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維新語境中的“辭達而已”

      2013-04-29 05:11:18董娟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3年4期
      關鍵詞:學制

      董娟

      摘 要:“辭達而已”自《論語》中首次提出,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闡釋,其內(nèi)涵幾經(jīng)變化。到近代時期,在維新思潮的影響下,“辭達”論成為新文體實踐、文白之爭以及近代學術重組的重要理論資源,“辭達而已”在近代中西、新舊之間的激烈沖突中再一次產(chǎn)生新變。

      關鍵詞:辭達而已 新文體 文白之爭 學制

      《論語·衛(wèi)靈公》云:“子曰:‘辭達而已矣?!苯鷷r期,許多學者的著作中也多有“辭達”之論,1904年《奏定大學堂章程》更是將之規(guī)定為“文章之本”:“修辭立誠、辭達而已二語為文章之本。”那么孔子提出的“辭達而已”這一孤句在近代維新語境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正是本文試圖闡明的問題。所謂“維新語境”,本文擬采用長時段歷史分期,以戊戌維新為核心,向前推至維新思想萌芽的19世紀70年代,向后推至辛亥革命前夕,基本上以近代維新思想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為主線。在這一過程中,中西、新舊之間的激烈沖突,促進中國傳統(tǒng)學術體系的急劇分化,也促使中國古代文學向近現(xiàn)代文學轉型?;谑牵疾臁稗o達論”的近代應用,便成為一項窺斑見豹的實踐。

      晚清文界,兩大主流文體,一是時文,二是桐城古文。時文,即八股文,其因內(nèi)容和形式的嚴格限制而受到詬病。八股文以闡發(fā)經(jīng)書義理為內(nèi)容,然要“代圣賢立言”,即以圣人的腔調(diào)來發(fā)言,同時闡發(fā)的義理必須合乎所規(guī)定的注本注釋(一般以朱子注本為準的),不能出現(xiàn)規(guī)定范圍之外的闡釋,這就嚴重禁錮了個人書寫,容易使作時文者流于模仿,穿鑿附會;在形式上,時文采用嚴格的排偶,偶對不工者即黜之,故時文撰者不得不雕琢文字,刻鏤聲律,只為遷就形式,而無關文理。經(jīng)常用來概括八股文弊端的兩個詞,就是虛飾、空疏。而桐城古文倡導“文以載道”類于“代圣賢立言”,講求作文義法與時文之法相去無幾,故桐城古文有著濃烈的時文氣息。時至清末,八股時文已近朽木,而桐城古文也已是落日余暉,針對這兩大文體的指責和要求變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王韜正值此時拈出了“辭達而已”。

      王韜在《■園文錄外編》自序中指出,“自愧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必為有識之士所齒冷,惟念宣尼有云‘辭達而已,知文章所貴在乎紀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懷之所欲吐,斯之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鄙人作文竊秉斯旨,往往下筆不能自休,若于古文辭之門徑則茫然未有所知……”①在《原士》篇中,他再次強調(diào)道:“……宣圣有言曰:‘辭達而已矣。是即文字尚不必求其甚工,況于無用之時文?”②通過以上引文,我們可以見出王韜的“辭達論”乃直接針對古文辭(桐城古文)和無用時文所發(fā),他的“辭達論”包含以下幾個義項:1.指抒己意,而非代他人立言,崇尚真誠;2.言貴有物,重視文章內(nèi)容的充實豐滿;3.追求寫作的自由,“往往下筆不能自休”。王韜的“辭達論”直接針砭現(xiàn)實文弊的虛飾、空疏,他以“辭達而已”為依據(jù),與桐城體、八股文劃清了界限,標舉出一種新的寫作風尚。作為《循環(huán)日報》主筆、中國第一報人,王韜的散文多以報紙為載體行世,稱為“報章體”。這種新文體,由王韜首創(chuàng),而在梁啟超手中光大成熟。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提出了“新文體”的概念,并指出了“新文體”的風格?!皢⒊聿幌餐┏桥晒盼模啄隇槲?,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雹哿簡⒊嗍钦驹谕┏桥傻膶α⒚嫜哉f新文體,其對新文體的認識與我們所歸納的王韜“辭達論”并無二致,這正可顯示出新文體的實踐發(fā)展與“辭達論”的密切關系?!稗o達而已”在更大的程度上象征的是一種自由。它為近代文人沖破時文、桐城古文教條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它是近代改革家在新的公共空間(報章)建構的新的寫作風尚,是維新人士爭取新文體合法性的有效的傳統(tǒng)資源。

