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 要:當(dāng)今的語篇研究包含了很多的內(nèi)容,但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重要方面:語言形式上的粘連性和語義邏輯上的連貫性。語言形式上的粘連性又分為結(jié)構(gòu)粘連和語義粘連兩大部分。本文以篇章粘連中的語義粘連為研究對象,簡單介紹了語義粘連中的照應(yīng)、替代、省略、連接、詞匯等粘連方式并且以剛剛出版的A Winter in the Sunshine為例,介紹這些語義粘連方式的應(yīng)用以及中英文語義粘連的異同,為翻譯教學(xué)和翻譯工作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語義粘連 照應(yīng) 替代 省略 對比
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使中文和英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為了更好地比較中英文的異同,保證翻譯、跨文化交流等工作順利地開展,研究者們在語音、詞匯、句法等不同的層面對中英文進行了對比和分析,并獲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自 Halliday & Hasan 1976年提出篇章語義粘連以來,學(xué)者們越來越注意英漢語的篇章語義粘連對比研究。
一、相關(guān)概念介紹
(一)篇章
對于什么是“篇章”這個問題,不同的學(xué)者有不同的定義,不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說法。篇章絕不僅僅是一些詞語的堆砌,也絕不是一些孤立句子的串聯(lián)。使用最廣泛的篇章定義是“篇章并不是一連串句子的組合,而是一個語義上的統(tǒng)一體。任何一個語言段,不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不論是一句話(或甚至是一個詞)還是一部巨著,只要構(gòu)成一個語義上的整體,便可稱為篇章”[1](P204)。簡而言之,篇章結(jié)構(gòu)完整,語義功能明確。任何語言層面都會有結(jié)構(gòu),比如語音的音節(jié)結(jié)構(gòu)、句子的主謂賓結(jié)構(gòu)、單詞的詞素構(gòu)成的結(jié)構(gòu)等等。同樣,語篇也有結(jié)構(gòu)。語篇的結(jié)構(gòu)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篇章中各句子之間在語言形式上的粘連性(cohesion);2.篇章中各句子所表達的概念或命題之間在語義邏輯上的連貫性(coherence)[2](P204)。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語言形式上的粘連性。
(二)篇章的粘連性
篇章是一個結(jié)構(gòu)完整、語義功能明確的整體,要想把各個句子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就必須采用一些方式去把零散的句子銜接起來,而這種銜接,就是篇章的粘連。粘連是篇章研究中常用的一個術(shù)語。對于粘連的定義,眾學(xué)者持不一樣的態(tài)度,本研究采取Hallliday & Hason對粘連性的狹義定義:如果對篇章中某一語言成分的理解取決于對篇章中另一語言成分的理解,那么這兩個語言成分之間結(jié)成的關(guān)系便是一種粘連關(guān)系[3](P204)。篇章的粘連分為結(jié)構(gòu)粘連和語義粘連。結(jié)構(gòu)粘連包括信息結(jié)構(gòu),主述位結(jié)構(gòu),對偶、排比等句式。語義粘連則包括照應(yīng)、替代、省略、連接、詞匯等粘連方式。本文以A Winter in the Sunshine這本書為例,對粘連方式進行舉例分析,并對漢英語言中的粘連方式進行對比,找出其異同點。
二、篇章的語義粘連
本文在分析篇章的語義粘連時,所用的例句皆來源于A Winter in the Sunshine這本書。這本書的原作者是賽勒斯·帕克赫斯特·康迪特,但僅是手稿,當(dāng)時未整理出版。后來這份手稿于1955年由弗雷德里克·W·道先生捐贈給羅林斯學(xué)院。羅林斯學(xué)院圖書館檔案部主任張文獻教授將其從歷史檔案中挖掘出來并與莫瑞斯·奧沙利文教授合作整理出版,再由上海理工大學(xué)禹一奇副教授翻譯,最終出版。以該書為例對中英文篇章語義粘連性進行對比有兩個原因:1.這本書剛剛出版,對其在篇章語義粘連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學(xué)者涉及過;2.這部小說是佛羅里達最早的小說之一[4](P5),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描寫佛州風(fēng)土人情的早期小說之一,具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研究價值。本文希望在對篇章語義粘連對比分析的同時,能讓讀者對這部小說有個簡單的接觸和了解。
(一)照應(yīng)粘連
照應(yīng)是中英文的重要粘連手段,可通過具有指稱作用的語言項目與它們的所指項目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而獲得,它可分為人稱照應(yīng)、指示照應(yīng)和比較照應(yīng)。
1.人稱照應(yīng)
人稱照應(yīng)又叫作回指。它是漢英兩種語言中常用的一種粘連手段,指用第三人稱的人稱代詞或相應(yīng)的限定詞作為照應(yīng)詞項使語篇銜接。第三人稱的人稱代詞不是指話語情景中的某個人,而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回指某一預(yù)設(shè)項目。比如:
Attending school in the city,George,a tall,slender lad,became very interested in his studies and applied himself closely to them.In the spring,he caught a bad cold and developed a cough which lasted all summer and into the fall.
