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丹華 方付建
[摘 要]城市化和老齡化的加速推進使得城市老年人的規(guī)模日益增大。而老年人不同于年輕人的行為方式的呈現(xiàn)會對社會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為此,利用現(xiàn)象歸納的方法,從家務行為、投資行為等角度對城市老年人行為方式展開具體分析,并對城市老年人行為的社會正負影響展開說明,從而為相關(guān)主體引導或管控城市老年人社會行為的負面影響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城市老年人;老漂族;搶購行動
[中圖分類號]TS976.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68 — 02
一、城市老年人的來源與現(xiàn)狀
隨著空間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化,城市老年人不斷增加。當前城市老年人包括兩個來源:一是城市原有居民老齡化;二是城市化、流動化誘生的老漂族。老漂族即移居老人,指在年老或退休后遷離原居地,搬到其他城市或地區(qū)居住的老年人?!?〕據(jù)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當前現(xiàn)有流動人口2.6 億,按60 歲以上人口 1.7億推算,老漂族不是某個城市個案。隨著城市化加速推進、老齡化日益顯現(xiàn),老漂族總量會越來越大。〔2〕
由于家庭養(yǎng)老模式,在城鎮(zhèn)或城市畢業(yè)后進城市工作并在城市定居的獨生子女會將父母接到所在城市。而細致而言,老漂族包括兩個亞類:一類是外來老年人與孩子一起生活,暫住在城市,幫助子女照看孫輩;另一類是老年人單獨生活,不與孩子一起生活。有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來老人大多數(shù)不與其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由此意味著這些老年人更可能在城市長期養(yǎng)老。 〔3〕
二、城市老年人的行為方式
(一)老年人的家務行為
城市老年人具有勤勞特點,在家務勞動中扮演著及其重要角色。老年人從事的家務活動包括洗衣服、買菜、做飯、打掃衛(wèi)生、整理房間、接送孫輩上學等。這些家務活多屬輕便活,勞動強度不大。另外,老年人具有早起特性,為搶購一天中最新鮮的蔬菜、肉類等,老年人會較早去菜市場。由于老年人的行為特點,因此,在早晨上班高峰期,公交車上總是擠滿了送孫輩上學或外出買菜的老年人。
老年人之所以從事家務活動,一是因為家務勞動社會化程度較低,家務勞動主要由家庭成員完成。與其他家庭成員相比,老年群體不用上班或上學,擁有較多閑暇時間,為讓其他家庭成員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大多數(shù)老年人會挑起家務勞動的擔子?!?〕另外,由于老年人大多經(jīng)歷了較為艱苦的生活,習慣了忙碌,從事家務勞動不但可打發(fā)時間,還可減輕年輕人負擔。此外,適當家務勞動可發(fā)揮鍛煉身體作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在從事家務活動過程中,老年人會感到自我的有用性,有利于增強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
(二)老年人的投資行為
隨著證券投資市場的火熱發(fā)展,愈來愈多老年人開始進入證劵市場。當前,股票交易廳內(nèi)走動的多是灰白色頭發(fā)的老年人,甚至于有段時間,銀行柜臺服務需要長時間等待和排隊,銀行工作人員將這種情況歸結(jié)為大量老年人申購基金,造成柜臺服務變慢?!?〕銀行、劵商、保險等金融機構(gòu)為投資者提供的理財產(chǎn)品中,較受老年人歡迎的有基金、股票和債券?,F(xiàn)今,無論是銀行基金銷售柜,還是股市交易大廳里,或是證券交易中心大廳里都可看到排隊購買股票、基金、債劵的老年人。
老年人投資行為大體源于三個因素:一是老年人有錢,隨著社會福利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發(fā)展,老年人大多都有固定養(yǎng)老保險金、退休金及子女供給的贍養(yǎng)費,且不少老年人經(jīng)過一生積累,擁有較多積蓄。此外,老年人用于投資的錢還包括子女由于工作忙而讓父母代為投資的錢;二是老年人有閑,老年人退休后不再參加工作,除去家務活動時間,可在股市交易大廳或銀行呆上一整天以了解股市行情,研究和制定投資計劃;三是隨著投資業(yè)務日益發(fā)達及社會投資化發(fā)展,越來越多人熱衷于金融投資,所謂“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老年人也不再單純將錢儲存在銀行,而更加熱衷于將錢用于購買股票、基金、債券等可能帶來更多收益的項目。
(三)老年人搶購行為