      追求“辭達而已”的新文體,更多地被定位在社會功用的層面而不是純粹審美的境界,梁啟超稱為“覺世”?!逗蠒r務學堂學約》“學文”條規(guī)定:“傳世之文,或務淵懿古茂,或務沈博絕麗,或務瑰奇奧詭,無之不可。覺世之文,則辭達而已矣。當以條理細備,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④ “覺世”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中西新舊碰撞的語境中面向民眾的“啟蒙”行為,其以啟發(fā)民智、變革社會、解構傳統(tǒng)為目標。在古今新舊的裂變中,“辭達論”支持并促進了覺世之文的書寫和啟蒙思想的傳播。

      我們再次檢視王韜和梁啟超的論說,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文字中都存在一個對立的他者。這個“他者”,在王韜那里是“有識之士”,在梁啟超那里是“老輩”,代表了傳統(tǒng)士人的形象。這些“老輩”的“有識之士”對“新文體”持否定態(tài)度,或“齒冷”,或“痛恨”,這反映出在近代變革中傳統(tǒng)舊文學與新興文學樣式之間的博弈?!靶挛捏w”攻擊舊文學虛飾空疏,而舊文學也目“新文體”為“野狐”,表面的文章體式之爭暗含了相悖的價值選擇。傳統(tǒng)文人愿為“行遠之文”“傳世之文”,追求不朽;而近代知識分子則為“辭達之文”“覺世之文”,致力于現(xiàn)實的啟蒙救亡。不同的價值取向使王韜、梁啟超自覺地站在了“老輩”“有識之士”的陣營之外,并達成了對自我新身份的共同認知。梁啟超在《三十自述》中提到其為文在于“盡國民責任”,其辦報紙、作報章文“冀以為中國國民遒鐸之一助”⑤。

      進入維新語境中的“辭達”,它所處的學術體系發(fā)生了變化,使用這一話語的主體發(fā)生了變化,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變異。與傳統(tǒng)語境中的“辭達”相比,維新語境中的“辭達”最根本的變異在于“辭”從文言系統(tǒng)走向“白話系統(tǒng)”。

      “辭達而已矣”在《論語》中本是孤句,并無具體語境,而近代裘廷梁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一文中為“辭達”設定了一個具有因果關系的話語背景:“《詩》《春秋》《論語》《孝經(jīng)》皆雜用方言,漢時山東諸大師去古未遠,猶各以方音讀之,轉相授受。老聃楚人也,孔子用楚語,■十二經(jīng)以示聃,土話譯書,始于是矣。故曰‘辭達而已矣?!雹?于是“辭”指“楚語”,象征了“土話”“白話”;“辭達而已”,便是指“土話譯書”,即以白話翻譯經(jīng)書。

      裘廷梁引用的典故出自《莊子·天道篇》,講述孔子為藏書于周室,前往拜見曾為徵藏史的老聃,“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于是■十二經(jīng)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對于“■”字,大多數(shù)注家根據(jù)下文,注為“反覆言之”。而這里裘廷梁以“翻譯”解“■”字,恰改寫了孔子的形象,他構造出孔子土話譯書事件,將孔子塑造為“白話運動先驅”,旨在呼吁以當代白話翻譯、閱讀、傳播古代典籍。裘廷梁指出近代白話譯書的目的:“學、庸、論、孟,皆二千年前古書,語簡理豐,非卓識高才,未易領悟。譯以白話,間附今義,發(fā)明精奧,庶人人知圣教之大略?!雹?也就是裘廷梁倡導以白話譯經(jīng)文的目的在于教化民眾、開化民智,即將經(jīng)書由卓識高才的知識分子翻譯成白話傳達給大眾。而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是有著知識等級差別的,知識分子憑借其持有的知識對大眾進行教育,這個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分子代表的新興文化階層以“白話”為媒介,不斷沖破經(jīng)書所隱喻的士大夫壟斷文化,并使貴族文化不斷流向下層民眾。因此,以“辭達而已”表征的“白話譯書”,在近代語境中具有了一種知識權力的隱義,這也許是裘廷梁在為“辭達而已”構造背景故事時所未料及的。然裘廷梁說,白話譯書的一個重要好處即是可以“保圣教”,即使孔子學說在民間得到不斷流傳,因此,孔子當時一句“辭達而已”孤立斷言在兩千年之后卻成為保存他思想的一種方式。

