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銳
摘要:幾年的實踐證明,新課程更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而“口語交際能力更是越來越被廣大語文教師重視起來?!罢n前三分鐘發(fā)言”正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本文把“三分鐘發(fā)言”比作一朵課堂45分鐘的錦上之花,分別從“花”之雛狀、“花”之珍貴、“花”之生長、“花”之美麗四個方面論述了“課前三分鐘發(fā)言”的現(xiàn)狀、重要性、操作過程及成效。
關鍵詞:三分鐘;口語交際;錦上之花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1-0031
一、“花”之雛狀
幾年前,語文課前三分鐘發(fā)言之花就被廣大的園丁們辛勤地培育出來,可這花卻并沒有常開常艷,在局部甚有凋謝之勢。筆者也曾在教第一屆學生時作過一些嘗試,但并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這兩個方面:1. 形式不新穎,無吸引力。在每節(jié)課上課前的三分鐘有一位同學發(fā)言,然后伴著同學們稀疏的掌聲走下講臺,有時教師隨著這一話題講兩句,課前發(fā)言固守這一模式,陳舊乏味,甚至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他們有時也敷衍了事。2. 沒有系統(tǒng)的計劃。在教上一屆學生的三年中,課前三分鐘發(fā)言,沒有系統(tǒng)的持續(xù)的安排,總是隨學期的推進,或開展或不開展。這種“短期行為”或“間斷行為”導致不能達到發(fā)言的預期目標。另外,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課堂上以“背”代“說”,對“說”的考核測試既不要求,也無標準,作業(yè)負擔擠占了發(fā)言、班隊團隊活動的時間等情況無不在有形無形中,把“說”僅作為語文教學的陪襯,貶到了可有可無的冷遇地位,應試的急功近利使語文教學存在著嚴重的“重文輕語”的現(xiàn)象。因此,這朵花并沒有大面積真正地盛開。
二、“花”之珍貴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出現(xiàn),這朵錦上之花又將重現(xiàn)生機?!墩Z文課程標準》將過去語文大綱中“聽”和“說”的內(nèi)容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語交際”。關于“口語交際”,新課標中明確地規(guī)定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另外,新課標對于“7-9年級”的“口語交際”也提出了明確的階段性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說, 學生必須具備聽說讀寫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這四種能力中,“說”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世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二十一世紀傳聲技術突飛猛進,語言可以不依靠文字而傳遞信息,指揮生產(chǎn)、工作。而口頭語言較書面語言的快捷性、高效性更符合信息化社會人們交流思想的要求。再次,隨著口頭交際活動的日益頻繁,“敏于思而納于言”的知識分子時代已成為過去,“能說會道”更能適應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更適應各行各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教育改革家張志公先生站在歷史前沿,曾這樣說過:“現(xiàn)代社會需要很高明的說話能力”,并提出“二十一世紀的語文教學應加強說話訓練”。對學生加強說話訓練,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舉措?!昂芨呙鞯恼f話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對廣大語文教師賦予的世紀重任。它強調(diào)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與“聽、讀、寫”能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zhì)全面提高。
三、“花”之生長
1. 形式多樣
(1)班干部先行:九年級時,新同學剛上來,大家的膽子都不是很大,而且也不知如何說,于是筆者就讓一些能力較強的班干部帶頭示范,剛開始,筆者也對班干部進行指導,一個月下來,班干部能游刃有余。這時部分膽大的同學也都躍躍欲試。(2)好朋友合作發(fā)言。這樣一部分膽子大的同學就找到自己的好伙伴上臺去試一下,結(jié)果往往是“一炮打紅”。記得我們班的兩位女同學先是找到筆者自己,說想去試一試,她們想一起朗誦一首詩,這首詩是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筆者當時就對她們大加鼓勵,并找到錄音給她們聽,給她們細心指導。當她們戰(zhàn)戰(zhàn)競競在臺上朗誦完時,同學們送給了她們足足一分鐘的熱烈掌聲。(3)學號為序:時機成熟了,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都是躍躍欲試,只是還沒有沖破自己的最后一道心理關。于是筆者采用了以學號為序的形式,先是順號進行,因為學號在前是一些能力較強的同學,還可以給后面的同學作示范,也同時給后面的同學足夠的準備。一輪下來后,筆者再逆號進行,讓他們迎難而上。(4)男女生交替:經(jīng)過了一年的訓練,同學們的上臺“說”能力得到了提升,膽子也越來越大。筆者考慮給他增加一點興趣,于是我學生男女生交替進行。今天一個男生,明天一個女生,或者這一周是女生下一周是男生。讓同學們有種比拼的感覺。這樣同學們都會互相督促著積極準備,大家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2. 內(nèi)容多變
