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薔
【摘 要】南宋寧波史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在它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史中,取得了“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的輝煌仕宦盛況。寧波史氏以其輝煌的家族發(fā)展史,對南宋寧波地域發(fā)展史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地域發(fā)展的許多方面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guān)鍵詞】南宋;史氏家族;寧波;社會
家族組織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家族的發(fā)展演變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變遷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史氏家族對南宋寧波地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為如下四大方面:在地域政治上,促進了南宋寧波高官顯宦集團的形成,推動了地域政治地位的提升;在地域文化上,史氏家族子弟取得了豐碩的文化成就,推動了陸學和朱學在寧波地區(qū)的傳播,促成了月湖成為四明的學術(shù)文化中心;在地域佛教上,豐富了四明佛教文化內(nèi)涵,提升了寧波佛教在全國佛教中的地位。
一、南宋寧波史氏族家族發(fā)展概況
寧波地區(qū)地處東海之濱,自秦漢以來到唐中葉的近千年間,長期偏處統(tǒng)一王朝的東南一隅,政治地位不振,經(jīng)濟文化不興,風俗僻陋不堪,到唐中葉寧波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次重大轉(zhuǎn)折。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取寧波境內(nèi)四明山之名,設(shè)立了明州府。自此后,地域開發(fā)進程明顯加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大為改觀。唐末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戰(zhàn)亂不已,社會經(jīng)濟遭到了嚴重破壞,江南相對安寧,受戰(zhàn)亂的影響相對較小,于是大量中原士人為避禍亂,遷居江南。其中,包括史氏家族先人在內(nèi)的不少中原士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遷入明州的。經(jīng)過北宋一朝一百多年的繁衍發(fā)展,史氏家族到兩宋之際,聲名鵲起。特別是自南宋孝宗朝以后,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三人先后登上宰輔之位,將家族的發(fā)展及其影響推向極致,取得了 “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的輝煌成就。
史氏家族進入興盛時期的標志性人物是史浩。史浩居丞相位十六年,其以老成持重、足智多謀獲得宋高宗的賞識,被委任為皇太子的老師。史浩之子史彌遠獨相時間長達二十五年之久,歷經(jīng)宋寧宗、宋理宗兩朝。史嵩之,史彌遠的從侄,任相八年。
對于史氏家族這樣一個興盛近百年、對南宋政局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的家族,由于史氏三相相對保守的對外政策,學術(shù)界對以他們?yōu)榇淼膶幉ㄊ肥霞易蹇傮w評價不高。史氏三相的對外政策,無論是史浩的對金、史彌遠的對金和對蒙;史嵩之的對蒙政策等,都相對比較保守。特別是史彌遠,為相25年,對北方的金朝一味妥協(xié),竟然不能從氣息奄奄的金朝手中奪得遺存土地,還失去了收復中原的大好良機;對日益興起的蒙古勢力處置失當,竟然聯(lián)合蒙古滅亡金朝,使南宋直接面對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最不能容忍的是,史彌遠等人為了向金朝屈膝求和,主持簽訂了屈辱的“嘉定和議”,留下最大的歷史污點。
