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劼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 激發(fā)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B-0067-01
有人說語文教學是一種情感教育,只有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才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實效。常有一些語文教師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地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卻不領情,這是因為教師的所言所教不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與情感,撥動他們的情感之弦,讓學生受到感染。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約束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運用情感這個杠桿,“撬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一門極易點燃學生激情的課程,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不僅語言優(yōu)美,而且故事動人,富有哲理,只要善于抓住課文的特點,就能把學生的情感激發(fā)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社會閱歷、知識掌握程度、思維方法、個性氣質等各不相同,他們在閱讀同一文本時,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不能千篇一律,既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一、運用故事點燃激情
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故事。無論是故事性較強的寫人敘事的文章也好,還是抒情性較強的詩歌、文言文,大多都有一個“故事核”。中學生都喜歡情節(jié)性較強的文學作品,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課文中的故事,自然地引入教學,以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燃起激情,主動地進入課文學習。而對于一些課文,雖然它們沒有講述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教師可以根據(jù)與它相關的趣聞、軼事、典故、作者故事、寫作背景等資料,自編一個簡短的故事來導入新課。如在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教學中,筆者便通過作者普希金這個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俄羅斯文學之父”傳奇的一生來引入課文。作者普希金出身于貴族地主階層,但他的一生卻為了革命而奮斗。他的詩作引起沙皇政府的不滿和仇恨,因此他兩度被流放,卻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別人決斗而死。通過這個故事,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寫這首詩歌的時代背景,又能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對作者的遭遇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反應,從而促使他們欲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來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二、運用懸念調動激情
中學生對未知的、新穎的、奇特的事物都有探索的激情,都有刨根問底的欲望。因此,教師在課前或課中,特別是講到關鍵的情節(jié)或內容時,可通過設置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促使學生以探究的情感去閱讀課文。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運用懸念的:“我們都知道,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可以說是呼風喚雨,唯我獨尊。但是有一位皇帝卻一絲不掛地走到大街上去‘會見他的臣民,他高興而來,卻受盡了羞辱。一個位高權重的皇帝,為何會一絲不掛地走到大街上受此羞辱?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呢?”通過設置這樣一個懸念,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順利地將學生引入課文的學習。
又如在《變色龍》的教學中,筆者在講述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廣場巡邏時發(fā)現(xiàn)了一樁案子——“狗咬人”案件后,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當發(fā)生狗咬人的事件之后,狗往往會受到處置或撲殺。但是,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的過程中,前后卻經(jīng)歷了5次變化,他的態(tài)度是如何變化的?狗的命運又將會如何?”從奧楚蔑洛夫對狗的態(tài)度變化,到狗的命運,這樣巧設懸念,讓學生猜測故事發(fā)展的可能性,預測人物的命運會如何變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促使他們自主探究學習。
三、運用探究延續(xù)激情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探究式的教學任務,激發(fā)、延續(xù)學生的學習激情。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學中,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讓他們進行探究:(1)父親為兒子做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你認為父親為兒子做的這些事情是不是很普通?說說你的理由。(2)“我”對父親的背影并不陌生,而且“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對于父親的背影,是什么讓“我”多次流淚?又是什么讓“我”如此感動?(3)你對自己父親的背影有什么印象?小時候看到的父親的背影,與現(xiàn)在看到的父親的背影有什么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多次閱讀課文,結合課后的練習,從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歸納課文的主題,并從課文中感受到至愛親情,心靈和感情受到觸動,從而學會珍惜,懂得感恩父母。
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提問法、情景引入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巧妙開展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只要教師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就一定能夠找到更多激發(fā)和調動學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實效。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