升汽油,另一只加2毫升重柴油,都敞開放置在空氣中。用兩根燃著的木條分別接觸兩杯油后立即抽出。學生看到汽油燃燒而重柴油未燃燒,因為汽油著火點比重柴油著火點低,繼續(xù)將燃著的木條插入重柴油,使其燃燒,說明溫度已達到著火點,接著用兩片硬紙板或小木片分別蓋在燃著的汽油杯和重柴油杯上,兩處火焰都熄滅,使學生不但明白燃燒的條件之一是可燃物與氧氣接觸,而且明白了為什么油類著火不能用水撲滅,而用沙土或木板等物覆蓋的道理。
②向一個250mL的燒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然后再在水中加入適量的硝酸銨,并不斷攪拌,溶液的溫度急劇降低,接著將少量豆油倒入一個小鐵盒中并點燃;再用坩堝鉗把小鐵盒放在冰冷的液面上,這時可看到由于溫度的降低而使火焰熄滅。為了使學生觀察到的現(xiàn)象更全面,可把小鐵盒拿出來,重新點燃,殘留在鐵盒中的豆油在空氣中則再次燃燒起來。至此學生對燃燒的另一條件——可燃物燃燒時溫度必須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學生也直觀的看到了把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可以滅火的原理深信不疑,加深了對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的理解。
4.綠色環(huán)保,消除污染
綠色化學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化學,其核心內涵是在反應過程和化工生產中,盡量減少或徹底消除有害物質,從源頭消除污染。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提倡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在實驗時,一定要盡量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實現(xiàn)零排放。例如:在進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時,應在通風櫥中實驗,尾氣要用氣球回收或點燃處理。在實驗操作中不能隨意把廢氣排入大氣,不能把廢液排入下水道,應用相應液體中和或吸收有毒、有害物質,將綠色化學理念滲透到實驗教學之中,使它成為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養(yǎng)成綠色環(huán)保意識。
5.媒體輔助,彌補不足
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條件受限制的如爆炸、毒性較大且不易控制的實驗;學生難于理解的抽象問題,如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其運動等。借助多媒體三維圖或動漫功能可彌補這一不足。在學習“核外電子排布”時,利用多媒體制作“原子模型”、“核外電子的運動”等直觀、生動的課件,學生就會一目了然,加深了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
總之,在實驗教學中,要根據(jù)化學實驗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實驗方案,不僅有利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作者簡介:
吳寧良,中學一級化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