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平奎 劉鳳嬌 石 宏(.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中山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 廣東 廣州 5075)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的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傳遞體育文化的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意識、興趣、態(tài)度、習慣和能力,為祖國的未來的蓬勃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隨著學生體質的持續(xù)下降,學校體育活動中學生安全事故呈上升趨勢,輕者影響學習,重者可能造成殘疾,甚至危及生命。體育活動中的傷害事故既給學生、家長、家庭帶來了極大的不幸,也給學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諸多負面的影響,無疑也加重了體育教師的心理負擔。充分重視學校體育中的安全問題,加強對學校體育的安全策略的研究和探討,創(chuàng)造安全、和諧的體育教育環(huán)境,已是當前學校體育亟需面對的重大課題。
廣義運動傷害是泛指和運動有關的一切傷害,如運動時的扭傷、拉傷等。狹義的運動傷害即運動損傷,是運動過程中發(fā)生的,與運動項目及專項技術特點有關的特殊的身體傷害,如網球肘、跳躍膝等。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學生為對象,通過學校教育進行的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包括學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組織實施的校內外體育活動,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體育場館和其它體育設施內發(fā)生的,造成在校學生或其它人員的人身損傷后果的事故。
以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出現的原因與預防為研究對象。
文獻資料法,利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查閱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相關文獻,搜索相關資料,整理分析。
調查法,通過調查、觀察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中的行為和態(tài)度,以及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現狀,分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致因。
4.1.1、體育場地設施、器材問題造成的事故
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然而學校體育設施卻難以成比例增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第8號文件《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六章第二十條規(guī)定:學校的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按照國家或者地方制定的各類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備標準,有計劃地逐步配齊。但相當部分學校并未能實現國家教育部有關學校體育用地和體育設施的標準和規(guī)定,運動場地擁擠,體育設施匱乏,一些體育器材設備長期置于室外而自然磨損,甚至部分已報廢的器材仍在使用,對于有安全隱患的體育場地和設備器材缺乏安全警示。這些都給學校體育安全帶來很大隱患。
4.1.2、教師問題造成的事故
體育教學有其獨特的教學規(guī)律,體育教師必須遵循這一規(guī)律實施教學。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安全意識差、觀念陳舊、教學組織方法不當等亦是導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諸如由于教師缺乏敬業(yè)精神和責任感,備課馬虎,對有危險的運動項目教學區(qū)沒有認真檢查和排除事故隱患,都可能引發(fā)運動傷害事故。又如教師組織教法不當,比賽安排不當,未能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情況、身體狀況以及個人特點來安排、組織教學,缺乏保護和幫助,辱罵或體罰學生,亦都是造成運動傷害的重要原因。
4.1.3、學生問題造成的事故
現代的學生生活條件優(yōu)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嬌生慣養(yǎng)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長期對體育運動的忽視,缺乏科學鍛煉的知識。在實際運動中,由于學生自身因素造成的體育傷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思想上不夠重視。在參加體育鍛煉時,從思想上到身體上均未做好充分的準備,總是帶著一種僥幸的心理來上課,認為不可能受到傷害。思想上松懈、麻痹大意而造成安全問題。不少同學在運動或比賽前,由于準備活動不充分、運動量安排不合理以及時間安排不當而造成了運動傷害。二是運動技術上的缺點和錯誤。錯誤的技術動作違反了人體結構功能的特點和運動時的力學原理,技術動作不正確,往往造成局部受力過大或身體失去平衡和控制,如網球的揮拍動作錯誤,長久以此就會引發(fā)肩部、肘部的損傷,俗稱“網球肘”;足球運球中鏟球、抬腳過高,籃球運動中的灌籃等身體失去平衡和控制都會引發(fā)嚴重的傷害事故。三是學生心理狀態(tài)不良。體育活動要求神經系統(tǒng)的適度興奮和高度集中,這樣才能很好的完成動作。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或急躁,膽怯猶豫等都可成為運動損害的發(fā)生原因。四是學生自身身體狀態(tài)不良。身體欠佳,機能下降,會使警覺性和注意力減退,反應變得遲鈍。此時不應進行運動。
4.1.4、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問題造成的事故
在學生群體中,有部分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比如過度肥胖,心臟病、肝炎、腎炎、肺結核或剛病愈的學生,均不應參加劇烈體育活動。
學生有對學校如實告知自己的健康狀況的義務,而學校則應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安排合適的體育課程(如保健課)。
4.2.1、重視和加強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建設與維護
