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璐琳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的動態(tài)過程,實現(xiàn)科學教學理念的平臺。本文以課堂教學中的語言預設,重點預設文本語言,情感語言,隱性功能語言,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從而構建靈活的的語文教學課堂。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語言預設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a)-0115-01
為構建開放互動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預設理念,加強課程教學步驟設定、方法策略探討,從單向線性的知識輸出拓展為多層次全方位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新平臺。教師應充分地理解教學目標,構建前瞻性的課堂教學觀,捕捉語文課堂中的智慧火花和思維靈感,充分地做好課堂預設工作,以解讀多元語言作為預設基礎,展開與教材、作者、社會的深層對話。
1.教材文本語言的預設
教材文本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媒介工具,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催化劑。教師作為實踐教材文本的審美主體,應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深刻理解文本語言的多重對話,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完成對文學作品語言的建構超越,調整文本語言的預設,豐富教材的文學意義。
針對教材選編的文章系統(tǒng),教師自覺地打破作品之間的間隔,在把握文本原意的基礎上進行多重解讀。根據(jù)文本語言傳遞的信息內容,研究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通過語言引導、紓解、點撥、激發(fā)的功能,完成學生、教師、教材之間的深層次對話。教材語言預設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學生個體差異的反映,只有仔細梳理分析作品的知識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平衡文本與學生認知差距。
教材文本作品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構成層層遞進的立體教學體系。教師應當避免條分縷析的語言肢解,以三維教學目標設計文本知識訓練。教師組織口頭語言,緊扣教材語言,按照教學實際進程,進行及時地修正。如以生動新穎的導語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量。利用語言的趣味性、思想性、人文性,和語言技巧的使用,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梳理作品語言風格、體裁類型、字詞句段感知,深入研究教材中編選的范例、舉例,引導學生自覺對語句的欣賞、理解,運用教材語言,進行仿例、用例,在課堂教學之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作者情感語言的預設
語文教學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增值生成的動態(tài)過程,強調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探索,教師應當主動營造平等共識的真誠關系,深入挖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課堂預設過程中,應當帶領學生主動回歸文本背后的情感世界,通過解讀作者的人生閱歷與文章背景,從單純的文字符號滲透到富有張力的個體生命之中,從平面的文本知識生成立體的活力教學。通過整合基礎教學資源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感知、求知、體驗、升華的過程中,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語言形成共鳴,激發(fā)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
文本是承載作家藝術情操和文化修養(yǎng)的物質載體,教師應當在鉆研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從學文變成學人、從品言變成品世、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為反思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教師在預設作品語言時,必須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將表現(xiàn)式教學與再現(xiàn)式教學有機融合,從語言的物質表層深入到精神內涵層面,如打破單純理解語言詞匯的音形意到滲透語言的情境色彩,引導學生走出與文本的對話,啟發(fā)學生通過一般詞意,回歸到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自覺地轉變自身角色,設置教學情境,真正理解文本傳遞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堂是粗細相容疏密有致的文本品讀,教師在預設過程中,從文本語言推進,體會作者情感語言,需要對字詞句的細細琢磨,如《秋天的懷念》一課,如何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史鐵生抒發(fā)的母愛之情的碰撞,教師可一方面搜集文本中表現(xiàn)感情實質和主題思想的語句,同時從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思考蘊含的深切情感。教師在準備教學預設過程中,抓住文本語言的細節(jié)力量,通過深入分析,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3.隱性功能語言的預設
課堂預設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有效地通過特定的文本內容達到作者構建的意蘊與境界。語文教師在教學預設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疑難情況,整體感知解讀文本語言和情感語言的同時,加強對課堂預設中功能語言的反思,特別是語言的疑問點、求異點、論爭點、聯(lián)系點、品評點、認知盲點等進行后續(xù)探究。在后設反思過程中,對教學成長反思、學生反饋評價、評課者意見,進行集思廣益。功能語言實質上是課堂教學內容中的留白,根據(jù)教材文本、教師設計、學生理解層次的不同,從而發(fā)揮的空間也有相應的不同。
教師注重挖掘預設語言的價值,準確捕捉功能性語言,力圖將知識以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如進行詩詞教學預設時,教師應當摒棄單調冗乏的詞意解釋,而是以培養(yǎng)學生品評鑒賞能力為目標,發(fā)掘篇章中的閃光點,如詩眼詞眼、意象、句法技巧等,都是飽含作者強烈情感的核心,也是值得教師著力分析預設的對象。教師應當突破常規(guī),拓寬課堂教學預設的空間,只有充分完整的課堂預設,才能整合課堂教學的層次水平,呈現(xiàn)靈活生動的課堂內容。
語言的組織能力反映教師語文知識素養(yǎng)的深淺和教學水平的高低,摒棄單純刻板的知識講解,教師在不斷求索的過程中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的知識體系創(chuàng)建過程中,以動情曉理的教學態(tài)度感知文本語言,通過教師的手口,傳遞作者的心聲,感化學生的心靈。
語文課堂教學預設是動態(tài)復雜的,教師應當以學生的知識結構、情感體驗、價值態(tài)度為基礎,科學分析文本語言,靈活地引導學生鑒賞語言的情感價值,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課堂教學過程是文本與讀者、教師與學生、感官與心靈的交流與對話,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教師必須尋求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把握教學過程中的疑難點,順利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