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漢詩誕生于新文學運動,是對已喪失活力的傳統(tǒng)文學的反叛,也是對二十世紀社會政治文化的充分反映。卞之琳是整合中國古典和吸收外來影響較為代表性的一位,繼承地批判古典文學和外來文學,他的作品飽含中西文化的精華,具有時代特色卻又受用于眾,充滿著智性光輝。
關(guān)鍵詞:卞之琳 現(xiàn)代漢詩 世界詩歌 意象 智性
在中國現(xiàn)代漢詩初試啼音的二十世紀初,卞之琳以其融貫中西的才華和筆耕不輟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地位。他的前期詩作既吸取了中國古典道佛的精髓,又借鑒西方意象派的創(chuàng)作手法,智性充足。
1.大智之問
中國古典文學多問,如屈原的《天問》、賦體對話體中多存在的問答形式等。西方自笛卡爾時代以來,也倡導理性,主張思考。卞之琳的詩作問句頗多,深含哲理,沒有即時的答案,卻能發(fā)人深省。
《傍晚》一詩中,詩人連續(xù)發(fā)問:“你要干什么呢?”“真的,我要干什么呢?”“你替我想想看,我哪兒去好呢?”“真的,你哪兒去好呢?”這一連串的問題讓人應接不暇,卻并不需要也沒有準確的答案,意在喚醒中國民族進行對于前路思考,同時也進行自省。這些問題極具時代意義,結(jié)合當時動蕩和嚴峻的局勢;卻又超越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受用于各個時代。另如《雨同我》中的“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鳥安于巢嗎?人安于客寢?”等,應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又能穿越時空限制引人思考,他的問是大智之問。
2.相對論
愛因斯坦相對論由哲學而始,也滲透進文學領(lǐng)域。而中國傳統(tǒng)道家也提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中西貫穿的相對論思想在卞詩中體現(xiàn)無疑。
他說過,“把一件東西,從這一面看看,又從另一面看看,相對相對使得人聰明,進一步也使得糊涂?!薄跋鄬ο鄬Γ斓財U大了,可是弄到后來容易茫然若失?!盵1]不論相對的過失,這些話語明確反映出寫作的相對論特色,引《斷章》為例: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至少從兩個方面印證了詩人的相對論觀點。趙毅衡指出,沒有不用符號表示的意義,“詩行排列在紙上,就構(gòu)成了圖紙關(guān)系?!?[2]此首詩上下節(jié)字數(shù)顛倒,構(gòu)成了以分節(jié)為軸心的對稱結(jié)構(gòu),詩體在形式上就表現(xiàn)出相對的觀點。
第二,詩歌內(nèi)容也顯示了視角和對象的相對性。第一節(jié)上句從“你”的視角出發(fā),對象是“風景”;下句的視角是“看風景人”,對象成了“你”,此時“你”成為了“風景”。對象是“風景”還是“你”?主體是“人”還是“看風景人”?“風景”儼然成了“你”和“看風景人”的情感中介。這兩句之間對象的轉(zhuǎn)移和相對性,使讀者不止看到交融錯疊的視覺效果,更能體會到其中的哲理:人就是活在“看”與“被看”的相對關(guān)系中。他直接取法愛因斯坦相對論,在運用的意向方面卻采中國傳統(tǒng)的“橋”、“樓”、“明月”、“窗”,極具中國傳統(tǒng)韻味,把相對論化于中國境界。
3.富含哲理的意象運用
現(xiàn)代漢詩受象征主義的影響頗深,象征主義主張在虛實、有無、內(nèi)外、經(jīng)驗和理性等二元對立的世界中追求真實,梁宗岱在譯介象征主義時,即將象征定義為“藉有形寓無形,藉有限表無限”。意象則是這種表達的憑借。
“在意象的使用方面,卞之琳成功地借鑒吸收了西方語境下獨創(chuàng)的意象所指,并把能值范圍鎖定在國人的前理解下,進行了一場變形移用,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了異質(zhì)意象的精髓?!盵3]他的意象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道佛思想,又汲取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學的意象跳躍的模式,在時空、虛實等二元中自如穿梭,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3.1 植根于道佛傳統(tǒng):水和夢
荷蘭漢學家漢逸樂曾比較卞詩中水與土的意象,指出水意象象征著個人童年時代的親近感和混沌未分、模糊無形的狀態(tài),應和道佛思想的內(nèi)涵?!稛o題四》通過水來表達愛情主題,前一節(jié)“江”、“泉”、“?!比齻€關(guān)于水的意象講述了一派貿(mào)易景象,從詩篇結(jié)尾“我為你記下流水賬”可以看出,愛情如流水般飄渺易逝,既在意象上呼應前文,又表達了愛情不過就是如水過無痕般的流水賬,與佛家主張切斷一切虛無的塵緣、四大皆空和《道德經(jīng)》中“水”象征大有大無的“道”的思想相契合。