二、史氏家族與寧波地域政治
在南宋之前,寧波地區(qū)出仕朝廷高官的世人數(shù)量非常有限,更不用說宰相之位了。但這種局面到南宋為之一改,地域政治地位大為提升,大量士人統(tǒng)治集團高層,其間固然有寧波臨近首都臨安、經(jīng)濟發(fā)達推動教育興盛、士人家族的大量產(chǎn)生形成等因素有關(guān),但史氏家族的推動應(yīng)該亦是其原因之一。
寧波史氏家族,在南宋一代,人才輩出,大量子弟通過考中進士和恩蔭等途徑,進入政壇,故今人以“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來概括其仕宦盛況。史氏家族子弟仕宦上的成功,不僅鑄就了其家族本身仕宦上的輝煌,而且一定程度上推動四明士人群體仕宦的發(fā)展。正是由于史浩、史彌遠、史嵩之等人的舉薦,四明士人大量進入南宋政壇,而進入政壇后的四明士人又相互舉薦提攜,從而形成了一個顯赫的四明高官顯宦集團。在南宋政壇,四明地區(qū)出了五個丞相(除史氏三相外,還有魏杞、鄭清之)和八個參知政事(副宰相)。
三、史氏家族與地域文化
寧波史氏家族,自南宋初以來,族中人才輩出,他們不僅活躍于政壇,即便在文化研究和著述上也是成果斐然。史氏一門從史浩開始,文化著作多達七十余種,涉及到經(jīng)學、史學、文集等諸多方面。
寧波史氏家族對當?shù)氐慕逃灿兄^大的貢獻,當時明州州學為南宋寧波地區(qū)最高學府。明州州學始建于唐中葉,后屢遭毀壞。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知州岳甫的帶領(lǐng)下,州學又進行一次修建。這次州學的修建得力于地方政府和四明大族群體的通力合作,其中史彌大(史浩大兒子)的功勞不小。史彌大與汪大猷一起,號召四明大族鼎力配合官府,促成州學的順利完工。理宗寶慶(1225—1227年)年間,明州府學又經(jīng)過了多次修建,規(guī)模巍峨壯觀,在東南地區(qū)首屈一指。同時,各縣也積極倡導學校教育,掀起了一股興學浪潮,各縣縣學相繼建立。其中,鄞縣縣學始建于慶歷八年,由知縣王安石主持修建完成。北宋崇寧二年,縣學遷至明州城西南隅。建炎四年(1130年),金軍侵入明州城,縣學慘遭燒毀,直到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鄞縣主簿呂康年請示宰相史彌遠,希望能重建鄞縣縣學。史彌遠接到請示后,給予了高度重視,下命選擇重建縣學的地址,最后劃撥十五地用于修復鄞縣縣學。
另外,寧波月湖文化成為四明學術(shù)中心,與史氏家族的推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最初,史浩在月湖菊花洲設(shè)立私塾,聘請楊簡教授自己的四個兒子。在史浩的延請和幫助下,楊簡、沈煥在月湖講學,促進了月湖文風的日漸濃郁。此后,袁燮、舒璘也來到月湖講學。據(jù)《大愚呂忠公祠堂碑文》載:“湖上四橋,游人如云,而木鐸之聲相聞?!?,從這記載來看,月湖由此成為南宋明州學術(shù)文化的中心。
四、史氏家族與寧波民俗
龍舟競渡是我國古代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民俗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中國古代的龍舟競渡,以唐宋兩朝為最盛,而寧波則以南宋東錢湖八月十六龍舟競渡最精彩。相傳在南宋之前,寧波只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南宋時才增加了八月十六龍舟競渡的習俗,此習俗據(jù)傳與南宋史氏家族頗有淵源。
據(jù)《史氏宗譜》記載,南宋丞相史浩的曾祖父史簡為明州小吏,家庭貧窮。一年端午,寧波城中的月湖有龍舟競渡,其母親很想前往觀看。史簡無奈囊中羞澀,只好將自己官服暫時拿去典當,陪同前往。恰逢知州有事召見,來不及贖回官服,遭到上司的斥責,為此羞愧而死。史浩發(fā)達后,每年母親八月十六生日時,都在城中月湖舉辦龍舟競渡活動為母親祝壽,既娛樂母親和親鄰,又告慰先祖史簡的亡靈。當時南宋明州的地方風俗是在八月十五那天歡度中秋佳節(jié),而第二天史浩又為母慶壽,史浩覺得這樣既勞民又傷財,就利用其宰相的身份,張榜公布改中秋節(jié)改為八月十六,從此明州的中秋節(jié)往后推了一天。后史浩之子史彌遠又當丞相二十五年,因而明州中秋節(jié)為八月十六的風俗一直未改。由于史氏家族在寧波的聲望和影響,寧波城鄉(xiāng)紛紛仿效,改在八月十六進行龍舟競渡,相沿成俗。