在這兩句話中,“he”就是人稱照應(yīng)。它指代的是前句話中的“George”,而不是在某個話語情景中具體的某個人。這說明人稱照應(yīng)只有在語內(nèi)才會發(fā)生,形成語內(nèi)照應(yīng)。
漢英語言在人稱照應(yīng)上,存在著不同。英語通常用代詞作為句子的主語,替代前文出現(xiàn)的人物,而漢語往往采用省略人稱代詞的辦法,也就是說采用零回指的照應(yīng)形式,特別是在人稱代詞用作句子主題的時候。例如:
(1)When Uncle James heard the physicians advice,he told them that he had thought of spending the coming winter in Florida himself for his rheumatism and would willingly take George with him.
譯文:詹姆斯舅舅聽說了醫(yī)生的建議后,說自己患有風(fēng)濕,打算冬天去佛羅里達,而且非常樂意帶喬治一起去。
英語用“he”來指代前文中的“Uncle James”,而且每個分句中凡是有主語出現(xiàn)的地方都用“he”來代替。漢語卻不一樣,在第一個分句出現(xiàn)“詹姆斯舅舅”之后,剩下的分句中就把主語全部省略掉了,直接說“自己患有風(fēng)濕,打算去佛羅里達”等。即使第一句之后的分句沒有人稱代詞作主語,讀者也會根據(jù)邏輯關(guān)系推測出“詹姆斯舅舅”就是主語,并不會產(chǎn)生歧義。這就是漢語經(jīng)常使用的零回指,而英文卻往往不會省略人稱代詞。例如:
(2)They kept coming closer and closer to me,and I was listening eagerly and looking sharply,when I heard a little noise at the edge of the grass pond and saw a pair of horns,coming through the grass.
譯文:獵狗離我越來越近,我正在仔細(xì)地聆聽,明銳地觀察,突然聽到雜草叢生的池塘邊有點聲響,看到一對鹿角正在穿過草叢。
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漢語零回指的應(yīng)用。在這個句子中,“我”是整個句子的主語,后來的“觀察”“聽到池塘邊的響聲”“看見一對鹿角穿過草叢”都是“我”這個主語發(fā)出的,都被省略了,但這絲毫不影響讀者的理解。可是在英語中作者卻用了兩個“I”來說明主語,這便是在人稱照應(yīng)上,漢英語言的一個顯著區(qū)別。
2.指示照應(yīng)
在英文中,“the”“that”“this”“those”“these”以及漢語中“這”“那”“這些”“那些”等表示指示的詞用在篇章中,指代前面的項目,被稱為指示照應(yīng)。例如:
(3)Surely,“A sailors life is a dogs life.”Let no boy who reads this,and who has a good home and kind parents,ever think of running away and going to sea.
譯文:就像老話說的,“船員的日子豬狗不如”,希望讀過這段文字,家庭溫暖,父母慈祥的男孩不要離開家鄉(xiāng),選擇海上生活,最好想都別想。
在英文例句中,“this”指代上文提到的“A sailor's life is a dog's life”這句話,這就是指示照應(yīng)。在漢語譯文中,“這”指上文中提到的“船員的日子豬狗不如”。
雖然指示詞在漢英語言中的意思是一致的,比如,“this”和“這”照應(yīng),“that”和“那”照應(yīng)。但是,它們的作用和使用場合卻不是一一對應(yīng)的。例如:
(4)It is bad enough to be sick where you have a comfortable stateroom and someone to attend on your wants,but to be sick and abused—kicked about,laughed at and ordered to get up and go to work —that is what boys who run away and go to sea generally get.
