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燕妹
摘 要: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永恒追求,筆者近幾年來對“有效教學策略”有了一些思考和探討。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和重視變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對構建有效教學課堂很重要,意義很深遠。
關鍵詞:有效教學;問題情境;變式教學;探究能力
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在我省實施以來,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就一直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進行探索和思考。目的就是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同學們在寬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下,由被動地學習改為主動地學習,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成為一種享受。
那什么是有效教學呢?有效教學是指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永恒追求,包含著三種意思。第一,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第二,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等于教學效果除以教學投入;第三,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當然,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以下是筆者近幾年來對“有效教學策略”的一些思考和探討。
一、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
1.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高中的教材是提前編好的,很多學生都會去預習,如果教師一直按部就班地引用書本的引例,學生聽著可能會索然無味,適當的時候,我們可以改進一下。
比如在《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來做“手影”的游戲,學生的手影引來了全班學生的熱情高漲,躍躍欲試。這個小小的游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又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坦克與水立方”的生活情境,可以直觀地再現問題,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規(guī)律的興趣。
2.創(chuàng)設激勵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根據建構理論,一切問題的提出都是與學習者本身的認知領域有關或接近為依據,否則就不會引起學習者去學習和探索。這句話告訴我們教師提出的探究問題一定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學生的原有知識領域出發(fā)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比如在《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每人拿出一張紙(厚0.1毫米)對折10次,問這疊紙有多少厚?如果對折30次呢?對折100次呢?在學生做出了種種猜想后,我說其厚度可以從地球到月球,學生感到驚詫,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于是引出課題,師生共同分析,推導出通項公式,并計算出a30=0.1×230-1=0.1×229≈105米,100次對折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這么一個驚人的數據,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對未知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創(chuàng)設錯誤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新舊知識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正確與錯誤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愿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因而都是用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好素材。
如函數f(x)=ax2+2ax+1的圖象都在x軸的上方,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大部分學生一看到這樣的問題都會直接把它當作二次函數來解而忽視了a=0的情況。又如已知橢圓■+■=1的離心率為■,求k的值。好多學生答案只有一個,x型或y型忘了考慮。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積極地讓學生進行思維、探索、討論。所以說錯誤的問題情境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暴露出知識的不完整性,而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這樣做不但可以使他們達到新的認知水平,而且可以促進他們在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發(fā)展。
4.創(chuàng)設動手實驗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高中數學教學應鼓勵學生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甚至去探索一些數學本身的問題。首先,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多媒體電腦的如《幾何畫板》、《幾何專家》、《數學實驗室》等工具軟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數學實驗情境。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探索數學定理的證明和數學問題的解決,讓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建模過程。其次,教師可創(chuàng)設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我們組許多教師就用鐵絲、鐵片、易拉罐等自制了數學教具:比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等。在實例面前,學生對空間幾何體了解增強了,對“異面直線、空間平行、空間垂直”等較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觀的認識。再比如上“正方體截面”時,用蘿卜制作教具,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如何截正方體可以得到正三角形?”“用一把鋒利的刀朝一個正方體的木頭砍下去,它的截面將是什么形狀?”長期創(chuàng)設這些動手實驗問題情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數學素養(yǎng)。
總之,為了達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為目的。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注意情境的科學有效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教學更加有效。
二、重視變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在高中新課改中,目的是改變“被動接受—機械演練”的數學學習方式,構建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數學學習模式----高中數學變式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在高中,課堂是離不開數學題目的教學。如何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變式方式進行題目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變式教學即在課堂上通過變式展示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與大家交流。
1.變式設問(一題多變)
變式設問是指圍繞教學概念的本質,設計變式題組,以突出本質特征。具體說:是從某個范例出發(fā),層層設計問題,將思維由淺入深。
通過這組變式訓練,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利用不等式可加性推出的不等式是正確的,但由于此性質的不可逆性,它所確定的范圍往往被擴大,因而造成了錯誤。經過這組練習,相信學生會對此知識有很深的理解。變式教學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如果應用得當,可能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學習,不斷獲得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在體驗成功(快樂)的同時,獲得新的動力,進而達到更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理念下,在教育教學面臨挑戰(zhàn)的今天,想要做好這份職業(yè),當好一名稱職的人民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同時我們如能在教學過程中,從情感和思維這兩方面著手,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就會促進全體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主動發(fā)展,讓我們的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殷偉康.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2007(09).
[2]肖成全.有效教學[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