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議伏邪與傳染病發(fā)病*

      2014-01-25 19:56:25王玉賢韓經(jīng)丹范吉平
      關鍵詞:疫毒伏邪邪氣

      王玉賢,韓經(jīng)丹,范吉平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

      中醫(yī)藥在應對傳染病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在近年來應對新發(fā)、突發(fā)傳染病的過程中也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如何更有效地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應對傳染病,需要對傳染病發(fā)病的病因病機有更為清晰的認識。本文擬從伏邪理論著手談談伏邪與傳染病發(fā)病的關系。

      1 伏邪的源流與內涵

      1.1 伏邪源流

      伏邪之說源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蓖瑫r,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也明確指出四時所感之風、寒、暑、濕之邪皆可潛伏于體內,過時而病。此外,在《素問·瘧論》中亦有:“溫瘧者,得于冬中于風……至春則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之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也。”其中雖未明確提出伏邪的概念,但在病因、病機、病位及臨床特點等方面均描述了后世所謂伏邪為病的一類疾病,從而奠定了伏邪理論的基礎,后世發(fā)展的許多伏邪理論都以此作為起點。西晉·王叔和將《黃帝內經(jīng)》中有關伏氣理論發(fā)揮運用以闡釋溫病病機,并首創(chuàng)“伏氣”之名。張仲景擴充其說指出伏氣致病的診斷方法,在《傷寒論·平脈法》中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睍x·葛洪則明確提出冬傷于寒,復加勞損,繼而在不同時節(jié)發(fā)生各種疾?。?]。隋·巢元方在承襲王氏之說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認識到不獨“伏寒化溫”,“又有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唳之氣,未即發(fā)病……至夏遇熱,溫毒始發(fā),肌膚斑爛隱疹如錦文也”[2]。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伏邪溫病詳加論述,詳細舉出病因、病機、臨床特征及其治療方法,明確提出伏暑的概念[3]。柳寶詒的《溫熱逢源》[4]中提出伏邪治療的原則:“伏邪溫病……最易灼傷陰液,陰液一傷,變證烽起”,“治伏氣溫病,當步步顧其陰液”,在治療上強調“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1.2 伏邪的內涵

      伏者,匿藏也。伏邪在溫病學中又稱伏氣,原指人體感受外邪,潛藏于體內,逾時而發(fā)?!吨嗅t(yī)大辭典》中釋意為“藏于體內而不立即發(fā)病的病邪”。任繼學教授曾對伏邪如此表述:“伏邪即隱藏于人體之虛處”[5],指出伏邪的病邪特點(隱藏)及致病特點(人體之虛)。即邪氣雖侵襲人體,但由于人體正氣尚可抵擋,故病邪未能發(fā)于外誘發(fā)疾病,而是隱伏于體內,伺機而動;當人體再次感受外邪,或由情志失調、食飲不節(jié)、勞作過度等因素,引起體內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時,則內伏之邪外顯而發(fā)病。

      伏邪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伏邪指伏氣溫病,即外邪侵犯人體,正氣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邪氣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廣義的伏邪則指一切伏而不即發(fā)的邪氣,包括七情所傷、飲食失宜、痰濁、瘀血、內毒等內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臟腑伏邪和伏氣溫病[6]。伏邪為中醫(yī)病因之一,可分為[7]內生伏邪、外感伏邪及先天伏邪3類。其內生伏邪者,包括痰飲、瘀血等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失常所致者。其外感伏邪者,又稱為六淫伏邪。當代名醫(yī)李可[8]認為,“凡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的重病、頑癥、瘤疾,或交節(jié)并作類疾病,必有六淫外邪深伏”。外感之風、寒、暑等六淫邪氣內伏,久治不愈,邪氣纏綿,可致諸多頑癥、痼疾。其先天伏邪者,或稟賦不足,或因父母體內之邪內遺,是多種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無論是何種伏邪,均可痹阻經(jīng)絡,影響人體氣血運行狀態(tài),進而產(chǎn)生病理產(chǎn)物,最終導致疾病的發(fā)生[9]。從伏邪的上述特點及現(xiàn)代相關疾病的研究來看,伏邪已不再是外感溫病特有的發(fā)病因素及病機,它與諸多雜病密切相關,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感冒等傳染病的發(fā)病也有密切的關系。