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是保證體育教學、課外鍛煉和訓練競賽正常進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是檢查、評估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學校必須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加強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建設。要加大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選擇美觀、實用、安全的優(yōu)質體育器材設施,對常用易耗的器材要及時補充。運動場館要有專人管理并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保持活動場所安全、整潔、有序,積極做好養(yǎng)護工作,確保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應進行定期的檢查,對已損壞的設施、器材立即修復和更換,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施、物品、電源等應給予警示。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愛護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教育,提醒學生注意保護體育設施,力爭自然損壞和人為損壞降到最低限度。
4.2.2、增強教師的責任心及業(yè)務水平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管理者,教學之外負有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義務和責任。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有強烈的責任心,教案中必須要有安全的預案,要清楚掌握學生的體質、健康、疾病等狀況,對不宜劇烈運動的學生采取特殊措施。體育教師要不斷加強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業(yè)務水平,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更科學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才能把體育活動中的傷害事故減小到最低限度。
4.2.3、加強學生保護的主動意識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體育教學中的安全,要靠師生共同維護。因此,除教師外,學生也必須具有強烈的安全意識和掌握基本的安全要領與技能。“健康第一”和“安全第一”要同時成為每一個學生的自覺行動,要讓學生遇到危險時,能夠運用所學的安全要領來規(guī)避危險。[4]如摔倒時,能立即屈肘低頭,團身滾動,而不是直臂或肘部撐地。由高處跳下時,用前腳掌著地,屈膝、彎腰,兩臂自然張開,能夠緩沖和保持身體平衡。體育教師可在學期初進行多媒體理論課教學,講解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的運動傷害事故、事故的處理辦法和預防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掌握安全要領,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以減少體育活動中的意外傷害。
4.2.4、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生活壓力容易使人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從而導致憂郁、孤獨等心理障礙。體育運動中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是非常容易導致運動傷害的發(fā)生的。這就要求在體育活動中,教師必須時刻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發(fā)現學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及時對其進行心理障礙的引導和調節(jié)。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生活和學習上困難,應用不怕挫折和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鼓舞著學生。要求同學之間加強協作,互幫互助,使體育運動中的傷害事故降低至最小。
4.2.5、加強學生運動衛(wèi)生常識的教育
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使其各器官系統(tǒng)得到正常健康的發(fā)展,從而抵抗各種疾病,保持旺盛精力。體育教師要利用多種手段進行教育,讓學生了解運動衛(wèi)生的必要知識,學會受傷后的處理辦法和技巧。對學生的運動著裝、攜帶物品做必要的要求和提醒,如要求學生穿運動鞋,寬松衣服,不能戴表、筆、首飾等堅硬或尖銳的物品。在運動中能根據個人情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防止局部肌肉過度疲勞。劇烈運動后,應該做些放松整理的活動,以防止頭暈、胸悶、肌肉酸痛等反應。對于運動后肌肉酸痛、肌肉僵硬等身體反應,用溫熱水泡敷或者涂擦油劑可有效減輕。
5.1、隨著學生體質的持續(xù)下降,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出現的意外傷害日漸增多。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對學生、對家庭、對教師、對學校均會造成重大的傷害和影響,防止和控制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并減少其所造成的相關損失已成為當前學校體育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5.2、學校、教師和學生自身三方都應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這一日益嚴重的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面對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學校、教師和學生任何一方的輕視、失職或大意均會導致嚴重的傷害事故。將傷害的責任簡單地責難于某一方無助問題的根本解決,但在該問題的預防和解決上,學校的責任更為重大。
5.3、學生有對學校如實告知自己的健康狀況的義務,學校應善意地消除學生這方面的顧慮,這能減少相當部分的突發(fā)性的嚴重事故。
5.4、加強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增強教師的責任心及業(yè)務水平,加強學生保護的主動意識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運動衛(wèi)生常識的教育均是減少學校體育傷害的有效方法。
[1]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王勇.大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規(guī)避[D].四川大學,2005.
[3]滿昌慧,萬秀先,孫恒.制約我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主要因素及發(fā)展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12-14.
[4]夏力.從“學生訴訟學校”談體育安全事故糾紛的預防[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3): 66-67.
[5]佟曉玲.論體育教學中的運動衛(wèi)生教育[J].洛陽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3,(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