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偉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811(2013)03-0149-02
摘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它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長期堅持,潛移默化,用高尚的道德營養(yǎng)一點一滴地滋潤學生的心靈,并使之逐漸轉(zhuǎn)變?yōu)樗麄兊纳盍晳T和必然。這是一個政治教師的良知使然,也應該成為每一位思想政治課教師終生的使命。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 道德教育 實踐探索
政治課教學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怎樣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在教學中,只有進一步明確政治課教學的性質(zhì)、任務,徹底轉(zhuǎn)變教育觀念,不斷探索新形勢下政治課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并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作為政治課教師,要注意加強自身的政治修養(yǎng)和教學素質(zhì)的提高,不斷探索教學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結(jié)合、知識性和思想性相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勇于實踐,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德育實效性。筆者根據(jù)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本文就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談一談體會。
一、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提高學習興趣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鼓勵性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是激發(fā)學生道德的關鍵性措施。鼓勵性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運用簡單、適當?shù)墓膭钚杂谜Z來達到師生道德交流的活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獲得成功時,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及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并將價值進一步觀念化,進而轉(zhuǎn)化為獲得進一步成功的動力。相反在學生遭到失敗時,幫助學生在失敗中挖掘積極因素并且尋求失敗的不利因素,更要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溫暖,認識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訓,進一步激勵學生的道德,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教師對待差生的態(tài)度直接制約著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作為教師應該在全面了解學生的過程中,分析、思考差生學習差的原因,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墓膭罱逃?,以期盡快走出失敗的陰影。差生的學習現(xiàn)狀以及產(chǎn)生過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種因素集中到一點,即他們都是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失敗后,隨著失敗的積累、同學的評價和科任教師的評定,逐步形成了失敗者的心態(tài),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表現(xiàn)為學習消極、缺乏信心,有的學生雖經(jīng)補課,不但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加劇了他們的失敗心態(tài),致使教師束手無策。在道德教學中,實施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的原則,適時加強鼓勵是溝通師生道德的橋梁,激發(fā)學生道德的基礎,尤其針對學生苦學、厭學現(xiàn)象,更要發(fā)揮鼓勵的動力功能,激發(fā)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增強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學藝術(shù),引導學生體驗積極的道德,使苦學、厭學的現(xiàn)狀轉(zhuǎn)化為“樂學”、“好學”。
二、道德教育有利于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師只向?qū)W生傳授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的進行學習,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是樂意還是厭倦,這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課教師對教學工作的道德。由于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道德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認為:當人們通過面部表情以及聲音的變化等把道德傳達到接受對象時,主體的道德便對客體產(chǎn)生感染作用,對客體產(chǎn)生影響,產(chǎn)生與主體相類似的感覺。而在當前的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為數(shù)不少的老師或因缺乏足夠的專業(yè)思想和教學熱情,或因片面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講授的是科學知識,只要用符合邏輯和科學的語言去說明事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課堂教學中表情麻木冷漠,講授平淡無奇,以致造成課堂氣氛壓抑、沉悶,學生則容易不專心聽講,不愿意回答老師的問題,對老師布置的任務馬虎敷衍,久而久之則形成對思想政治課學科的消極道德。但如果教師能用真情去感化學生,而不是一味的責罵、甚至體罰學生,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這樣一來,教師就會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因為學生愿意聽他的課、渴望聽他的課;教師也會熱愛上思想政治課這門學科,因為教師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愛上思想政治課這門學科。
三、教師和學生要加強課外的道德交流
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道德成功調(diào)控,要有課外的師生的道德交流為基礎。只有師生之間真正建立起深厚的道德,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把整個身心奉獻給他們時,學生才會向老師敞開心扉,才會由于喜歡教師而傾向于他的教育,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教師要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對學生所取得的進步,要給予表揚和鼓勵,滿足學生被愛的需要,不要過多地對學生進行責備,要把握好表揚與批評的“度”,對學生的過失可暗示,可冷處理,若一定要當眾批評,則要冷靜地想好怎么說最有效,態(tài)度與語言一定要誠懇,切忌出現(xiàn)師生對持,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滿足學生自尊的需要,使學生能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真誠的愛和親近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心理。當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時,就總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上的道德調(diào)控。
總之,道德因素也是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么學生的道德必然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果老師能積極地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科道德,達到讓學生樂學、好學的目的,就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