      2 傳染病發(fā)病與伏邪的關系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在傳染病的發(fā)病中,病原體進入人體后是否立即引起疾病,與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和機體的防御能力兩方面因素密切相關。由于這兩方面力量的不斷制衡,在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侵入人體后,人體可出現(xiàn)顯性感染、隱性感染、病原攜帶狀態(tài)、潛伏性感染等不同狀態(tài)。其中的隱性感染、病原攜帶狀態(tài)和潛伏性感染即相當于伏邪理論中的邪伏于募原、半表半里之處,“邪……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jīng)絡,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jīng)所謂橫連募原是也”[10]。

      2.1 伏邪與艾滋病

      艾滋病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簡稱,由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以機體免疫功能缺損為基本特征的致死性慢性傳染病,其傳播迅速、病死率高。其發(fā)病機制為CD4+T淋巴細胞在HIV的直接和間接作用下,細胞功能受損和大量壞死導致免疫缺陷。本病感染途徑主要為血液、性接觸及母嬰傳播,與“溫邪上受”之途徑迥然不同,不能歸于一般溫病論治,但可算“伏氣溫病”、“溫疫”之類。本病的發(fā)病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為:①素體不調,長期的起居無常、性亂、吸毒、有償供血等導致精、氣、血耗損,機體正氣虧損;②情志失調引發(fā)氣機郁滯,五臟失和,氣血循行不利;③患者感染HIV后,疫毒侵襲,伏于體內,阻礙正氣的運行,使氣化失常。外因則為疫毒之邪的直接外侵。HIV疫毒之邪侵犯人體后,深藏營血之中,暗中損傷機體、耗氣傷血等。

      在艾滋病的發(fā)病中,患者常見急性感染期、無癥狀期及艾滋病期的3期病變過程。從HIV感染到艾滋病期出現(xiàn)的眾多臟腑功能的障礙和損害,是邪氣留伏與正氣斗爭的結果。如能有效把握機會,抓住疫毒之邪伏而未發(fā)的機會,一方面重視扶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足則抗邪有力,清除病原體的能力亦強。另一方面重視驅邪,“邪去則正安”。因邪氣伏于募原,表里氣機不暢,因此要采用引經(jīng)藥,使藥物直達病所、邪氣得散、內外得調,這樣因本病而引起的一些類并發(fā)癥和機會性感染能夠減少,進入艾滋病期的時間也能得到延長。

      2.2 伏邪與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yōu)橹鞯?組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fā)病率高等特點。臨床上以乏力、厭油、肝區(qū)疼痛、黃疸、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根據(jù)不同階段,病毒性肝炎屬于中醫(yī)“脅痛”、“黃疸”、“肝熱病”、“瘟黃”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多與正氣虧虛有關,多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無常、勞倦內傷、損傷脾胃,或稟賦薄弱、素體虧虛、陰陽失調。外因多為初感濕熱或時邪疫毒,由于失治、誤治,邪毒未解,伏于機體內外膜原之中,待督脈及脊髓內外之正氣、營衛(wèi)之氣失調,邪毒乘虛侵入而發(fā)病?!端貑枴ちo大論》云:“濕熱相博……民病黃癉”,《沈氏尊生方·諸病源流》亦載:“有天行疫癘,以致發(fā)黃者,欲稱瘟黃。”濕熱毒邪內侵是病毒性肝炎的始動病因,因濕熱之邪膠著,纏綿不解,伏于機體內外膜原之中,加之疫毒的特殊性,極易內擾血分,耗傷正氣,病情久治不愈。同時濕熱疫毒侵入人體,阻礙氣機,濕郁熱蒸,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致痰濁內生,血瘀阻絡。痰濁、瘀血又成為繼發(fā)病因,使疾病一時難以逆轉。然濕熱毒邪留伏,加之情志郁怒、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傷等因素,日久可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虧損。其病位在肝、膽、脾、腎,病性為本虛標實,正虛邪戀,而以正虛為主。因此,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中,要考慮到熱毒邪流連難去、濕性纏綿的特性,也要考慮到濕熱毒邪已伏于體內多時,要注意清除伏邪且給邪留出路,合理采用引經(jīng)藥以引邪外出等。