      1904年《奏定大學堂章程》“中國文學研究法”條目下規(guī)定:“修辭立誠、辭達而已二語為文章之本”⑧?!靶揶o立誠”既關涉寫作的倫理維度——真誠,又關涉文章的審美維度——自然,歷來被視為最古老而重要的文學觀念之一,其作為文章之本出現(xiàn)在學制規(guī)定中,似乎也不會引起詫異。而“辭達而已”,正如我們在第一部分所梳理的,古代文人學士基本并未將其抬高至“文學之本”的地位,那么,在近代,“辭達而已”何以能夠進入大學堂的學制規(guī)章中并作為“文學之本”面目出現(xiàn)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

      “辭達而已”在《章程》中與在《論語》中一樣以孤立的狀態(tài)存在,并沒有任何直接的闡釋,然而根據(jù)《章程》和整個癸卯學制的價值導向,我們還是可以推出“辭達而已”是在哪些層面上迎合了近代對文學的規(guī)范。

      與《奏定大學堂章程》同屬“癸卯學制”的《奏定學務綱要》提到文章寫作“但取理明詞達而止,以能多引經(jīng)史為貴,不以雕琢藻麗為工,篇幅亦不取繁冗”⑨。這一規(guī)定與整個近代推崇“實用”的氛圍基本保持一致。近代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即認為是八股文貽誤人才妨害世運,故而八股文所象征的雕琢藻飾必須要加以摒棄,而《章程》以具有約束力的行政規(guī)定,壓制了文學向形式主義方向的發(fā)展,不僅僅是對藻麗的語言,對整個以審美為目的的純文學,《章程》都采取消極的政策。

      “辭達而已”,如果我們把“辭”看做文學整體的話,“而已”的限制性語氣,則恰好表達出文學在近代學術體系內(nèi)所處的尷尬境地。文學詞章作為歷古以來文人的主要課業(yè)和經(jīng)緯國家之大業(yè),一度是我們的榮耀,而在近代文學卻備受指責。黃遵憲曾說:“居今日五洲萬國尚力競強攘奪搏噬之世,茍有一國焉,偏重乎文章,國必弱。”⑩ 嚴復在《救亡決論》中也說道:“中土不幸,其學最尚詞章。”這基本是近代學人的共識。這種認識的產(chǎn)生來自于西方中心主義的“科學”標準,在這一標準之下,當時的中國明顯是落后的,在與西方的比較中,“文學”代表的傳統(tǒng)舊學成為導致中國在進化論的線性發(fā)展中處于低級階段的最大原因,這引起近代學人的極大恐慌。于是,引進西學格致,救弱救亡成為“急務”,而文學則是可以緩圖的事業(yè)。張之洞《勸學篇》說:“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況在今日,不惟不屑,亦不暇矣?!薄凹眲铡币辉~顯示出近代學人深深的焦慮感,而“辭達而已”之“而已”一詞的限制性在某種程度上則起到了緩解焦慮的作用,它限制了純文學在新的學術秩序中擴張的可能性,引導學人不必措意于無用之文學以致勞精損志。《章程》規(guī)定“集部日多,必歸湮滅,研究文學者,務當于有關今日實用之文學加意考求”,又規(guī)定文章練習“不宜太數(shù)”,而詩賦則“聽學者自為之,學堂勿庸課習”。通過分配課習時間精力,學術布局得以調(diào)整,各學科歸于致用。

