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珮
摘 要:歌舞劇是以劇本為基礎、以音樂與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為受眾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的舞臺表演藝術娛樂形式。在電影發(fā)展的長河中有很多作品均來自于歌舞劇目的改編,本文旨在探討歌舞劇改編為電影的一系列現實基礎。
關鍵詞:歌舞??;電影;改編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56-01
歌舞劇歸根結底是劇院經營的產物,是一種商業(yè)藝術產品;而電影工業(yè)也是以商業(yè)效益為根本出發(fā)點。歌舞劇和電影,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追求商業(yè)利益上這一點一拍即合。
一、商業(yè)標準
歌舞劇擁有無限的生命力,一場好的劇目可以排演數百次,同時一場好的歌舞劇可以上演幾十年甚至更久,而隨之滾滾而來的票房收入極其可觀。
電影作為一種伴隨著科技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藝術形式,電影的發(fā)展受技術手段的制約非常大。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晚期,華納兄弟電影工作室實驗了一種叫“維他風(Vita-phone)”的新技術,這是一種用唱片伴音的技術系統(tǒng)。《爵士歌王》之所以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電影中錄制歌曲的運用,在當時給予受眾巨大的沖擊,并推動了有聲電影的發(fā)展。
二、歌舞劇的票房、質量,受眾口碑的標準
商業(yè)電影的規(guī)則是以制片公司、制片人為主導,導演和編劇還有受眾熟悉的明星都是制片人的“雇員”。制片人在選擇劇本時,考慮的首要事情是電影在拍攝完成之后能否獲取利潤,獲取多大的利潤;那么如何在巨多的歌舞劇中選擇精品,進行改編,用以保證電影拍攝完成之后的利潤,這要靠制片公司和制片人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商業(yè)市場的把握能力來決定了。
三、故事完整,便于改編電影
從歌舞劇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最初的歌舞劇來源于音樂歌舞輕喜劇,而音樂歌舞輕喜劇僅僅包括基本的劇情,情節(jié)與人物多不深刻,只是提供一個故事架構、幾個人名和一些不同的時代背景,以便讓歌舞橋段串聯(lián)在一起。
在由歌舞劇改編的百部電影之中,根據改編程度的由大到小的程度,由歌舞劇改編而成的電影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電影故事片:只采用歌舞劇的故事大綱
只采用歌舞劇故事大綱的電影是改編程度最大的一種,改編之后的電影就是普通的電影故事片,在這類電影中幾乎沒有歌舞劇中的歌舞唱段。
以1927年的《芝加哥》(Chicago)為例,由于當時的技術原因,受眾無法在電影院中欣賞到歌舞劇中的唱段,所以制片公司只能在保持歌舞劇《芝加哥》的故事大綱前提下,對其大加改編,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電影音樂片:改編程度相對較小
這種改編方式保留了歌舞劇中的大量音樂、唱段和舞蹈部分,音樂成為這類電影的主要表現內容,歌唱和舞蹈是這類電影的主要表現方式。
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是非常成功的歌舞劇改編作品。《音樂之聲》獲得了1965年奧斯卡電影獎最佳影片(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是歷史上最成功的音樂故事片之一;也獲得了1965年金球獎最佳喜劇/音樂類電影獎(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電影原聲碟獲得了格萊美年度專輯提名(Grammy Award for Album of the Year)。
(三)電影歌舞片
電影歌舞片和音樂故事片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兩者對于歌舞劇改編程度的不同——由歌舞劇改編而成的電影歌舞片相對音樂故事片來說,改編程度較小。
相對于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來看,電影歌舞片《理發(fā)師陶德》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簡單,場景變換比較少,影片中只有兩個時間點,一是本杰明的年代,二是理發(fā)師陶德的年代,時間的轉換也比較簡單,而且影片中的大量篇幅都更傾向于描述性和抒情性的功用。
由此可見,根據歌舞劇改編而成的電影歌舞片的改編程度較小,同時要求歌舞劇本身的劇情較為簡單,使歌舞劇的傳播終端——舞臺和電影歌舞片的傳播終端——電影院,二者能夠較為自由的“無縫”轉換。
參考文獻:
[1]黃定宇.歌舞劇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2]王旭華.西方歌劇與西方音樂劇藝術特征的比較[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3]傅顯舟.歌舞劇歌曲研究——三部國產歌舞劇歌曲分析引發(fā)的思考[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4]歐納斯特·林格倫.論電影藝術[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
裴 珮(1983-),女,漢族,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專職教師,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