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葉
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chuàng)意,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嘗試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這是品德學科的理念,但是教學的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到目前為止,德育課程在課表中所占的時間越來越少,小學生的學習任務重,教師都是兼職語文及德育課程,課前準備不足,導致有些品德課上組織的活動偏重于走形式,有些品德課把活動當做點綴,當做活躍氣氛的一種手段,沒有實效性。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告訴我們:只有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才會明白道理,也才能落實到行動中去。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品德老師要做到:在品德課堂上的教學中及時實踐,“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切實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
筆者作為擔任德育課程十幾年的老教師,在組織品德教學活動中有一些收獲,愿與大家交流。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系列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不假。在《我不膽小》一課中,如果我直接讓學生辯一辯、說一說生活中常見的膽小現(xiàn)象,學生會說,但一種老師問,學生答的感覺,沒意思。為了讓學生真誠地說出自己膽小的原因,學會正確處理膽小這個問題。在備課時,我以童話故事“智闖勇敢王國”作為背景,設置了“膽小王國說膽小” “魯莽王國辨勇敢” “勇敢王國見行動”三大主題活動,把課堂變成學生品德創(chuàng)生的舞臺。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將自己 “膽小”的事情說了出來,有真情實感。有的學生感同身受,探究中辨認區(qū)分了“膽小”與“魯莽”,知道哪些該勇敢面對,哪些該“膽小”,學生學得投入,學得真實,學得有效。
二、根據(jù)主題,設計貼近兒童生活的活動
如《不說話的“朋友”》一課,活動設計時,我力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的實際情況為主要內容開展活動,結合學生、學校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以達到構建德行、提高素養(yǎng)的目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共度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歷程。
活動一:認識我們的“朋友”
多媒體播放公共設施圖片:垃圾筒、郵政信箱、路燈等,請同學們說出它們的名字,向它們問好!你們在生活中、學校里還見過哪些這樣的朋友呢?四人小組討論,比一比那組寫得最多。
活動二:我為學校請“朋友”
我們來當回學校的設計師,為新學校請進一些不說話的“朋友”。(出示學校圖片)
活動三:我替“朋友”說說話
公用設施——“朋友們”為我們帶來那么多的方便和舒適,可有些人卻有意無意間傷害了我們的“朋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替它們說些什么?
三、注重感悟,設計學生能體驗的活動
《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學科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結合課程特點,結合學生認知的發(fā)展特點,我注重體驗活動,如《我是教室美容師》《走進秋天》《走進聰明屋》等課,我都設計學生參與并動手制作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尤其是看到孩子們用撿拾的落葉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樹葉貼畫,我真心感嘆孩子獨特的想象力。
至今難忘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時的情景,此課的教學難點是“換位體驗活動”——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上遭遇的痛苦。
體驗活動(一):體驗盲人行路難
師:小朋友,我請你來扮演盲人。
師:老師給你一個任務,蒙著眼睛,回到座位上去,注意安全。大家仔細看他與上來時有什么不一樣?
扮演盲人的同學摸索著回座位,但沒有找到。(有的同學哈哈大笑)
師:有的同學在笑,而我的心在痛哭,因為這位盲人遇到麻煩了。誰能伸出你熱情的雙手幫幫他?
師:誰來說說這位同學回座位與上來時的不同?
師:我來采訪一下這位盲人扮演者,蒙著眼睛走路時,你心里在想些什么?當你蒙著眼睛看不見回去的路,同學們卻在笑你,你心里什么感覺?
師:你不笑,你也不笑了,因為你在替盲人覺得難過,你很有同情心,你真善良。
看不見,靠著摸索度過每一天,盲人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呀!孩子這時已經慢慢進入嚴肅認真的換位體驗狀態(tài)了,那么接下來的全員參與體驗“盲人解衣扣” “無臂拿鋼筆” “耳聾者的世界”,一步一步讓孩子感悟殘疾人的不容易,殘疾人生活的痛苦。孩子的情感態(tài)度得到進一步認識和深化?!瓣P愛殘疾人”的討論才能水到渠成,在活動中感悟,愛心就是在這點滴小事中逐漸形成的。
“活動性,以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來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而非靠聽講來學習?!彼?,作為今天的德育教師, 只有讓學生在品德課堂教學活動中參與活動,獲得體驗,身心得到啟發(fā),才能有效啟發(fā)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德育活動在與生命的融合中奏效,達到德育無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