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睂W生作文的源頭活水在哪里?應該是現(xiàn)實生活和課外閱讀。對中學生而言,課業(yè)負擔重,要求他們深入體察生活并不現(xiàn)實,既沒足夠的時間,思想認識深度也不夠。所以加強閱讀訓練和指導,做好讀寫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立足課本,讓閱讀與寫作同行,通過閱讀的間接經(jīng)驗來體察生活,感悟生活,學習寫作技巧,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
一、課內外閱讀相結合
很多教師忽視現(xiàn)代文的教授和學習,語文課本拿到手,只講文言文,現(xiàn)代文講得很少,即使講過,也缺乏精心的準備和設計,只注重文學常識和背景的講解。而實際上,只有大量并有效指導下的現(xiàn)代文閱讀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語感,使他們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教師要立足課堂教學,引導課外閱讀。每學期開始就應對語文課本有統(tǒng)籌性的安排:落實精讀篇目和泛讀篇目,確定課外必讀篇目。每個學段的學生應有配套的語文課外閱讀書目。應把學生的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教學結合起來。一方面是作家相關作品的補充,比如學習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可以補充《亂世中的美神》、《把欄桿拍遍》等作品;另一方面可以每學期規(guī)定一些閱讀書目,教育部有相關的閱讀推薦書目,每個學校也可以根據(jù)本校學生的特點進行書目推薦。
對教師而言,重要的是我們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葉圣陶認為:“略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并不等于說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薄奥宰x指導與精讀指導不同。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fā)揮凈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綱挈領?惟恐學生對于當前的書籍文章摸不到門徑,辨不清路向,馬馬虎虎讀下去,結果所得很少?!薄奥宰x的時候,更給學生提綱挈領的指導,其目的惟在學生習慣養(yǎng)成,能夠自由閱讀?!币虼嗣繉W期推薦的書目要落實到每個月,可以在每個月末安排一節(jié)語文課進行讀書交流會,由教師主導,科代表事先進行閱讀調查,安排好學生發(fā)言,讓大家暢談閱讀感受,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教師可根據(jù)發(fā)言的實際情況交流自己的閱讀體驗,或啟發(fā)學生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要把課外閱讀和評價體系結合起來,學生的閱讀和交流發(fā)言應在學生的語文平時成績中占一定比重。見多才能識廣,讀得多了,讀得實了,對問題的看法和認識自然就有提高。
二、閱讀中積累素材
要寫好文章,材料積累必不可少。高中生應通過大量有目的和無目的的閱讀來積累寫作素材,做到寫作時信手拈來,揮灑自如。高中語文課本是一個蘊藏非常豐富的素材庫。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內容,做好素材積累。
縱觀江蘇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題,幾乎每年都聯(lián)系到課內的文章內容。因此,教師在講授課文時應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注意對作文素材的靈活運用。對于課外的材料,那更是寫作的寶藏。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有意識的引導和訓練來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比如讀后感、時事點評、述評。述評是一種很好的積累素材的方法。述評,顧名思義就是先述后評。學生可選擇名人名言、自然現(xiàn)象、社會熱點、科學實驗、典故軼事等內容來敘述,然后對所述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點評時方法不拘,可一事一議,也可聯(lián)系其他相關材料進行綜合評議。一則述評字數(shù)大約兩百字,相當于一篇議論文的一個主體段落。
三、閱讀中借鑒寫作手法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教師要朝著促使學生能舉一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學生若能從一兩種書的閱讀中學到方法,走對門徑,就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教材文章的選取,內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視,寫作手法尤其要注意,必須足以供現(xiàn)代學生觀摩,是現(xiàn)代學生需要學習的。
比如在講授完《想北平》之后,可以進行“古城巡禮”的閱讀和寫作。先讓學生閱讀一些寫古城、憶故鄉(xiāng)的散文作品。去尋找江南古鎮(zhèn)的韻味,回憶從小居住生活的地方,比如上海的石庫門,古鎮(zhèn)同里、周莊。在同主題的原則下,學生自然而然地可以學習相關的寫作手法,對寫作素材的處理也能較為得心應手。對于局部的寫作手法,可供參考的就更多,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梳理。
四、閱讀中進行語言熏陶
王尚文的《語感論》認為,人們從書面語獲得視覺語感,再由視覺語感升華為筆頭語感,從而寫出文章來。視覺語感和筆頭語感的對象都是書面語,不過前者管讀,后者管寫。優(yōu)秀的書面語言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使視覺語感趨于優(yōu)美靈敏,從而使筆頭語感具有更高的質量和效率,于是才寫出更多更好的優(yōu)秀的書面語作品,這是良性循環(huán)。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也是寫作的載體。課本之中的選文大多都是語言規(guī)范的經(jīng)典之作,是為培養(yǎng)學生較為純正的語言表達能力精心準備的。教師應把握好課本這一載體,通過誦讀、吟詠等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較好的語感培養(yǎng)。
1.遵循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維果斯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對作文教學的啟示是:由于作文教學的本質特征不在于訓練和強化學生己經(jīng)形成的語言表達技能,而在于激發(fā)、形成正處于成熟過程中卻又不完全成熟的寫作心理技能。因此,作文教學中我們既要確定學生現(xiàn)有的寫作發(fā)展水平,還要確定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發(fā)展可能達到的結果及由此而形成的潛在發(fā)展水平。也就是說,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寫作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注意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指導,形成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體系,使作文教學逐漸走出困境。
2.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方式
首先,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原則,鼓勵學生能舉一反三,打開自己的思路。對于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教師要善于把握契機,要多引導學生加以討論、辨析。
其次,運用課內資源,讓學生接受思想啟迪,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作文評分標準和細則中發(fā)展等級有兩條要求即“深刻”和“有創(chuàng)新”,但學生囿于自己的年齡、閱歷和思維水平,通常很難達到這種高度。其實,課內很多文章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往往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它可以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如果教師在教授課文時,注意在這個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他們思想認識上的不足,促使其寫作向深刻、新穎的標準靠攏。
總之,只要教師能正確引導學生多讀多寫,把讀與寫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地利用教材,并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起來,發(fā)揮好每篇文章在讀寫結合中的載體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張寨中學(22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