(1)自我介紹:學生剛進校,彼此之間都很陌生,需要進行相互了解,自我介紹是很有必要的,于是筆者把同學們的自我介紹放在了課前三分鐘里。但這個自我介紹,要求他們盡量做到形式新穎,內(nèi)容豐富,有特點,有個性,要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紹后讓大家都能記住你,切忌人云亦云。(2)講自己的隨筆:每位同學上臺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生活隨筆。同學們的隨筆都有一定教育意義。一位同學的發(fā)言的隨筆是《Ants》她主要是寫自己觀察螞蟻拖食物這件事,其中有這么幾句:“螞蟻看上去是如此的渺小,但它又是如此的偉大,經(jīng)常進進出出,如此忙碌。我敬佩它們,我敬佩ants.有的東西,往往看上去很渺小,但爆發(fā)力卻大得驚人!就像我們?nèi)祟愐粯?,不要只看外表,評價一個人是從內(nèi)心來判斷的。因此,我有一句發(fā)自肺腑的話:美麗只是外表,內(nèi)心才是最美的;渺小只是外觀,內(nèi)心才是火熱的!”她隨筆中的最后一句也一直在筆者心里蕩漾。(3)成語故事:每個同學上臺時,先在黑板上寫出自己要講的成語,然后說說這個成語的出處及故事,最后告訴同學們這個成語的意思。等這個同學說完后再由他在班級指名一位同學用這一成語說一句話。筆者統(tǒng)計下來,兩年來筆者的兩個班級共講了兩輪,共介紹成語154個。(4)介紹名人名言:每天早上由當天輪到同學把自己今天要講的名言寫在黑板的邊上,上課時這位同學先介紹名言的作者,然后再說說自己的此名言的認識。兩年來兩個班級共講名言82句。其中有很多給同學們很深刻的教育。如:董美玲同學所講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論語·述而篇》是的一句。她這樣說到“第一句‘君子坦蕩蕩的意思是說:道德高尚的人能坦誠,如實地說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坦白自己犯下的錯誤,所以能一身輕松。第二句‘小人長戚戚的意識是說:那些道德品行敗壞的人,如果不能做到坦白自己,長此以往下去就會憂愁和悲哀。因為這句話時刻在告訴我做人一定要對別人坦誠,對自己也一樣,如果欺騙了別人,長此以往就會變成一個小人,別人也就不會再相信你了,你就會失去許多朋友?!保?)講自己的讀后感:上課時,一同學上臺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已精心準備好的讀后感,然后讓聽的同學發(fā)表看法。兩年來,我們共分享讀后感66篇。有的同學的的讀后能夠在班級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如:羅飛同學的讀《出賣朋友的驢》的感想中有這么一段話“在如今我們生活的社會里,名譽與利益往往是人們所竭力追求的。有些人為了這些則會不擇手段,用一切不正當?shù)男袨槿Z取,而另一些人則是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合理地去競爭。但是,心術不正的人總是會露出自己的缺點和尾巴。當別人發(fā)現(xiàn)你這種缺點時,即使你以這種心態(tài)去幫助別人或為別人謀取某些物質(zhì),在別人眼里你永遠是一個工具。因為你心靈不潔,身上沒有令人佩服的旗幟。就算是比你更可惡的人,別人也不愿意與你做朋友,因為總有一天你同樣也要出賣別人。在如今社會里,競爭是講究合理,公平的,人格就不用說了。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質(zhì),純潔的心靈,才會贏得別人對你的餓尊重和信任?!蓖瑢W們聽完后都抱以熱烈的掌聲,并積極展開討論。(6)說新聞:我將全班學生以學號為序,每天輪流安排一人收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這名學生在第二天語文課前要向全班同學口述重大新聞,同時做簡要評說,并于課后將這位同學的稿子貼在班級學習園地“醉鵠園”里。先是讓發(fā)言同學只要說清新聞就行,慢慢地提高要求,最后要求小小的新聞發(fā)言人要認真模仿播音員和主持人,做到儀表端莊,舉止穩(wěn)重,發(fā)音準確,口齒清晰,臉帶笑容,語富感情,淋漓盡致地展示口才與膽量。(7)同學傳:同學們?nèi)芜x班上的一位同學進行描述,然后在課前三分鐘里讓大家猜。同學們的興趣都很高漲,每天都期待著這天的語文課的到來。也有很多同學的寫作很有水平,能寫出同學的特征,語言幽默風趣。有這么一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霸谖覀儼嘤袀€來自梁山的好漢,此人身披一黑皮,若佩上兩把斧子,可以堪稱是黑風。敦實的身體,黝黑的皮,長長的體毛,圓中帶扁的眼晴,五分神似招風耳的耳朵。此人有一特別嗜好,當然不是喝酒,而是籃球。他的理論是球不一定要進,但一定要帥……”
3. 評價及時
及時的評價是課前三分鐘發(fā)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和教師及時而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激起波瀾、萌發(fā)頓悟、產(chǎn)生共鳴,促使學生形成健康、奮進、知難而上的心理, 而且及時恰當?shù)脑u價能起到持久的激勵效應。新課標指出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對口語交際的評價,應考查學生對具備良好口語交際素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是否理解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準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口語表達的評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教師的口頭點評,一部分是分數(shù)評價。