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王燕
摘 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教師角色的轉變已經成了迫切需要。本文就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性以及教師轉變角色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對新課改有所幫助。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教師 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G6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1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指的是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引入信息技術,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正確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把學生當做主動接受知識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真正做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的教師角色的轉變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后,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必須發(fā)生變革。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只是學生的引路人,更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設計者、合作者。
1.1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隨著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傳統(tǒng)模式下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式的要求。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講解作為課堂的主要任務,而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所以要教會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本課的重點是訓練學生換個角度看問題,懂得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才可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但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有限,認識事物比較膚淺,所以很難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理解起來有難度。為了突破難點、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還出示故事“畫楊桃”,通過“我”因觀察的角度不同,從而畫出與眾不同的楊桃引來嘲笑的故事,讓學生懂得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在學習本文時,學生對于文章中小男孩從橫切的蘋果中發(fā)現了有趣的現象理解得自然、透徹。并且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思考從故事明白了怎樣的道理。學生理解了本課的難點——創(chuàng)造力往往來自于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這樣學生就從自主感悟中學會知識。
1.2 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
信息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之后,原來的課程設計相應要發(fā)生變化。備課不再是單純的備教材、備大綱、備學生、備教法,而是要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去設計、開發(fā)教學內容,以此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的內容。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整合與設計,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課程傳授的模式與新時代的要求相適宜。例如,教學《三顧茅廬》一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歷史知識貧乏,對三顧茅廬的歷史背景、原因、結果等知之甚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就要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之上開發(fā)設計其他環(huán)節(jié),在備課時就要搜集關于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事例來了解三顧茅廬的背景、原因、經過、結果等。準備三顧茅廬的視頻資料,使學生對具體的過程有詳細的了解。通過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使學生在上課時能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3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使課堂節(jié)省了時間,增加了容量。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時間,就需要教師在教材的基礎上開發(fā)、拓展資源,特別對于小學語文,更應該樹立大語文觀。所謂的開發(fā)課程資源也就是注重學科知識、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例如,教學《黃果樹瀑布》,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大容量整合其他知識。例如,學習新課之前可以讓他們欣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場面,從而對本課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可以針對2010年黃果樹瀑布曾經斷流的情況分析保護資源、愛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1.4 教師是終身學習者
學習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不斷地學習、進步的同時也要求教師不斷地更新思想,特別是新的教學手段的開發(fā)與利用,要求教師不只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汲取知識、更新思想,主動學習專業(yè)知識和理論知識,這樣才能使教學水平真正提高,并顯示出新的活力。
2 轉變角色的措施
要實現教師角色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2.1 轉變觀念
教師要從觀念上徹底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新課程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在教學中科學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發(fā)揮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作用。例如,在教學“孔繁森”“鄭成功”等英雄模范類的文章時,教學的重點是通過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使學生感受他們的偉大品格,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教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能使感情色彩黯淡無光,如果能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資料,使學生親眼目睹他們的豐功偉績,如同近距離地接觸英雄,學生勢必能夠受到強烈感染,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2.2 教師需要轉變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離不開教師講、學生聽。教學的輔助手段也很單一,只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而語文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勢必會扼殺它的趣味性,多媒體用于教學就避免了這些不足,但是不更新教學方法很難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探索適合現代教育手段的教學方法,要避免“教師包辦、滿堂灌”的模式,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而不是只有教師的獨角戲。
3 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整合后,教師的角色要發(fā)生相應轉變。不論是教學觀念、教學手段、還是教學方法都要與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相適宜,否則信息技術就成為空設,教學效果就無從談起。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與時俱進,不斷進取,成功完成角色的轉變。
(1.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馬蘭屯鎮(zhèn)林橋小學,山東 棗莊 277400;2.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運河街道辦事處西關小學,山東 棗莊 27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