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姝 張永祎
摘 要: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師需要以教材為依據(jù),在立足文本的基礎(chǔ)上,在尊重教材的基礎(chǔ)上超越教材,突破文本的限制,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生活資源;高效課堂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
一、導入──注入生活內(nèi)容,點燃生命激情
【案例】《老人與海鷗》教學片段:
(上課伊始,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師:同學們,當我們的耳畔響起這動人的歌曲時,你們知道這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嗎?
生:我聽說過,有一位市民救了一只喜鵲,小喜鵲傷口漸漸好了之后,怎么也不肯離開自己的恩人。就算你把它趕走,過不了多久,自己又會飛到恩人的肩膀上……
師:這些發(fā)生在人與動物之間的一幕幕,讓我們?yōu)橹畡尤?。接下來,我們將學習課文《老人與海鷗》,看看它給我們帶來的又是一個怎樣震撼人心的故事。
這樣的導入,潛移默化地奠定了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基調(diào),點燃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強烈的閱讀期待自然會隨之產(chǎn)生。
二、感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豐富生命體驗
適時靈活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文本內(nèi)容和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碰撞,讓學生的感悟直擊文本的主旨。學生對“好好兒活”的解讀是那么的靈動、多元、深刻,甚至是那么的具有哲理?!八畤L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就是在這樣的感悟體驗過程中,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生命個體的體驗得到了豐富,教學煥發(fā)出了生命的活力,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在無痕中形成。
三、拓展──延伸生活實踐,激發(fā)生命潛能
如,在教學《將相和》時,可以引導學生緊扣題目中的“和”字展開閱讀:一是文字層面,引入“和”字的說文解字和歷史演進,啟發(fā)學生思考:從“和”的字音、字形演變中,你體會到什么?二是文本層面,引入將相“和”與“不和”的社會背景,啟發(fā)學生思考:將相“不和”與“和”的社會根源是什么?三是文化層面,引入“和”文化,啟發(fā)學生思考: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你怎么看將相之“和”?四是道德層面,引入對“和”的深刻思考:有人說,“和”是一種生活智慧,生活中有不少反映這種智慧的語言,如“和氣生財”“和為貴”“家和萬事興”,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一談。
這樣的教學,將語文課立于其所處的歷史文化、社會人心之中,著眼于學生的生活有效拓展,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的內(nèi)涵,學生的個性、自主、智慧、潛能得以充分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大語文”全新的潛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