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冬祥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教育發(fā)展與管理研究室主任,武漢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先后主持、參與并完成包括教育部重點課題、湖北省教育廳高中課程改革重大課題在內(nèi)的10 多項課題。
據(jù)《論語·學而》記載,一天,孔子的學生向他請教。子路問:“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合乎義理的主張,可以立刻付諸于行動么?”孔子答道:“有父親和兄長在,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另一個學生冉有問:“先生,我要是聽到合乎義理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惫魅A感到迷惑不解??鬃有α诵φf:“冉有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積極進取。子路生性逞強好勝,所以我就勸他緩慢行事,多聽取別人意見。”這個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倡導因材施教的范例。然而,反復仔細品味這個教育故事,我覺得很有進一步推敲考究的意義。
眾所周知,所謂“因材施教”,其中的“材”應該是指人的才能,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注明:人材,有才能的人。而在上述事例中,孔子對于兩個學生請教的相同問題作出完全相反的回答,其原因在于孔子認為兩個學生存在不同之處:冉有生性懦弱畏縮不前(“求也退”),子路生性逞強好勝(“由也兼人”)。站在現(xiàn)代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孔子在這里所關注的是兩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而不是他們的資質(zhì)才干。在這個教育案例中,孔子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為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處世做事態(tài)度提供不同的教導,而并非根據(jù)他們不同的資質(zhì)才干差異而傳授不同的知識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這個教育故事,與其說是“因材施教”,還不如說孔子是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向好的方向發(fā)展,進行合適的教育引導。這與近年來提出的“適性教育”的含義基本一致。
所謂適性教育,是一種適合兒童的天性,適合學生的個性,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每個學生都得到合適的個性化發(fā)展的教育。這里面有兩個最為關鍵的“天性”和“個性”。天性于人類最初意識時期產(chǎn)生,其作用在于滿足個體生存、群體互助、個體間的生存競爭、種族繁衍等需要,促進人類種族進化,是人類文明產(chǎn)生的最初源泉。人的天性有好的一面,如好奇心、無私性、善意、創(chuàng)造欲、使命感、崇拜感等;也有不好的一面,如自私性、嫉妒心、敵意(警覺心)、破壞欲、懶惰、虛榮、恐懼感、自閉癥等,還有屬于中性的本能,如食欲、性欲、表現(xiàn)欲、占有欲(控制欲)、依賴感(安全感)等。有研究表明,人的天性與生俱來,與父母遺傳影響和生理發(fā)育初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密切相關,更與后天發(fā)育和環(huán)境影響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每個人的天性本來就各有差異,再加上所生活的家庭、教育及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就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征。人的天性中好的一面有利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因此,充分利用人的天性中有利的因素,盡可能提供合適的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武漢有一個名叫舟舟的中重型智障患者,卻是一位天才的“音樂指揮家”,成就了智障患者的奇跡。舟舟出生一歲多就被告知是中重度智障患者,智力水平只有30,遠低于正常人智商的最低值70。因此,從兩三歲起,舟舟像一株無人在意的植物,在其父親所在樂團排練廳里自由自在地生長著。舟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差,但形象思維能力卻很強。他不識簡譜,更不識五線譜,但對音樂有著先天的敏感,觀察力相當細微,對音樂指揮具有超常的模仿天賦。
大約6 歲時,他在樂隊叔叔的鼓勵下第一次拿起指揮棒,模仿平時他所看到的樂隊指揮動作,指揮樂隊排練演奏《卡門》,居然令樂隊里的每個人刮目相看、欣然配合。從此,舟舟作為一名奇特的智障兒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997 年,他被湖北電視臺發(fā)現(xiàn)后,拍攝了第一部記錄片《舟舟的世界》,并且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1999 年,他與赫赫有名的中央芭蕾舞劇院交響樂團有了歷史性的指揮合作,震撼了全場觀眾。之后,他赴美參加世紀之交慶典活動,指揮世界十大樂團之一的波斯頓交響樂團。他還到韓國、新加坡及東南亞一帶巡回演出,至今已演出20余場,與國內(nèi)外十余家交響樂團合作過?,F(xiàn)在,他能指揮包括《北京喜訊到邊寨》《春天序曲》《卡門序曲》《拉德茨基進行曲》等10 多首中外名曲。1999 年9月,中央電視臺特邀舟舟到北京拍攝了《走進舟舟的世界》,德國電視二臺購買了《舟舟的世界》的播映權。1999 年,《舟舟的世界》在美國播出。
重度智障的舟舟沒上過學,卻取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至少給了我們兩點啟示:一是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潛能有待開發(fā),即便是先天愚笨或殘疾的孩子,也許可能有一點點閃光的天性,就看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和是否精心呵護。二是即便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只要具備合適的成長環(huán)境和恰當?shù)暮亲o,人的良好先天稟賦肯定會彰顯出來,進而綻放燦爛的生命彩霞。冉有,鼓勵其果斷行動;而對于生性莽撞逞強好勝的子路,則勸告其先聽取別人的意見再行動。這樣的適性教育,才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在更多的情形下,教師更應當重點關注學生的那些具有積極意義的個性品質(zhì)特點,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活動中,不斷放大自己的優(yōu)勢個性特點,從而消弭其不足之處。如同農(nóng)民種田一樣,通過培植莊稼旺盛生長,來抑制地上的雜草生長。
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學校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洞察其天性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走上良好的發(fā)展道路。尤其是要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所具備的良好個性品質(zhì)特點,因勢利導,順勢而教,提供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和教育措施,揚長避短或者揚長補短,不僅使其基本素質(zhì)得到全面的和諧發(fā)展,而且能夠具有獨特的個性特長。
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所出現(xiàn)的不良個性特征,應當采用合適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導,使其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前面所說的孔子育人的故事,正是針對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個性特征,采用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反其道而行之”,對于生性畏縮退讓的
“適性教育”是根據(jù)學習者自身的差異性來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最優(yōu)質(zhì)的教育或?qū)W習行為。這些行為總是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貫穿教育或?qū)W習動機(需求)的產(chǎn)生、內(nèi)容的選擇、行為的實施(目標、進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等各個階段。在適性教育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有著獨特需求的獨立個體,而不是被視為都能夠達到統(tǒng)一要求的群體。每個教師應是促進每個學生順利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向?qū)В皇前凑战y(tǒng)一規(guī)定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教書匠。
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適性教育的主渠道。適性教育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而不只是通過傳授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過程。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處于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合理的張揚。而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措施,都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需要,提供最適合的學習引導和指導。
適性教學的效果評價關注每個學生富有個性化的主動學習進步情況,而不是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達到教師預設目標的程度。其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是“生有所獲”,即每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養(yǎng)成了習慣,獲得了快樂。其次是“師有所獲”,即每個教師都不同程度地豐富了經(jīng)驗,提高了能力,形成自己的風格,獲得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