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隆瑜 (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風箏起源于中國,是古代中國先民發(fā)明的,迄今已經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大約在12世紀,中國的風箏傳到了西方,從此,這種古老的民間活動隨著歲月的磨練,風箏作為一種文化、一種民間藝術,逐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與地域文化的風箏流派,大約分為濰坊風箏、北京風箏、天津風箏和四川風箏。如今,風箏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不僅據說現實的生活意義,還具有廣泛的美學意義。
中國風箏的造型具有濃厚的美學意義,飽含著創(chuàng)作者深情的理想追求和美學情意。風箏的造型可以概括為各種幾何圖形的濃縮,各種具有抽象意味的幾何圖形,融合了創(chuàng)造者高超的技藝、聰明的智慧、嫻熟的技能。這種形而上的表達方式,大大增強了風箏整體的形式美感。中國風箏從結構上看:主要分為硬翅類、軟翅類、板子類、串類、立體形類、龍類、自由類和復線操縱類八個類別。從形狀上看有風箏有圓形的、方形的或者幾種圖形的結合,但是不管圖形怎么變化,風箏總是對稱的,這種對稱的造型美感也是風箏不可缺少的,不僅滿足了創(chuàng)造者的審美追求,同時也給觀賞者留下了無數值得回味和想象的空間。
風箏的繪畫藝術是一種綜合繪畫技法的體現。風箏的題材豐富,繪畫有特殊的要求。一方面風箏通過各種幾何造型來體現高空鐘的遠視效果,另一方面則主要通過圖案和色彩在風箏平面上表現直觀效果。在風箏上繪畫著色、設計各種色彩的圖形不僅可以進一步表現創(chuàng)作者設計的靈感,還可以更好表達主題內容和加強形式的美感。所以色彩和描繪技法,是風箏制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風箏要靠色彩來塑造形象,風箏制作者,應具備一定的色彩知識和各種描繪技巧,才能制作出真正的好風箏??傊L箏具有民間藝術色彩意味,具有濃厚的色澤美感。
風箏融合繪畫、書法、工藝為一體,它的式樣繁多造型別致,具有引人賞心悅目的情愫。而這恰好體現的風箏的靜態(tài)美。風箏的靜態(tài)美具體融合在“扎、糊、繪、放”四藝”中,最引人賞心悅目的是風箏上的繪畫,在本文第二節(jié)中也有提到。風箏美不美,跟其外形的圖案的美有很大關系,人們往往在單調的風箏上繪畫出各種充分幻想、充滿色彩的、充滿理想的圖案,而這些充滿中國畫特色的彩繪,使風箏于古樸中見典雅,明快中呈含蓄。風箏不僅融入繪畫的各種技法,使風箏具有寫意特點,通過對比、高空視覺效果的體現來充分體現了繪畫藝術之美。同時,風箏也融入了書法技術,使觀賞者領悟到書法與繪畫融合的藝術之美,而這些正是風箏靜態(tài)美的體現。
風箏的創(chuàng)造者大多是民間藝術家,他們深知藝術創(chuàng)作的辯證法,設計創(chuàng)造出來的風箏總是讓他呆立在高空一動也不動,難免有些單調乏味。于是,創(chuàng)造者們就開動腦子,在兩條尾繩上做文章。用兩根線拴住風箏上,每條自上而下由粗變細,從粗至細是一個漸變過程,致使風箏在高空做著各種各樣的姿勢,使其方能舒展自如,富有詩意,使風箏具有動態(tài)美。兩根繩子,在空中,它們是左右開花,相輔相成,饒多趣味,兩根繩子在空中舞蹈,洋溢著動態(tài)的美意,富有詩情畫意的韻味,不僅能滿足創(chuàng)造者的藝術追求,還能調動觀賞者的情緒,使其感受到風箏的曲線美、動感美。
風箏的動態(tài)美來自于靜態(tài)美的靈感,可以說風箏是靜態(tài)美與動態(tài)美的辯證統(tǒng)一,風箏的這種動靜結合,水乳交融,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比起“無聲詩”的油畫、國畫等來要高出很多,因為風箏畢竟是“活”的。這種靜止美給人以穩(wěn)定嚴肅正直的感受。民間藝術家做到了動靜的完美結合,這種完美的藝術經驗不僅是藝術領域的一大財富也是其他藝術家可以借鑒和贊賞的。
風箏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是來自民間的藝術珍品。風箏為先民所創(chuàng)造的,他寄托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與情感,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磨練,風箏所意味的思想內涵日益豐富,漸臻優(yōu)美。首先,在遠古時代,人們用翱翔的風箏來拉近與蒼天的距離,風箏不僅是遠古勞動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是遠古人們祈求上蒼保護,祈求萬物統(tǒng)一的精神寄托,風箏充分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生活信念與人天合一、人能勝天的愿望和理想。翱翔的風箏是遠古人們與蒼天的聯系者,是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中介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風箏的這種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更是尤為重要,至今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仍舊是中外古今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個永恒主題。其次,風箏是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審美追求,他們在風箏上描繪各種幸福的圖案,有鴿子、貓頭鷹、蝴蝶等等,并在風箏上用毛筆寫上“天下太平”“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壽年豐”“花好月圓”等字樣,而這些都是勞動人民向往和平、安定、統(tǒng)一的情感體現。除此之外,風箏還是愛、幸福、和平的慰藉,隨著風箏的飄揚,可以帶去我們多少思念,當然放風箏也就有講究。風箏一直有著傳統(tǒng)的迷信氣息,包含著科學的合理的內核,比如風箏放飛時栽到誰家園基或屋上很不吉祥,所以放風箏的時候千萬不能將風箏栽到別人家院里。風箏富有精神內涵,是勞動人民和民間藝術家們的精神寄托。風箏崇高的精神美給世人留下的遠遠不止這些,他帶來的精神財富才是后人所不能及的。
總之,風箏的造型美、色澤美、靜態(tài)美、動態(tài)美、精神美,是美不勝收,是審美的通感、是審美的深化,不僅具有審美的指向性,而且對我們今后制作風箏與欣賞一切藝術具有深淵的藝術價值和意義。
[1]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辭典[M].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1.
[2]王毅.中國民間藝術論[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