譯文:孩子們會暈船,受到侮辱——被人呼來喝去、遭人譏笑、一叫就要起床、還得工作——這往往是逃離家庭、到海上工作的男孩們得到的。
在這組中英文對照中,從翻譯的角度來看,“that”應(yīng)該對應(yīng)的是“那”,這樣意思才對等。但為了符合漢語的語言習(xí)慣,翻譯工作者往往會采用“這”這個詞來翻譯。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在指示照應(yīng)中漢英語言的差異:指示代詞在語義上是對等的,但在語篇中的指示功能卻并不完全相同。比如上面的這個例子,英語中用“that”來指稱上文中提到的剛發(fā)生不久的事,而在漢語中卻采用“這”。英漢指示詞的這種指稱功能差別主要是由功能負(fù)荷量和心理成分兩方面原因造成的。[5](P21-24)
在英語中,用“the”這個定冠詞來指示上文已經(jīng)提到的事物,在漢語中卻沒有一個詞與其相照應(yīng),而是根據(jù)語境采用不同的詞來翻譯。例如:
(5)On this outer bar,the breakers were very high and the water six feet deep.
譯文:在外圍暗礁上,打起的浪花非常高,水深六英尺。
英語中,在“breakers”和“water”這兩個單詞前,均有“the”這個單詞,但是在中文翻譯時,直接將其省略了。
3.比較照應(yīng)
英語中出現(xiàn)“same”“equal”“similar”“l(fā)ikewise”“otherwise”“differently”“in contrast”等標(biāo)志詞;或在漢語中,出現(xiàn)“相似”“一致”“與其說……不如說……”等標(biāo)志詞,我們就把這種照應(yīng)叫作比較照應(yīng)。比較照應(yīng)在英漢兩種語言里雖有細(xì)微的差別,但總體是一樣的,都是在語篇中利用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建立起一種對比關(guān)系,表達相同、相似或相異等概念。例如:
(6)Since the cabin was amidships,they felt the pitching of the vessel less than in their cabin and fastened the door open so they had all the fresh air they wished.
譯文:輪機長的房間在輪船中部,他倆覺得顛簸的程度比他們的船艙好很多。他們打開門,固定住,讓新鮮空氣流進來。
在這組中英文對照中,“l(fā)ess than”就是比較對照。翻譯成漢語時,譯者并不是直接將其翻譯為“比……少”,而是意譯為“好很多”。
(二)替代粘連
替代是指用替代項目去代替同一語篇中的其他預(yù)設(shè)項目,以避免重復(fù),使語篇變得簡潔緊湊。按語法功能劃分,替代大致可分為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在清晰表達語義的基礎(chǔ)上,英語通常用替換、省略或變換來避免無意圖的重復(fù)。這樣不僅能使行文簡潔、有力,而且比較符合英語民族的心理習(xí)慣[6](P176)。
1.名詞性替代
英語用名詞或某些代詞來取代名詞或名詞詞組,比如用“enough”“half”“the same”“the kind”“the sort”“the former”“the latter”等等來取代某些名詞或名詞詞組,而漢語往往省略該名詞。例如:
(7)Having two barrels instead of one is a great thing and would have saved me a hard fight on one occasion.
譯文:優(yōu)點是它有兩個槍管,在打硬仗的時候它可以救我一命。
在英語中,“one”來指代“槍管”,這就是名詞性替代。
(8)Well,as I was saying,ever since that buck fight I like to have two chances for a deer instead of one,and I tell you I never hunt without a good knife.
譯文:嗯,剛才怎么說來著,那次獵鹿行動后,我就喜歡開兩次槍,沒有好的獵刀,我是不會去打獵的。
“one”指代的是“one chance”。這是名詞性替代的又一例證。
2.動詞性替代
在替代粘連中,動詞性替代在漢英語言中的差異最大。英語中,通常用“do”或其變異形式來指代上文中發(fā)生的動作。而漢語中則呈現(xiàn)出多樣性,比如用“干”“搞”“弄”“這么著”等等來替代上文中出現(xiàn)的動作。例如:
(9)There is something else that I think you dont know about—David does,I suppose,as he has killed a deer.
譯文:我猜還有一件事情你們不太清楚——戴維知道的,因為他已經(jīng)捕殺過一頭野鹿。
在這里,“dose”替代了上文中“know about”這個動作,這就是動詞性替代。
3.分句性替代
在英語中,常常用“so”或“not”來替換上文中出現(xiàn)的情形。比如用“if so”或“if not”來替換條件性從句。漢語中也通常采用這種方式,比如用“這樣”“可能是”“如此”來指代上文中的事情。
(10)As they planned to go farther up the river,he decided to do so,and made up a little party of some pleasant persons who were traveling for health,to go in the next boat.
