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珊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yī)院乳腺外科,廣東陽江 529500
最近幾年,在年輕女性中經常見到的癌癥死因主要是乳腺癌疾病,目前,我國的年輕女性患上乳腺癌疾病有著逐漸上升的現象。通過分析相關資料得知,同期乳腺癌患者中,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占總數的7%~14.8%,因此重視年輕女性乳腺癌的及早檢查與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1]。選取本院2009~2012年收治54例≤34歲年輕乳腺癌患者以及隨機抽取在本院進行治療的54例中年乳腺癌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09~2012年收治的54例≤34歲年輕乳腺癌患者以及隨機抽取在本院進行治療的54例中年乳腺癌患者,其中,年輕女性患者中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34歲,平均年齡28歲;未婚患者20例,未育患者10例,妊娠期患者10,哺乳期患者14例;其中有10例患者有卵巢癌或者乳腺癌家族史。中年女性患者中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90歲,平均年齡41歲。患者在就診之前均觸碰到乳房有明顯腫塊。
本組的所有乳腺癌患者主要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在完成手術后給予患者內分泌、放療以及化療等方式進行輔助治療。年輕女性患者中有8例進行輔助化療、15例進行保乳手術、18例進行改良根手術、13例進行根治手術;中年女性患者中有9例進行輔助化療、13例進行保乳手術、19例進行改良根手術、13例進行根治手術。年輕女性患者與中年女性患者選擇手術的方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與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比較[n(%)]
本組的所有乳腺癌患者進行詳盡病理分析,對患者癌腫進行分析,鑒定大體腫瘤直徑、病理類型、免疫組化特征及脈管是否有癌栓,并進行根治術后腋窩淋巴結分析,最終對每一位患者進行pTNM分期。
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與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從浸潤性癌、脈管癌栓、原發(fā)腫瘤直徑≤5 cm、腋窩淋巴結轉移4~9個、pTNMⅢ~Ⅳ期、Her-2陽性等方面臨床病理特征比較結果見表1。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在臨床病理特征上主要為浸潤性癌,其中年輕患者的概率為96.3%,中年患者的概率為88.9%;年輕患者與中年患者大多數為浸潤性導管癌,分別占總數的81.5%、85.2%;在年輕女性患者存在脈管癌栓的情況相對來說高于中年女性患者,分別占總數的13.0%、5.6%;另外,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原發(fā)腫瘤直徑<5 cm,相對來說高于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分別占總數的22.2%、11.1%;年輕女性患者中轉移腋窩淋巴結、pTNM分期、以及Her-2陽性等相對來說均高于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
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與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誤診率及彩超、鉬靶X線檢查確診率的比較結果見表2。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在同時間內患上乳腺癌疾病的有9%,出現誤診的有20例患者,誤診率為37.0%,其中有13例誤診為乳腺纖維腺瘤,3例誤診為乳腺乳頭狀瘤,2例誤診為乳腺囊性增生癥,2例誤診為乳腺炎癥。年輕女性患者與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在確診后的1個月內,Her-2陽性(40.7%、18.5%)、腋窩淋巴結轉移 4~9個(20.4%、9.3%)、三陰性乳腺癌(Basal-like)、脈管癌栓(13.0%、5.6%)、pTNM 分期Ⅲ~Ⅳ期(40.7%、25.9%)。兩組患者通過彩超乳腺癌、鉬靶X線進行檢查,確診為乳腺癌患者的概率為42.6%與74.1%。
表2 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與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臨床上的比較[n(%)]
近年來年輕乳腺癌的發(fā)病人數正逐年上升。2009年美國SEER數據顯示,發(fā)病年齡35歲和45歲的乳腺癌分別占乳腺癌總人數的1.9%和12.1%[2-4]。我國發(fā)病年齡45歲的乳腺癌病例約占27.3%[5]。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在發(fā)病時均有較為隱匿的臨床表現,并且月經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病情[6],由于年輕女性較為容易地患上乳腺炎、乳腺增生以及乳腺纖維腺瘤等疾病,因此有著較晚的確診時間,并且在就診時有著較高的誤診率。本組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中誤診率高達37.0%。青年女性有著較大概率患上乳腺癌主要是因為青年女性正處于有著較為旺盛新陳代謝以及激素分泌較快的時期,年輕女性有著乳腺中血液運動的情況比較豐富,出現轉移淋巴結、血道等情況,最終造成淋巴道、血道以及腫瘤有著較廣泛的發(fā)展[7]。所以,年輕女性應該學會自我并健康且積極地對乳房進行檢查。年輕女性乳腺癌較老年女性乳腺癌侵襲性強,惡性度高[8]。年輕女性乳腺癌患者有著較強的侵襲性,臨床病例主要是浸潤性癌類型的,比較經常見到的是脈管癌栓,原發(fā)腫瘤有著較大的直徑,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與中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例比較有著不相同的地方,另外,有著容易轉移淋巴結、有著較晚的確診時間以及有著較高的陽性率等基本特征。根據乳腺癌疾病的臨床病理,積極通過相關的治療手段對乳腺癌轉移、減少復發(fā)以及長時間的生存率是非常重要的。
[1]張文婧,宋冰,谷川.青年期女性乳腺癌的臨床及病理特點[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4(6):124-125.
[2]王聆宇,汪靜.年輕女性乳腺癌200例臨床及病理特點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9,8(15):250-251.
[3]朱金海,姚廷敬,張榮新.82例青年女性乳腺癌臨床和病理特征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1(7):171-172.
[4]王曉華,劉章,李梅杰.青年女性乳腺癌54例臨床病理資料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4):245-246.
[5]張熙,黃歐,沈坤煒.年輕女性乳腺癌病人生育能力保存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11(15):150-151.
[6] 譚文,范賢駿.乳腺癌與月經周期[J].國際腫瘤學雜志,1994,2(5):362-363.
[7]李梅芳,何建蓉,沈坤煒,等.不同年齡段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0,4(5):172-173.
[8]張慶莉,周志強,劉文君,等.年輕與老年女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比較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3(5):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