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賢
清朝詩人袁枚在《續(xù)詩品·尚識》中有云:“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意思是說學問如弓,才能如箭,弓弩使箭鏃射出,才能命中目標;沒有學問,才能不可發(fā)揮,沒有真知指導人生,便把握不住正確方向。
然學問真知從何而來?當離不開讀書。
否則別說有才了,恐連擺脫“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都不成。
曾國藩說過:“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p>
曾國藩一生讀書無數(shù),五歲即“受學于庭,誦讀穎悟”,十五歲能背誦《周禮·儀禮》、《史記》、《昭明文選》等名著篇章。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誦《離騷》。曾國藩通過刻苦讀書,成為了一代大家人才。
看來,讀書之于成才,意義大焉。
而人讀書,首先要解決為什么讀的問題。如果只為謀取個人利益,這樣的讀書功利性太強,也讀不出什么大名堂,成不了一張好弓弩,做不成好箭鏃。記得有人說過,讀書是需要胸懷和境界的。一個人只有志存高遠,將讀書與實現(xiàn)偉大抱負結合起來,才能通過讀書令自己才氣橫溢,在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大顯身手。就像周恩來那樣,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并將所學知識奉獻于祖國、奉獻于人民。
讀書欲讀出高境界,把握科學方法至關重要。方法科學得當,讀書就能事半功倍。難怪有人說,方法正確的讀書能夠使原有的問題變成沒有問題,又在原來沒有問題的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而對于科學的讀書方法來說,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沒有思考,就沒有讀書;缺少思考的讀書,就是死讀書。必須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讀書,以思考尋覓解決問題的良策,以思考把知識徹底搞明白。不讀懂誓不罷休,絕不淺嘗輒止。曾國藩說讀書要“先認其貌,后觀其神”,這后觀其神其實也就是深入思考。
讀書貴在堅持?!叭齑螋~,兩天曬網(wǎng)”,心浮氣躁,肯定不行。倘動輒以工作忙、沒時間作為少讀書、不讀書的理由,這讀書斷難有大成效。曾國藩讀書就堅持不懈,他訂下若干規(guī)矩: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shù)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yǎng)氣之盛否?!耙痪洳煌?,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弊x書沒有這么一股勁,是讀不出“滿腹詩書氣自華”的。
讀書講究專一。曾國藩就說他“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他以讀韓昌黎的書為例:“諸子百家,汗牛充棟?;蛴喼?,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見,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而外,更別無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贝四司珜V?,今人不妨效法一番。
讀書不能只在文字里打轉(zhuǎn),要學以致用。讀書增長再多知識,卻束之高閣,這知識也是死物。古往今來,學有所成者,無不是將“有字書”和“無字書”結合起來。讀書就當以用驗學,學用并進、學用相長。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