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陳聰
摘 要:習作動機,對小學生來說,沒有正誤之分。教師不能說小學生為了得表揚、得高分而學習作文是不好的動機,這是由小學生學習動機注重近景性、實效性決定的。習作動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習作需要大動機也需要小動機,習作動機是一個多層次的動機系統(tǒng)。這種層次體現(xiàn)了兒童作文學習過程心理發(fā)展的趨勢。
關鍵詞:小學生;習作動機;培養(yǎng)
一、基礎動機的培養(yǎng)
小學生剛開始學作文,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是模糊的。按教材安排,學生必須接受一定的作文訓練內容,要完成作文,要參加作文考試。這樣,學生的任務型動機開始產生,這就是基礎動機。作文需要大動機也需要小動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除了講大道理外,還可以講些小道理,如,人有情感需要宣泄,有苦悶需要傾訴,有困惑需要發(fā)問,有寂寞需要排遣,有樂事需要分享,有痛苦需要撫慰,有無聊需要自娛,有感悟需要展示……這些,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理由。基礎動機雖然具有被動性,但它代表著兒童一定心理階段的水平,對形成小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和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有積極意義。他們不能跨越這一低層次動機障礙。有的小學生到了高年級,作業(yè)還不能按時完成,這恐怕與基礎動機未形成有一定關系。
二、積極促進動機的發(fā)展
基礎動機的培養(yǎng)是必要的,但我們決不能讓學生停留在低層次動機的水平上。小學生作文,因為學生個體特點的差異,必然出現(xiàn)學生習作能力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這種個體習作水平的差異不僅取決于個人的寫作天賦,它還受到外在環(huán)境、個體的努力程度以及自我意識等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要注意發(fā)現(xiàn)和研究學生個體間的差異特征,力求使自己的作文教學“有的放矢”
“對癥下藥”,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最優(yōu)發(fā)展。我們可以巧妙設置教學情境,安排一些新鮮的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以激發(fā)學生言語表現(xiàn)的興趣,這是習作的外部誘因,這也是十分必要的。從長遠的目標來看,要有追求寫作的自我實現(xiàn)的大動機;從具體的習作來看,還要有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小動機;有相對穩(wěn)定的隱形動機,還要有適時被激發(fā)和強化的顯性動機;有強大的內驅力,還要有必要的誘因。虛實兼顧、內外同致、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為學生寫作興趣、激情和行為的長盛不衰源源不斷地提供能量與動力。
三、創(chuàng)新習作命題,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
我們要善于把命題提前交給學生,讓他們帶著題目,在生活實踐中有目的地去觀察、體驗,在作文時能夠激活、捕捉到合適的寫作素材,從而克服命題的隨意性。同時,命題要貼近學生生活,不斷增強命題的誘惑力,激發(fā)學生傾訴的愿望和寫作的靈感,便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另外,布置作文題目時,對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同學可以分別提出不同要求,有全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自命題作文,還可寫片段的內容以及給一兩段材料擴寫的內容。這樣,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所長選取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或自己見長的,或自己認為比較容易寫的,這樣讓不同寫作層次的學生都有發(fā)揮自己長處的機會,文章可長、可短,哪怕只設計好一個片斷都可以。
當然,在激發(fā)習作動機上,不能光講抽象的大道理,應把大道理具體化,如,將古人、偉人論及的寫作動機、寫作目的,適時地說給學生聽,進行比較參照,擴大眼界,也會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言語學習與發(fā)展是長期的乃至是一輩子的事。在語文學習伊始,養(yǎng)成良好的言語習慣很重要。習作的動機與興趣只有遷移、融入作文習慣中去,才能轉化為作文的自覺,轉化為恒定的寫作行為狀態(tài)與方式。
(作者單位 福建省屏南縣光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