五、史氏家族與寧波地域佛教
寧波佛教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東晉就有阿育王寺、天童寺等著名佛寺的創(chuàng)立。自南宋以來,在史氏家族的推動下,佛風更盛,在全國佛教中的地位更趨突出,其中主要表現(xiàn)在:史浩與“南水陸法會”的興起以及史彌遠與“五山十剎”的確立。
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是中國古代諸多法會中規(guī)模較大、法事最為隆重的一種佛事活動,少則七天,多則七七四十九天。它集佛教文化之大成。水陸法會主要是寺院應(yīng)施主的要求,為死去的人誦經(jīng)設(shè)齋,追薦亡靈而舉行的法事活動。中國水陸法會的首創(chuàng)者為南朝梁武帝。梁武帝于天監(jiān)四年(505年),親自在鎮(zhèn)江金山修設(shè)水陸法會,用以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水陸法會自南北朝建立,到了宋代流行于朝野,普及全國。
宋代水陸法會分為南水陸和北水陸,鎮(zhèn)江金山水陸法會被稱為北水陸學會,而南水陸的出現(xiàn)與史浩修設(shè)南宋寧波水陸道場有關(guān)。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史浩在鎮(zhèn)江金山寺看到水陸法會之盛況,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將寧波東錢湖月波山的一百畝田地捐建四時水陸道場,接著史浩又把東錢湖畔的龍聚庵、無量壽庵、以及青山寺都劃入四明水陸法會,這樣南宋規(guī)模最大的水陸道場就建成了。史浩始設(shè)水陸法會以來很受世人的歡迎,世人紛紛效仿,并在浙東大盛。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經(jīng)過長期的傳播和發(fā)展,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后,于隋唐時期產(chǎn)生了諸多中國化的佛教宗派。禪宗在佛教中因修行相對簡單,深得僧俗兩界的歡迎,成為唐代以來中國最重要的佛教宗派。而南宋五山十剎的確定,不僅是對禪宗地位的一種肯定,也標志著佛教叢林制度的成熟。由于史彌遠的奏請,五山十剎得以確定,南宋用五山十剎排定江南主要禪寺的等級,江南主要禪寺被分為五山、十剎、諸山(甲剎)三等。南宋五山是余杭徑山寺;杭州的靈隱寺、凈慈寺;寧波的天童寺、育王寺。十剎:分為禪院十剎和教院十剎,禪院十剎是杭州中天竺寺、湖州道場寺、溫州江心寺、金華雙林寺、寧波雪竇寺、臺州國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靈谷寺、蘇州萬壽寺、蘇州虎丘寺。
五山十剎是仿造中國封建官僚的等級和晉升制度,建立起來的官寺制度。即,住持要經(jīng)歷過諸山、十剎較低的任職后,德高望重者才能升為五山的住持。這種規(guī)定也是寧宗朝史彌遠奏請確定。五山十剎不但對寧波佛教影響深遠,而且也促進了明州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南宋四明的阿育王寺、天童寺被列入朝廷所定的“五山十剎”,極大地提升了南宋寧波在中國佛教文化中的知名度和地位。
此外,史氏家族還有大量的功德墳寺、是墳寺,這些寺院本身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南宋歷史文化的一個象征。
參考文獻:
[1]楊亮.宋末元初四明文士與詩文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2007.
[2]葉偉華.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yè). 2007.
[3]黃寬重.家族興衰與社會網(wǎng)絡(luò):以宋代的四明高氏家族為例.宋代墓志史料的文本分析與實證運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資料.2003年10月.
[4]劉長東.宋代五山十剎寺制考論.宗教學研究.2004(2).
作者簡介:
吳薔(1976-),女,漢族,湖南省常寧市人,碩士,講師,思想政治教育及區(qū)域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