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的民權思想初探

      2013-04-29 06:08:58胡海媛
      法制與經濟·下旬刊 2013年8期
      關鍵詞:國民性自由傳統(tǒng)文化

      [摘 要]在中國文化的新舊交替之際,魯迅作為社會底層深受奴役壓迫的勞苦大眾的代表,他感同身受,為他們聲聲吶喊,一方面是想喚醒他們做人的意識,另一方面則是想為他們爭取做人的權利。文章從魯迅對國民性的研究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兩個方面來展現其人權思想。

      [關鍵詞]國民性;傳統(tǒng)文化;權利;自由

      魯迅對民權的思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國民劣根性的思考,也就是對中國國民性的研究;二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尤其是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抨擊。

      一、對國民性的研究

      魯迅在1908年發(fā)表的《文化偏至論》中提出了“立人”的思想——“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1]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具有個性解放的意義,也是其人權思想的最初體現。魯迅認為,國家的振興在于人,尤其是人之精神的獨立、自由,謂之“人既發(fā)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為此必須“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崇尚人的價值,擺脫外力對個人自由的束縛,他汲取德國哲學家斯契納爾(M.Stirner)的思想:“人必發(fā)揮自性,而脫觀念世界之執(zhí)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屬自由;既本有矣,而更外求也,是曰矛盾。自由之得以力,而力即在乎個人,亦即資財,亦即權利。故茍有外力來破,則無間出于寡人,或出于眾庶,皆專制也?!薄胺惨粋€人,其思想行為,必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即立我性為絕對之自由者也?!盵2]這是魯迅早期對國民性進行的初步探索,也是其人權思想的雛形,他在國之動蕩的背景下,將目光牢牢鎖定于人,從此便再未離開。

      魯迅揭示國民性弱點的最重要、最深刻的代表作是《阿Q正傳》,而其中主人公阿Q的精神勝利法便是當時中國人國民性弱點的一個標志。在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的過程中,國民性極易表現為不敢正視現實,采取瞞和騙的套路;回避追求物質上的勝利,陶醉于精神勝利的幻想之中。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都在利用精神勝利法聊以慰藉。只是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勝利法除了欺騙自己以外還要欺騙被壓迫者,以便繼續(xù)茍延自己的反動統(tǒng)治,這就是說,是一種“進攻武器”;被壓迫者的精神勝利法,則完全是自己逃避現實的精神避難所,是一種可憐的“防御武器”。[3]阿Q,未莊的一個流浪雇農,被壓迫階級中的一份子,物質上窮得一無所有,精神上連選擇自己姓什么的權利也沒有,處處受壓迫、奴役,生命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人格得不到尊重,沒有人把他當人看;他麻木無知,狹隘自私,自己受著他人的欺凌,卻仍樂于欺凌更弱者;每次遭遇失敗以后,便沉浸在自己精神的勝利之中。被人打了,錢被搶了,就說是“兒子打老子”,認為“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甚至自己打自己嘴巴;他諱言自己的癩頭瘡,就說別人還不配生……他的精神勝利法不過是其不滿被人蹂躪的處境的極端表現,不過是因其敵不過強大的壓迫勢力,無法抗拒生活中的失敗而產生的扭曲心理狀態(tài),只為麻痹自己,為自己屢遭屈辱的非人的生活處境和悲慘命運找一個精神的避難所。阿Q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當時一些中國人的丑陋形象,魯迅希望通過這面鏡子,中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人格和精神狀態(tài),并由此自省,進而改變,他一生致力于改革國民性的事業(yè),曾在文章中寫道:“難道所謂國民性者,真是這樣地難以改變的么?倘如此,將來的命運便大略可想了”;“幸而誰也不敢十分決定說:國民性是決不會改變的?!盵4]“雖是國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然而,國民性的改革,必然始于個人,也就是魯迅提出的“立人”思想——張揚個性,尋求自由,尊重價值。以上可以說是魯迅人權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窮盡一生所不懈追求的偉大事業(yè)。

      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

      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是徹底的、尖銳的、決不妥協(xié)的,對于“尊孔、崇儒、專經、復古”,魯迅不但不以為然,而且還極盡諷刺挖苦之詞,“我可以說,可惜男的孝子和忠臣也不多的,只有節(jié)烈的婦女的名冊卻大抵有一大卷以至幾卷。孔子之徒的經,真不知讀到哪里去了;倒是不識字的婦女們能實踐。還有,歐戰(zhàn)時候的參戰(zhàn),我們不是常常自負的么?但可曾用《論語》感化過德國兵,用《易經》咒翻了潛水艇呢?儒者們引為勞績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識丁的華工!”“所以要中國好,或者倒不如不識字罷,一識字,就有近乎讀經的病根了?!笨梢婔斞笇θ寮覀鹘y(tǒng)文化的反感和厭惡,以致認為必須要另開“強酸劑”的藥方。對儒學進行如此調侃,原因就在于魯迅對“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束縛中生存,進而被無情吞噬的生命——深深的痛惜與悲憫。站在“人”的立場上,從“人性”的角度,以生命的名義,他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罪惡——“吃人”。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就無情地揭穿了儒家傳統(tǒng)封建禮教的“吃人”面目。他在小說中寫道:“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在這里,魯迅把儒家文化所標榜的“仁義道德”概括為“吃人”的根源,正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倫理成為“吃人”秩序的精神警察,制造者一幕幕滅絕人性的人間悲劇。令魯迅感到痛心的是,封建禮教的非人的束縛已經深深地麻痹了廣大苦難的被奴役、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的意識,他們自己受人凌虐,卻想著如何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卻想著吃別人。在《狂人日記》中迫害和敵視革命者的,不僅有捧著“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的趙貴翁之流;“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對自己受壓迫的處境并不自知,客觀上還做著統(tǒng)治階級“吃人”的幫兇,甚而自己也想著要吃人?!耙驗楣糯鷤鱽矶两襁€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并且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庇谑囚斞复舐暫籼?,要掃蕩食人者,要掀翻這食人的筵席,要拯救人,要解放人,要真正使人獲得“人的價格”。