      就文學一科的致用觀念來講,“文以載道”顯然是一個占據(jù)主流地位的觀念,那么何以在以“尚用”為宗旨的學制中,是“辭達而已”而不是“文以載道”被規(guī)定為文章之本?或許可以推測,近代文學所需要承載傳達的思想觀念,遠非中國傳統(tǒng)的“道”所能涵蓋。雖然學制依然將保存經(jīng)義作為文學存在的依據(jù),但經(jīng)濟、法律、進化、國家、自由等觀念已深入文學領域,并且學制規(guī)定,“其作文之題目,當就各學科所授各項事理及日用必需各項事理出題,務取與各科學貫通發(fā)明”,在此情況下,“道”就很難涵蓋變動、多元的社會觀念,以至于統(tǒng)治階層的士大夫也不得不承認“古人云:文以載道。今日時勢,更兼有文以載政之用?!薄拔囊暂d道”在近代確實是一個捉襟見肘的觀念。而“辭達”之“達”的維度則是一個懸置的賓語,可填入各種觀念,辭可達經(jīng)書之旨,可達報國之志,可達異方之事……這是“辭達而已”在癸卯學制中最具開放性的一面,也是其可以取代“文以載道”而成為文學之本的重要原因。此外,“文以載道”具有濃厚的桐城氣息,在晚清桐城派備受詬病的情形下,“文以載道”顯然不適合作為向全國推行的文學觀念,而未經(jīng)符號化的“辭達而已”,則更具活力和闡釋空間,更符合學堂建制中西會通新舊融合的理念。

      就“辭達而已”的闡發(fā)和應用而言,王韜和梁啟超重在“解放”,裘廷梁重在“重構”,而張之洞則重在“規(guī)范”,這也可以看出,隨著維新運動從興起到失敗,清政府“求新”的主力復歸至洋務派,思想觀念上漸趨保守。然而,無論如何,“辭達而已”在近代語境中都處于“新變”的狀態(tài),近代“辭達論”是以“辭達”為理論資源而進行超出文學、語言領域的建構,以服務于社會變革的宗旨。這當然與闡釋主體的身份有著密切關系,近代“辭達論者”,多是社會改革家、政治家,這決定了他們的視角和論述方式迥異于傳統(tǒng)以經(jīng)學家、文學家為主體的論述。在近代,“辭達而已”與“孔子”一樣,是一個被重新塑造的形象。■

      ①② 王韜:《■園文錄外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第8頁。

      ③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5—86頁。

      ④ 陳元暉主編:《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0頁,第8頁。

      ⑤ 陳書良編:《梁啟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43頁。

      ⑥⑦ 舒蕪等編選:《近代文論選》(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77頁,第178頁。

      ⑧⑨ 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頁,第500頁,第364、365頁,第329頁,第500頁。

      ⑩ 黃遵憲:《明治名家詩選序》,見吳振清等編校《黃遵憲集》(下),天津人民出版2003年版,第379頁。

      {12} 苑書義等主編:《張之洞全集》(第12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0頁。

      作 者:董 娟,暨南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歡
      學制
      我國現(xiàn)代學制百年演進歷程與改革前瞻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科教新報(2021年17期)2021-05-26 11:48:57
      五行真經(jīng)
      學理與法理:中小學學制變革的依據(jù)
      學制不縮短,那要怎么改?
      中國教師(2016年22期)2016-12-22 12:11:42
      教育部:將對高校彈性學制和休學創(chuàng)業(yè)作出規(guī)定
      新課程研究(2016年3期)2016-12-01 05:53:44
      “癸卯學制”與晚清女子教育
      中國近代的學制流變
      新校長(2016年6期)2016-01-15 06:31:53
      長學制醫(yī)學生全程專業(yè)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探討
      學制改革不是一筆“小賬”
      甘肅教育(2015年7期)2015-05-12 18:10:50
      永兴县| 乌鲁木齐市| 吴旗县| 绩溪县| 高青县| 尚志市| 子长县| 藁城市| 武定县| 中西区| 郓城县| 邯郸县| 巴里| 舞阳县| 建瓯市| 沙河市| 饶河县| 黄龙县| 通道| 柳江县| 孟连| 衡阳市| 卓资县| 屏山县| 高唐县| 北海市| 墨竹工卡县| 怀化市| 三门县| 正镶白旗| 大厂| 登封市| 儋州市| 韶关市| 邵阳市| 镇雄县| 汾阳市| 芜湖市| 铁岭县| 克什克腾旗|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