      2.3 伏邪與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屬于中醫(yī)“春溫”范疇。2002年11月出現(xiàn)在廣東佛山,是全球首發(fā)病例,患者以高熱、咳嗽、氣喘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呼吸窘迫。從其發(fā)病情況來看,非常符合中醫(yī)“戾氣”的致病特點,90%以上的人都是通過接觸患者而被傳染,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即口鼻而入。SARS癥見寒熱起伏或壯熱不退,身痛,肢體沉重,嘔惡,舌紅絳,苔白厚膩或白如積粉,脈濡緩。辨證為邪在半表半里,濕濁偏盛,濕熱遏阻。任繼學教授提出“非典”為“毒疫之邪侵伏膜原”的病機。本病形成的內因在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不藏精”者并非全為腎精受傷,也指勞作過度、汗泄過多、陽氣外泄等致精傷血耗,也有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精血生化乏源者。此外,還有情志失調致氣機阻滯、五臟失和、氣血不暢、毒自內生、伏于機體。外因則為春有余寒,寒襲人體,乘人體正虛之時引動伏邪,或復感時邪而病發(fā)。肺主氣屬衛(wèi),外邪侵入則衛(wèi)氣與之抗爭,衛(wèi)郁氣結則出現(xiàn)微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楚;邪盛衛(wèi)弱,內犯于肺,肺失肅降,則見肺絡受損,甚者熱壅血瘀而見壯熱、胸悶、煩躁、咳喘等癥。若正衰邪盛,則可毒陷心包、上犯腦絡、擾亂神明而見神昏譫語。

      明代溫病學家吳又可在其著作《溫疫論》首提邪伏“膜原”學說,創(chuàng)達原飲至今廣為運用??箵粜碌奈烈逽ARS的這場戰(zhàn)爭中,邪伏“膜原”的發(fā)病學說及達原飲引起人們的重視,運用達原飲治療“非典”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也為今后治療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參考。

      3 小結

      總之,伏邪理論源自《內經(jīng)》,發(fā)展于明清。伏邪在體之初期,正氣尚能抗邪,雖無癥狀,但仍應未病先防,重視扶正驅邪。一方面扶助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另一方面治病求本,務求除去伏邪,防疾病于未發(fā)、欲發(fā)之時。雖自古以來對伏邪有“發(fā)則有證可辨,伏則無機可循”之說,但詳察病機,審證求因,再借助于現(xiàn)代檢驗指標,辨病與辨證結合,是可以覓得邪伏之際攻而卻之的。

      中醫(yī)藥在人類抗擊非典、甲流等傳染病的過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醫(yī)經(jīng)典理論展現(xiàn)了特殊的魅力,也為今后應對新發(fā)、突發(fā)傳染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在當前新發(fā)突發(fā)傳染病不斷出現(xiàn)的情況下,研究如何應用中醫(yī)經(jīng)典理論、如何利用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和中醫(yī)藥治療外感性疾病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1]晉·葛洪.肘后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10,34.

      [2]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62.

      [3]清·吳瑭.溫病條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9.

      [4]清·柳寶詒.溫熱逢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16-17.

      [5]任繼學.“伏邪”探微[J].中國中醫(yī)藥,2005,21(1):12-13.

      [6]任繼學.“伏邪”探微(上)-外感伏邪[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3(1):12-14.

      [7]鄧悅,郭家娟,李紅光,等.從中醫(yī)伏邪病因論治冠心病思考[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6):1-2.

      [8]李可.李可老中醫(yī)危急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2.

      [9]梁宏.從伏邪理論探討動脈粥樣硬化病因病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5(5):802-803.

      [10]吳有性.溫疫論[M].李順保,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76-77.

      猜你喜歡
      疫毒伏邪邪氣
      從瘀毒理論探討新型冠狀病毒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損害
      李忱主任從“伏邪成瘀”論治DKD理論經(jīng)驗*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對“邪氣”的認識
      尋找伏邪的蛛絲馬跡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04
      伏邪學說溯源及后世研究現(xiàn)狀
      驚聞疫毒(新韻)
      兩手
      黃帝內經(jīng)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下)
      黃帝內經(jīng)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上)
      別輕易拔罐刮痧
      女士(2017年8期)2017-08-08 11:32:27
      犍为县| 甘南县| 科尔| 麦盖提县| 瓮安县| 启东市| 中牟县| 白水县| 文山县| 高平市| 拉萨市| 东乡族自治县| 延吉市| 个旧市| 石门县| 颍上县| 桃源县| 青州市| 永丰县| 石河子市| 福海县| 白山市| 宁南县| 康马县| 庐江县| 蕉岭县| 盐源县| 墨脱县| 陇川县| 施甸县| 巧家县| 昭苏县| 三亚市| 灵台县| 抚远县| 曲周县| 吴堡县| 白河县| 德阳市| 台南市|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