教師的口頭點評是學生最期待的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及自信力。教師在點評時應注意考慮到評價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尤其是當教師對學生口語表達的不足之處進行評價時,一定要講究準確性,否則不僅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容易使學生的思維阻塞。如果不分內(nèi)容形式一概評為“好”或者“不好”,就會失去評價的價值,而準確的評價能讓學生“瞬間頓悟”,樹立自信。同時在點評中如果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幽默感,讓學生樂于接受,那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部分的分數(shù)評價則以百分比的形式算入學生的學期總成績。這樣的做法,讓學生更加重視了平時課前三分鐘的訓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爭取更好的成績,也避免了過去單一的評價方式。
四、“花”之美麗
兩年的發(fā)言訓練,平均每個學生6次上臺發(fā)言。內(nèi)容豐富多樣,發(fā)言的技能循序漸進,尤其是“聽、說、讀、寫”能力得到綜合培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在:1. 為了講好那“三分鐘”,學生們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他們在課外擠時間閱讀大量讀物,以求從中尋找出一個新鮮的話題。他們開始積極思維,把讀出來的敏感性強的素材與活生生的實際聯(lián)系起來發(fā)言,展現(xiàn)出較強的知識性和現(xiàn)實意義。2. 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因為“三分鐘”的局限,就必須講的短而精,新而活,這就勢必促使他們精心選材,確定中心,布局謀篇,經(jīng)過一番精心構(gòu)思后起草作文,又經(jīng)過試講后修改才能定稿,發(fā)言評議后再修改,自然提高了寫作的興趣和能力。3. 養(yǎng)成了“聽”、“說”的習慣和能力。由于生動活潑而又不間斷地開展發(fā)言活動,學生們每個“三分鐘”都用心聽,聽的多了,便會聽了,聽的能力自然形成。并且又在教師和同學們的評議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鑒賞能力。至于說的能力在訓練中的提高,是發(fā)言訓練的必然,這里不必多說了。單就班里原先膽子最小、聲音最低一說話就臉紅的周小剛為例,就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了。現(xiàn)在周小剛同學文學修養(yǎng)提高了,常常聽到他爽朗的笑聲,還在校級發(fā)言比賽中榮獲過二等獎呢。4. 課前三分鐘訓練能更好的體現(xiàn)“把時間充分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們以每周10節(jié)語文課來計算,一節(jié)課三分鐘,一星期我們將近有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完全還給了學生,再加上平時每堂課中教師交給學生的時間可以看出:學生真正自主把握的時間比任何時候都多,這能讓他們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參與學習,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和思想。
此外,進行課前三分鐘訓練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學習起來就輕松了許多,這無疑為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zhì)量提供了極大的機會。再說,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教我們:要“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在筆者看來,充分利用語文課前三分鐘恰好是減輕教師負擔,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好方法之一。
經(jīng)過幾年探索,課前三分鐘發(fā)言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前不久,筆者做了關于語文課前三分鐘發(fā)言的問卷調(diào)查,共有90人參與。有72人喜歡這項活動,有63人認為對自己有好處,有12人認為為自己增加了負擔。課前發(fā)言能受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支持歡迎,是因為它不僅在形式上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養(yǎng)方面很有實效性。筆者還要不斷地探索完善,力求把這支“花”培育的常開常艷,真正能為45分鐘之錦添上最艷麗的一朵耀眼之花。
參考文獻:
[1] 楊道麟.語文教育學導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 張順來.巧用課前三分鐘[J].教育文匯,2005(12).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qū)洪合鎮(zhèn)中學 3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