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初中生的英語學習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初一學習興趣濃;初二慢慢兩極分化;初三相當一部分學生討厭并放棄英語學習。我們作為教師,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學習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英語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英語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我們的教育理念從“以知識為本”轉變?yōu)椤耙詫W生發(fā)展為本”,重新認識初中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定位。因此,我們應依據(jù)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一、更新教育理念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首先,教師自己要改變教學觀念,從居高臨下的控制者轉變?yōu)榇龠M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相信學生,敢于放手,尋找出一套好的學習指導方法,把主角地位讓給學生,教師從“臺前”轉到“幕后”,學生由聽眾變?yōu)閰⑴c者,也就是活動的主體。其次,應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能利用語言進行信息交流,所以必須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進行練習與實踐的過程。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只有改變被動吸收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最終提高英語學習成績。
二、組織教學要講究藝術性
組織教學的藝術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任何一節(jié)課都不可能自始至終生動有趣,這就要求教師做到教學新穎活潑,環(huán)環(huán)相扣,動手動腦相結合;還要善于應變,隨時捕捉反饋信息,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技巧。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教學技巧之一。所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將學習內(nèi)容設計成與學生的生活相貼近的具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這在英語教學中尤為重要。如,在教學“see a doctor” 這一交際項目時,我沒有讓學生直接看書,而是讓他們先討論醫(yī)生在給病人看病時,醫(yī)生和病人之間該怎樣用英語交流,然后找兩組學生進行示范表演。最后全班學生兩人或三人一組分頭表演看病的場景,這樣一來,安靜的課堂熱鬧起來了,沉默的“羔羊”動起來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不但表演得興高采烈,而且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能熟練運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不斷變換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要經(jīng)常變換,使學生對每堂課都有新鮮感,同時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愿意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實踐。這樣才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并保持他們持久的學習熱情。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幾種教學手段:
1. Role play(角色扮演).我們學英語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語言氛圍、語言環(huán)境,而角色扮演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境,學生能充分自由地在語境中運用語言、發(fā)揮想象,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如,在“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們模擬課文中的場景,把這個小劇表演出來。在課堂上,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們居然還準備了道具,看來學生們是精心設計了。我看著他們的表演,發(fā)現(xiàn)他們聲情并茂,表情自然,有些句子并不是課本上的,但是用得恰到好處,課堂上笑聲、掌聲不斷。整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 Topic discussion(話題討論).學生們圍繞某一話題或為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對所學的語言進行再加工。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而且在此過程中,師生分享了彼此的見解、理念,達到了教學相長和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3.Sing English songs(唱英文歌).在英語教學中,鼓勵學生唱英文歌曲,能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們還可以把所教英語知識或當天所學的英語單詞、句子填入樂曲中,即新曲舊調(diào)。如,在To The Zoo一歌中,可以練習“be going to”將來時態(tài)的用法;在“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一歌中,可以練習“will be”將來時態(tài)的用法。當然,為了讓學生更樂于接受,還可以把英語知識融入現(xiàn)代英語歌曲中??傊?,只要我們肯動腦筋,就可以在數(shù)量眾多的英語歌曲中找到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
四、活動的評價方式必須正確、有效
1.以鼓勵為主,制定詳細具體的獎勵政策。
2.采用幽默的評價語。我們運用幽默的課堂評價可以避免學生處于尷尬境地,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重拾自信和勇氣。
3.采取正確的糾錯方式。如:再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自己糾正;讓別的學生幫助更正;教師加重語氣重復正確的語言形式給予糾正。
總之,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言的交際性又注定了英語教學是需要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活動。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必須組織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去實際運用英語,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課堂主體。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