近年來,各種類型搶購行動不斷增多。2003年“非典”期間,搶醋、搶板藍根、搶口罩成為潮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出現(xiàn)了搶礦泉水風潮,2009年“甲型H1N1禽流感”蔓延誘發(fā)了搶大蒜行動,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核泄漏傳言導致?lián)岥}事件,2012年12月,因為“2012年12月21日(冬至),地球?qū)羞B續(xù)三天的黑夜”的留言,成都等地民眾搶白蠟燭和火柴,2013年3月H7N9禽流感疫情爆發(fā),搶板藍根風潮再起,2013年3月底,聽聞4月份天然氣漲價,陜西等地民眾又搶起了天然氣,2013年4月中旬,聽聞黃金價格暴跌,各地又上演了搶黃金大戰(zhàn)。從新聞報道及各種現(xiàn)場圖片看,搶購潮參與者大都是老年人。從態(tài)勢看,老年人一旦聽說什么東西要斷貨了或漲價了甚至是打折了,會帶上各種設備,如板凳、盒飯、礦泉水、購物袋等,甚至有老人帶上速效救心丸沖到超市或商店門口排隊搶購。
老年人之所以樂于搶購:一是因為他們經(jīng)歷過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物資匱乏和此后的物價上漲,特殊的經(jīng)歷使他們更容易產(chǎn)生恐懼心理,更愿意相信謠言,他們總擔心食鹽、天然氣等商品出現(xiàn)短缺,害怕因此影響正常生活;二是老年人擁有閑暇時間參與搶購。調(diào)查顯示,城鎮(zhèn)老人平均每天閑暇時間為4.75 小時,僅次于睡眠時間(7.9 小時),高于家務時間(3.41 小時)和工作時間(0.64 小時)。〔6〕此外,隨著社會信息化發(fā)展,老年人能夠利用各種先進設備獲取信息。而老年人的組織化,如加入舞蹈隊、志愿者隊伍等會促使各類信息在老年人中的組織化傳播。由于老年人心理素質(zhì)比較脆弱,缺乏判斷力,只要一有傳言,他們即會成群結(jié)隊跟風搶購,甚至有些搶購行為被年輕人勸說,老年人還是義無反顧地參加。
(四)老年人的公益行為
隨著2002年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上“積極老齡化”理論的提出,越來越多老年人為給社會作貢獻和豐富自己精神生活,不要經(jīng)濟報酬,義務地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如居民服務、治安交通服務、治病育人、社團活動、參謀顧問等)。近年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老年志愿者團隊,他們活躍在扶老、幫困、助殘、慰軍、義演、義捐、義診支教、公益勞動等公益事業(yè)中,如免費為社區(qū)居民理發(fā),免費為病人看病,扯繩阻止行人闖紅燈維護交通安全和社會秩序,自發(fā)組織為地震災區(qū)捐款,阻止居民扔垃圾,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指導開展社會文體活動等。
老年人公益行為的增加可歸結(jié)為以下幾點:第一,老年人害怕孤獨,他們會經(jīng)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希望通過參加社會活動充實自我生活;第二,老年人公益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還與他們經(jīng)歷有關(guān),老年人大都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在特殊歷史時期,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人們都過著集體生活,這種生活使他們更加愿意參與集體,更有國家感、社會感和責任感。
三、城市老年人社會行為方式的影響
(一)城市老年人社會行為的積極影響
一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和促進身心健康。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可使他們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在參與過程中獲得尊嚴,感受到生命價值和意義。此外,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還可豐富老年人晚年生活,避免身心空虛和減少疾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可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增強對自身的認同感。做家務勞動的同時,還可得到家人更多尊重,使其在家里更具有地位和發(fā)言權(quán)。
二是為年輕人的生存發(fā)展提供幫助,減輕年輕人社會負擔。老年人家務行動能幫助年輕人減輕壓力,使年輕人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同時,老年人家務行為是對年輕人的幫助和關(guān)心,有利于改善家庭氣氛和關(guān)系,構(gòu)建和諧家庭。此外,老年人正確的投資行為可使自己或子女財富增值,為家庭創(chuàng)造財富,還可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
三是使社會理念得以改進,促進社會公益。老年人發(fā)揮余熱,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志愿組織捐款,維護社區(qū)環(huán)境,阻止行人闖紅燈等,這些社會公益行為不僅對老年人自身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對社會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促進社會公益,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和社會法規(guī),增強社會穩(wěn)定;另一方面,老年人公益行為有利于社會理念改進,并促使年輕人反省自我行為,從而引導年輕人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
