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珍
真誠感情能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產生巨大的道德力量,催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進取精神,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學校要求,在學習生活中實現(xiàn)從他律到自律質的轉變。情感教學是思品與社會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為小學生單純的情感極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和他人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充分利用情感教學來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xiàn)就激發(fā)學生情感,提高教學效率談幾點做法。
一、結合實際,激發(fā)情感
思品與社會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從教材內容和社會實際入手,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做到“樂學”“愛學”。一是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調整課程編排,將課程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緊貼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安排教學內容。例如:在講授《幫助別人》時,我將身邊正在進行的“聽解幫促”(即:聽民聲、解民憂、幫發(fā)展、促和諧)與“千名干部包百村、連萬戶”和教學中《幫助別人》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回歸家庭,了解縣鎮(zhèn)干部聯(lián)村包戶做了些什么事情,以及他們所做的這些事情與本人家庭的關系,家里有什么事情急需社會幫助等。通過把社會活動和教育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和人生,產生感恩之情,進一步將對社會的感激轉化為刻苦學習和報效國家的動力,培養(yǎng)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二是嚴格把握新課導入、學文明理、行為引導、提高延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時注意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中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情感,達到以情明理、情理交融的效果。三是采取多種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活動。我牢牢抓住思品與社會綜合性的學科特點,在教學中通過采用配樂、角色朗讀、質疑、謎語、兒歌、啟發(fā)談話等生動的形式,達到“課伊始,趣即生”的效果。現(xiàn)實生活中和書中的優(yōu)秀人物的高尚行為和偉大品德對學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和“導向”作用。例如《美麗的人生》一課中,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尋找“最美教師、最美醫(yī)生、最美司機、最美志愿者”的實踐活動,發(fā)動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電視,找到全國最美教師徐德光,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居馬泰·俄白克,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志愿者范根林,通過他們的感人事跡,讓學生感知奉獻者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讓學生感受到偉大來自平凡,來自于生活,質樸無華中洋溢著大愛無疆。我利用真實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述,使學生產生情感的漣漪,激發(fā)學生想要做一個高尚人的美好愿望。
二、激情導路,以理服人
教育是感情感染感情,真情點燃真情的情感活動。情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催化劑, 思品與社會教學本身就最具濃厚的感情色彩,字里行間包含了對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高尚與卑鄙的褒貶評判。教師只有正確把握是非曲直,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生情感內化,才能使學生明白事理,喚醒良知。教學中必須把“學文明理”作為重點,以教材和生活為載體,以情感為紐帶,突出情感性,講究趣味性,注重實效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理交融,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不隱瞞錯誤》一課中,我以李芳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錯誤的原因,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李芳不隱瞞錯誤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邊分析、邊體會,最終得出 “承認錯誤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結論。為加深學生對結論的理解,我將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經歷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延伸內容,讓學生明白人類的所有進步都是在戰(zhàn)勝一次次錯誤中獲得的,勇敢地承認錯誤與取得成功一樣重要,檢驗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三、聯(lián)系實際,以情動情
情感體驗是學生道德觀形成的基礎,德育的關鍵是聯(lián)系學生實際,通過學習使學生模糊的認識清晰起來,通過教育讓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如學完《誠信在身邊》之后,我運用正反比較法,選擇了《商鞅立木為信》與《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兩篇經典故事進行對比,學生通過歷史故事得出結論:商鞅立木為信樹立起國家的信譽和法律的尊嚴,堅定了秦國人對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信心,為變法革新打下了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奠定了秦朝統(tǒng)一中國的政治基礎,成為流傳千古的人物;《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故事中,講述一個人由于不講信用,禍國殃民,最終落到身首異處、國破家亡、遺臭千古的悲慘下場。通過真實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明白不講信用只會害人害己的道理,最終明白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誠信是個人高尚的人格力量的體現(xiàn),誠信是社會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的保障,誠信是國家良好的國際形象標志,講誠信有利于個人的發(fā)展和進步,能得到朋友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一定會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四、拓展延伸,以情育人
在思品與社會教學中,要堅持綱舉目張,正確處理好教材和學生需要的關系,找到課內、課外聯(lián)系的結合點和恰當的切入點,把課堂訓練和課外社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幫助別人》一課中,在處理教材時,我提出了“干部到農村為農民做了哪些事?為你們家解決了什么問題”這兩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高漲地回答:“干部送政策、送文化、送法制、送科技下鄉(xiāng),到我們家里走訪,聽取意見建議,幫助制定家庭發(fā)展規(guī)劃。村上建立了生態(tài)農業(yè)區(qū)、工業(yè)園區(qū)、畜牧養(yǎng)殖示范區(qū),修通了回家的公路并鋪上了水泥路面、接通了自來水、建起了農業(yè)示范園,為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提供幫助、調解了民事糾紛?!彪S即我又問:“他們?yōu)槭裁匆鲞@些事?”學生有的回答:“幫助農民發(fā)展生產,增加收入,實打實解決農村和農民的問題,讓農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庇械幕卮穑骸皞€人自愿,做志愿者,回報社會。”通過反復引導,最終讓全體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人與人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遇到困難要互相幫助,只有家家好才能大家好,只有大家好才能國家好,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總之,思品與社會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只有做到師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心與心的情感啟迪,學生才會在心靈體驗中,思想頓悟中,情感共鳴中,通情達理,自覺做到知行統(tǒng)一,形成高尚品格和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