譯文:他們本來就打算繼續(xù)沿河而上,那位紳士也有此計劃,于是就召集了幾個人一起乘下一艘船前往,這些人都是出于健康的目的而旅行的,為人風(fēng)趣。
英語中,“so”被用來指代上文中“planned to go farther up the river”這一行為,這就是分句替代。在漢語中,譯者用“也有此計劃”來代替上文中提到的“打算繼續(xù)沿河而上”這一行為。
(11)“I lately read a piece in a newspaper,”said Mr. Hastings,“that stated that while a doe has a young fawn too small to take care of itself,both the doe and fawn leave no trail scent for dogs to trail.It was said to be a wonderful provision of nature and was given on the authority of an old Canadian hunter.Do you know if it is so or not?”
譯文:“我最近在報上看到一條新聞”,哈斯廷斯先生說,“報紙上說,當(dāng)母鹿生下幼崽,幼鹿太小無法照顧自己時,母鹿和幼鹿都不會留下氣味,野狗也就無法追蹤。據(jù)說這是大自然提供的保護措施,這條新聞是由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加拿大老獵人提供的權(quán)威信息。你覺得這種說法對不對?”
在這個例子中,“so”替代“while a doe has a young fawn too small to take care of itself,both the doe and fawn leave no trail scent for dogs to trail”這個情況,而“not”則指代上述情況的相反情況。
(三)省略粘連
和替代類似,為了加強句子的銜接,避免重復(fù),突出新信息,英文中往往省略了一些成分,比如主語、賓語還有“to”后面的成分。在漢語中,也通常省略這些,但在翻譯謂語和類似于“to”后面的成分時,漢語往往不省略。例如:
(12)A wounded deer will always get into the water if they can.
譯文:受傷的鹿總是盡量去河邊。
在這個例子中,英文省略了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can”后面的“get into the water”,但是這種省略不會給讀者帶來誤解,反而使句子更加通順和符合表達習(xí)慣。再如:
(13)The rest of us will take stands,where he tells us to,around the bays.
譯文:其余的人都站在河灣附近他指定的地方。
在這個例子中,英文省略了“to”后面的謂語動詞,而在漢語中,譯者直接翻譯成了“他指定的地方”。
(四)連接粘連
英語用關(guān)系詞、連接詞、介詞等手段將篇章連接起來,這就是連接粘連。英語的連接粘連是顯性的,如果沒有這些手段,英語就無法存在。相反,中文卻使用隱性連接,通過句子順序、一些特殊結(jié)構(gòu)、緊縮句和四字格來清晰地表達句子的功能和意義。例如:
(14)The boil of water at the heart of the spring was about ten feet square,and the quantity of water flowing from it would have been enough to power a mill.
譯文:溫泉中心的沸水大約有十平方英尺,流出的水量足夠帶動一臺水磨。
在這個例子中,英文用連接詞“and”來連接兩個分句。在譯文中,即使沒有連接詞的出現(xiàn),兩個分句也能銜接緊湊。
(五)詞匯粘連
詞匯粘連是指一組或一對具有語義聯(lián)系的詞應(yīng)用于篇章的上下文中,達到銜接語篇的目的。這組或這對詞可以是同義詞、反義詞,也可以是語義上重疊或包含的詞。在這個方面,中英文是一致的。例如:
(15)The noise of the ducks,the smoke from the fire...They picked up only three or four of the birds and...so many ducks rose out of the water...And now the ducks began smashing into the boat.
例句中,“ducks”反復(fù)出現(xiàn),“ducks”和“birds”一起構(gòu)成了詞匯粘連。
三、結(jié)語
本文以A Winter in the Sunshine為例,詳細(xì)分析了中英文篇章語義粘連的異同點。盡管漢英語言在語義粘連上存在相同點,但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英語屬于形合語言,因此,中英文在語義粘連上存在許多不同點。找出并分析中英文在語義粘連的異同點將有助于篇章的語義粘連研究以及翻譯工作的進行,這也是本文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所在。
(本文為上海理工大學(xué)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形成性評估在大學(xué)英語自主學(xué)習(xí)中的應(yīng)用研究”[JWCXSL 1202]的階段性成果,受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
注 釋:
[1][2][3]許余龍.對比語言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4]禹一奇.陽光燦爛的冬季[M].張文獻譯.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
社,2012.
[5]許余龍.英漢遠(yuǎn)近稱指示詞的對譯問題[J].外國語,1989,
(4).
[6]連淑能.英漢對比語言學(xu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