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尊如
摘 要 實踐像認識一樣,亦有自己的目的;人們不可能也不會為實踐而實踐,并且實踐也有自己的相應(yīng)評價標準,乃至最高評價標準。實踐的目的,在于通過正確科學有效的改造世界的活動,造福于人類自身。實踐的評價標準,重點在于實踐價值的有無和大小,在于是否符合實踐的目的和要求。實踐的目的和評價標準,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相關(guān)錯誤觀點,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危害巨大;對此,應(yīng)當予以徹底清除。
關(guān)鍵詞 實踐目的 評價標準 最高準則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Purpos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Practice
HU Zunru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Abstract Practice is the same as understanding, it also has its own purpose; people can not and will not practice for practice, and practice also has its own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even the highest evaluation criteria. Practical purpose is that through proper and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s scientific activities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 beings.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practice, with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presence and size of the practice meet the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The purpose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practices, both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but interrelated. Related mistaken view is absurd in theory, great harm in practice; this regard, it should be completely clear.
Key words practice purpose; evaluation criteria; highest standards
1 實踐的目的
首先,實踐的目的在于通過改造物質(zhì)世界造福于人類自身。人類要生存發(fā)展,離不開改造物質(zhì)世界,創(chuàng)造滿足自身物質(zhì)生活需要的生產(chǎn)資料和生活資料。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個人生命的存在。“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雹佟叭藗兪紫缺仨毘?、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shù)、宗教等等?!雹谌酥挥型ㄟ^改造物質(zhì)世界,創(chuàng)造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物質(zhì)生產(chǎn)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才能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物質(zhì)保障。
其次,實踐的目的在于通過改造精神文化世界造福于人類自身。人不僅是有機體的物質(zhì)存在,需要物質(zhì)生產(chǎn)生活資料,而且人是精神動物,具有精神文化消費需求。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其它動物的最本質(zhì)的差異。誠如我國先秦思想家、哲學家荀子所指出的那樣:“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生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雹郯凑彰绹睦韺W家馬斯洛的五種需要層次理論,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不僅是人類必不可少的重要需求;而且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居于人的物質(zhì)需要之上,并對人的物質(zhì)需要具有統(tǒng)攝制約作用。
再次,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實踐活動的目的,在于謀求自身生存發(fā)展的利益。人類的活動不是無意識的、盲目的,而是緊緊圍繞一定利益展開的。馬克思在《第六屆萊茵省會議的辯論(第一篇論文)》一文中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guān)?!雹芰袑帍娬{(diào),“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也是會被推翻的?!睂嶋H上,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以自身利益的有無和大小為轉(zhuǎn)移。
2 實踐的評價標準
首先,實踐的評價標準取決于實踐本身的價值規(guī)定。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zhì)活動。這種物質(zhì)活動,由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和實踐的方式共同構(gòu)成。實踐主體,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實踐客體則是實踐主體活動的對象,通常帶有實踐主體價值取向的印記。實踐方式方法不僅是連接實踐主體與實踐客體的“中介”,而且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主體內(nèi)在價值的外化形態(tài),也是主體價值實現(xiàn)的紐帶和橋梁;它本身是主體價值的集合體。實踐的評價標準,必須以實踐本身的價值規(guī)定為根本依據(jù)。
其次,實踐的評價標準來源于實踐目的的內(nèi)在要求。實踐的目的直接表明實踐的價值取向。實踐的評價標準直接來自實踐目的造福于人類自身的內(nèi)在要求??梢哉f,有什么樣的實踐目的要求,就有什么樣的實踐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是實踐本身的價值規(guī)定與實踐目的的內(nèi)在要求的統(tǒng)一。
再次,實踐的最高評價標準,在于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投入、消耗,獲得最大的人生與社會價值效益。存在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評價標準。由于實踐客體的多種多樣,實踐方式方法的不盡相同,實踐的深度、廣度、績效的彼此差異,相應(yīng)地,實踐的評價標準也會有高低之分。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yōu)化”,這不僅是深化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實踐的最高評價標準規(guī)定。實踐應(yīng)當而且必須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實踐投入、消耗,獲得最大的人生與社會價值效益,為最高評價標準。endprint
3 實踐的目的與評價標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實踐的目的與評價標準,既相互區(qū)別,又(下轉(zhuǎn)第58頁)(上接第26頁)相互聯(lián)系,二者辯證地統(tǒng)一在一起。一方面,實踐的目的,是實踐評價標準的根本客觀依據(jù),實踐的評價標準必須以實踐的目的為評價準則。另一方面,實踐的標準為實踐的目的提供了價值評判尺度,從而不僅表明實踐的目的性特點和功能,而且可以為實踐的目的實現(xiàn)提供支持,推動實踐目的以更加合理高效的方式,更快更好地實現(xiàn)。
4 對相關(guān)錯誤觀點的判析
其一,片面強調(diào)認識的重要性,貶低甚至否定實踐的重要性觀點。在我國,頗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的思想,王弼的“以無為本”理念,王陽明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義之所在便是物”的理論,程顥、程頤的“唯理為實”理論,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發(fā)明本心”理論,以及“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的宗教辯解,一念發(fā)動即是行等。在西方,頗具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蘇格拉底的“精神接生術(shù)”,柏拉圖的“理念”學說,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理論,笛卡爾的“唯理論”,貝克萊的“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對象和感覺原是一種東西”,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等。
其二,單純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貶低甚至否定認識的重要性的各種經(jīng)驗主義、實用主義觀點。其中最突出的有中西方影響巨大的拉美特利的“人是機器”,孔德的“實證主義”,詹姆斯等人的“有用即真理”,“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主張,以及人們通常批判的“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各種各樣的經(jīng)驗主義、實用主義等。
其三,忽視實踐目的與評價標準的觀點。特別是哲學界一些學者片面強調(diào)實踐的第一性和至上性,強調(diào)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忽視實踐的目的指向與評價標準的客觀存在;似乎實踐是盲目的,根本沒有什么目的性可言,人們只是為實踐而實踐;實踐只有檢驗認識證誤的功能,而不需要評價和檢驗。至于實踐的方式方法,實踐的價值有無,實踐的績效高低,實踐的評價標準,與哲學無關(guān)。
其四,割裂實踐目的與實踐評價標準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觀點。這種觀點,要么脫離實踐目的而主觀片面膚淺地確定實踐標準,要么避開實踐標準而單獨解讀實踐目的。如莊子的“齊物論”,休謨的“不可知論”,謝林的“天啟哲學”,尼采的“唯意志論”等。
這些形形色色的相關(guān)錯誤觀點,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危害巨大。它們往往抓其一點不計其余,妄自推論,以偏概全,根本經(jīng)不起真理和事實的檢驗,從而給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造福人類社會,帶來嚴重思想障礙和重大實踐失誤。對此,應(yīng)當予以徹底清除,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關(guān)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不斷上升,以至無窮的認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觀點,牢固確立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實踐觀,使認識達到高度正確科學,使實踐達到高度強效有益。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158.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1002.
③ 荀子·王制.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5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