同樣,如《斷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舊元夜遐思》“你在人夢中,人在你夢里”,《燈蟲》“蕓蕓的醉仙 /光明下得了夢死地,/也畫了佛頂?shù)膱A圈!”,《古鎮(zhèn)的夢》直接以夢為題等,都代表著道佛思想中虛無無常的觀點,植根于傳統(tǒng)道佛觀點。
3.2 意象使用的跳躍性
卞之琳使用意象最大特點就是不拘于單一的隱喻象征意義而并置異質(zhì)意象,穿梭于時空、虛實、主客和動靜之間,給讀者帶來一場想象的盛宴。
柏格森說,“沒有意象可以代替持續(xù)的直覺,但許多變化多端的意象——來自于截然不同的事物層次——可以透過其匯聚作用,引導意識至一個截獲某種直覺的精確點?!盵4]詩歌的跳躍性將異質(zhì)意象并置,將客體懸于經(jīng)驗之外,啟示讀者進行思考,達成主客體經(jīng)驗的交融從而產(chǎn)生驚人效果。引《<無題>其一》,“百轉(zhuǎn)千回都不跟你講,/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載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樓去!/ 南村外一夜里開齊了杏花。” 第三句由“你的船呢?船呢”瞬時轉(zhuǎn)到“下樓去”,讓讀者讀來艱澀,立即又明白被呼喚的人應是在樓上看到流水的百轉(zhuǎn)千回,情感也是像水一樣“有愁”、“自哀”,但是顯然從“下樓去!”這句中可以看到敘述者又是另一人,呼喚在樓上看水的人同他行船去看南村外的杏花,這樣,又形成了《斷章》中的相對視角,充滿了智性。語言的跳躍性造成了上節(jié)所述在時空、動靜、遠近、主客間的自如穿梭,體現(xiàn)了詩人的語言之凝練深刻。
4.反諷技巧
反諷意在創(chuàng)造一種戲劇性處境,“我總喜歡表達我國舊說的‘意境或者西方所說‘戲劇性處境,也可以說是傾向于小說化,典型化,非個人化,甚至偶爾用出了戲擬(parody)”[5],他所謂“戲擬”即是反諷的一種方式。
舉《流水》為例:從秋街的敗葉里/清道夫掃出了/一張少女的小影://是雨呢還是淚/朦朧了紅顏/誰知道!但令人想起/古屋里磨損的鏡里/認不真的愁容;//背面卻認得清/‘永遠不許你丟掉!”巧妙地運用了反諷的手法,把清道夫現(xiàn)在從枯枝敗葉中掃除照片和背面曾寫的“永遠不許你丟掉”進行對比,諷刺了感情的變遷之易,極具戲劇性。另如《古鎮(zhèn)的夢》中,“‘明眼人反而依賴‘瞎眼人來‘看自己的未來”[6]的題旨也具有深切的反諷意味,讀來不禁心酸地笑出來。
5.總結(jié)
中國現(xiàn)代漢詩作為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結(jié)合實踐,因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化之根正在松動,新的文化觀念又尚未形成的20世紀初,所以處于迷茫期。
卞之琳接受象征主義各家的影響,詩歌不直接抒發(fā)感情而是意圖通過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又接受了中國玄學詩學教育,古典文學素養(yǎng)深厚,因而詩作中又體現(xiàn)出濃重的傳統(tǒng)色彩,中西結(jié)合,化歐化古,穿梭于古今虛實的時空里,形成強烈的智性光輝?!八颜芾硭伎纪耆诨较笳餍砸庀笾校云椒驳囊庀竽ㄕ芾沓了?,在智性的探求中獲得詩美?!盵7]
注釋:
[1]卞之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卞之琳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65.
[2]趙毅衡.文學符號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0:198.
[3]張震.一個心靈的回響——談卞之琳對艾略特的接受和作品創(chuàng)生[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4):178.
[4]Henri Bergson,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trans.T.E.Hulme(Indian—apolis and London:Bobbs—Merrill,1955,2nd edition),35.轉(zhuǎn)引自奚密《現(xiàn)代漢詩——一九一七年以來的實踐與理論》,111.
[5]卞之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文選:卞之琳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60.
[6]奚密著,奚密、宋炳輝譯.現(xiàn)代漢詩——一九一七年以來的實踐與理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174.
[7]趙東.化古與化歐——論卞之琳對東西方詩歌的繼承與借鑒[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5(6):20.
作者簡介:張葉葉(1991.6-),女,漢族,湖南新化人,西南交通大學藝術(shù)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