(二)城市老年人社會行為的消極影響
一是老年人行為對其他群體的影響。老年人一些不當?shù)男袨榉绞揭渍兄潞蟠锤?。第一,由于老人睡眠時間較短,許多老人都有早起習慣,由此會造成寧靜的小區(qū)出現(xiàn)咳嗽聲、沖水聲、漱口聲等,這會影響到家里或小區(qū)內(nèi)其他還在睡覺的年輕人,引起他們反感。第二,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會對子女表現(xiàn)出過分牽掛,即使子女都已成年,但老人依然把他們當成小孩子看待,喜歡嘮叨,熱心管事。心理學上把這種表現(xiàn)稱之為“牽掛心理”,老年人這種牽掛心理會引起年輕人反感。第三,有些老人喜歡倚老賣老,如有言論指出,老人在超市排隊購物的時候插隊,仗著自己年齡大,覺得年輕人應該讓著他們。第四,老年人喜歡在上下班高峰期擠公交,加劇交通擁堵,使年輕上班族擠不上車或無座位。
二是老年人的行為會加劇社會公共物品供給壓力。城市生活成本較高,交通擁堵,醫(yī)療設施有限。城市化發(fā)展和城市人口流動性增大,加劇了公共物品供給短缺。城市老年人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出行行為,加劇了交通擁堵,給城市公共交通供給帶來了巨大壓力。二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衰退,容易生病,給城市公共衛(wèi)生物品供給造成壓力。另外,老年人喜歡到公園或廣場鍛煉身體,或舉行一些娛樂活動,給城市公共娛樂設施供給增加壓力。老年人不當?shù)男袨榉绞胶统鲂蟹绞綌D占了公共資源,導致原本緊張的公共物品和服務供給更加短缺。
三是老年人的一些行為對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產(chǎn)生影響。一方面,老年人搶購行為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導致反應時間延長,平衡感較差,增加了跌倒受傷風險。有文獻統(tǒng)計每年有30%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經(jīng)歷過跌倒事件?!?〕近年來老年人跌倒事件層出不窮,自2006年彭宇案發(fā)后,又相繼發(fā)生西安張衡案、重慶萬鑫案、鄭州李凱強案、江蘇殷紅彬案、天津許云鶴案等。案件中,好心扶老人反被誣告成肇事者的事件在告訴人們見義勇為行為未必會得到公眾嘉獎,反而可能給自身帶來不必要麻煩,由此導致了摔倒的老人無人敢扶現(xiàn)象。老人摔倒無人敢扶這一現(xiàn)象背后,折射出公眾對社會公益的失望,對助人為樂的害怕,對社會誠信的懷疑。
四、結(jié)語與啟示
此前,許多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給城市帶來的問題是怎樣對這些不斷增多的經(jīng)濟收入低、體弱多病、能力缺乏進而需要援助的人群給予相應援助的問題,以及為實現(xiàn)這些援助給城市、社會造成的壓力問題,〔8〕然而卻忽略了城市老年人的行為方式給城市帶來的社會問題。在注意到老年人的社會行為方式給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應重視其產(chǎn)生的一些消極影響和社會問題,不應盲目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而應引導他們合理安排時間,采取對社會和自身健康都有利的行為方式。比如盡量錯開上下班高峰期出行,以免加劇交通擁堵和占據(jù)公共交通資源;外出晨練或購物應視自身身體狀況而定,以免在外面摔倒、生病等引發(fā)公共事件;此外,老年人應給予年輕人更大空間和自由,掌握好與年輕人相處的方式。
〔參 考 文 獻〕
〔1〕胡艷霞,龍理良,尹亦清.城市老漂族的生命質(zhì)究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調(diào)查與實驗研,2013,(01).
〔2〕劉慶.“老漂族”的城市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社會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04).
〔3〕吳要武.關(guān)注老年人像大城市遷移〔J〕.中國社會科學,2013,(05).
〔4〕郭華.老年人家務勞動淺析〔J〕.老年學雜志,1988,(08).
〔5〕祁天平.老年人金融投資行為與老年人社會分化〔D〕.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9.
〔6〕徐夢凡.關(guān)于老年人閑暇生活的研究綜述〔C〕. 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011,(11).
〔7〕何畏.老年人為什么容易跌倒〔J〕.醫(yī)學科普,2011,(06).
〔8〕陳勃.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會適應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期刊,2008,(06).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