      在《狂人日記》之后,魯迅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揭露并未停下,而是展開了更為深刻地批判,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深受封建禮教迫害摧殘的女性,于1918年8月發(fā)表了《我之節(jié)烈觀》,站在女性的角度,對人、人性與人權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與詮釋?!肮?jié)”與“烈”是封建禮教殘害女性的“吃人”的“道德”,“古代的社會,女子多當作男人的物品?;驓⒒虺?,都無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歡的寶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無不可。后來殉葬的風氣,漸漸改了,守節(jié)便也漸漸發(fā)生。”所謂的“貞節(jié)”牌坊便是這“道德”“吃人”的罪證。而這“道德”的始作俑者就是魯迅口中的“孔二先生”,他對女性十分鄙視:“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論語·陽貨》)魯迅對此曾加以詰難:“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笔芸鬃尤褰痰挠夼?,民間強迫婦女自殺殉夫的慘劇便時常上演著。對此,魯迅在《我之節(jié)烈觀》中對封建禮教籠罩之下的這一現象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擊和猛烈地批判。魯迅首先便發(fā)出了“節(jié)烈是否道德”的疑問。他說:“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現在所謂節(jié)烈,不特除開男子,絕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體都遇著這名譽的機會。所以決不能認為道德,當作法式?!薄爸灰叫囊幌?,便覺不像人間應有的事情,何況說是道德?!笨梢?,魯迅認為節(jié)烈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它反映出“男尊女卑”思想下對女子生命的隨意踐踏和對人性的無情打壓,體現出個人生命的不自由和不平等,這本就不是人做的事,又怎能關乎人之道德?繼而魯迅又問“多妻主義的男子,有無表彰節(jié)烈的資格?”答:“男子決不能將自己不守的事,向女子特別要求。若是買賣欺騙貢獻的婚姻,則要求生時的貞操,尚且毫無理由。何況多妻主義的男子,來表彰女子的節(jié)烈?!濒斞敢会樢娧刂赋隽诉@種“男子主張、女子上當”的虛偽道德,認為舊時的陰陽內外之說,荒誕可笑,提倡男女平等,不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應享有同等的權利。最后,魯迅得出結論:“要斷定節(jié)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于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彼岢觥翱梢蚤_一個追悼大會”,一方面以歷史上無數為了節(jié)烈而犧牲的“可憐人”來警醒世人——再不要“上了歷史和數目的無意識的圈套,做了無主名的犧牲”;一方面向這“吃人”的封建禮教展開一次猛烈的攻擊——“除去虛偽的臉譜”,“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強暴”,“除去于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除去制造并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魯迅希望“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獲得人應當享有的權利和自由。

      魯迅,20世紀的思想巨人,一生為人的解放而不斷奔走呼號的文學巨匠,為破除封建思想的枷鎖而拼命吶喊的革命先驅,在他的眼中,人,是永恒唯一的主題。為此,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國民的劣根性,斬釘截鐵地要“打倒孔家店”,堅定憤恨地要掀翻“吃人”的筵席等等,這一切都是要為中國人爭取做人的資格,使他們擺脫被奴役、被壓迫、被玩弄的非人處境,獲得人的權利,自由生活。自“立人”的思想確立以來,魯迅就在不斷地以人性化的思想充實著它的內涵,從此便以他獨特的方式為爭取人的權利、人的解放而孜孜不倦地奮斗著。這一偉大的事業(yè)耗費了其畢生的心血,在不斷充實深化其人權思想的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著中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在今天,這位巨人,其思想所發(fā)出的人性的光芒,依然使我們感到溫暖,從而由衷地心生敬仰!

      [參考文獻]

      [1]魯迅.墳·文化偏至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56.

      [2]魯迅.墳·文化偏至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50.

      [3]陳鳴樹.魯迅論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96-397.

      [4]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6.

      [作者簡介]胡海媛(1989—),女,甘肅甘南人,蘭州大學法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猜你喜歡
      國民性自由傳統(tǒng)文化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國民性真的不存在嗎?
      唯實(2014年6期)2014-06-25 18:21:25
      熊培云:我不認同“國民性”
      理論與當代(2014年3期)2014-04-29 00:44:03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理論與當代(2013年6期)2013-04-29 22:41:04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國民性”批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文化學刊(2010年4期)2010-03-22 02:32:05
      扬州市| 土默特左旗| 东至县| 北流市| 城固县| 五寨县| 阿尔山市| 芦溪县| 济阳县| 海南省| 旺苍县| 西畴县| 河间市| 甘泉县| 团风县| 彭阳县| 双辽市| 镇雄县| 双流县| 济源市| 楚雄市| 灵台县| 同心县| 沧源| 大姚县| 乐安县| 平南县| 罗田县| 茂名市| 诸暨市| 台南县| 寿阳县| 曲阜市| 棋牌| 嘉禾县| 文安县| 南溪县| 双鸭山市| 阿勒泰市| 横山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