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 聚焦理論已經廣泛應用到心理治療的各個領域,各個流派,甚至教育、藝術、管理. 本文闡述聚焦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與探索.
【關鍵詞】 聚焦理論;數學;學習
一、聚焦理論及其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引發(fā)的思考
聚焦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簡德林攻讀哲學博士時,發(fā)現羅杰斯的以人為本療法的不少理念與自己研究的生命哲學有許多聯(lián)接,于是冒充來訪者到心理咨詢中心找羅杰斯咨詢,羅杰斯上當中招. 不過事情在兩人彼此真誠下沒多久就拆穿了. 簡德林提出加入羅杰斯的以人為本療法團體,羅杰斯欣然接受.
羅杰斯與簡德林在合作中共同研究了上千咨詢案例的錄音. 發(fā)現案例中的心理咨詢師們在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方面無可挑剔,他們的來訪者有的很快好轉,也有的很難好轉. 經反復比較案例錄音,發(fā)現那些能夠在咨詢中經常注意自己感受的來訪者往往容易好轉,而不太注意自己的感受而一味理性分析、或糾纏瑣事、或沉溺情緒等的來訪者是很難好轉的. 在此,來訪者能否關注自己的感受就是相當重要的治療變量. 簡德林省思,是否可以教學和引導那些本來難以好轉的來訪者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呢?簡德林與同事在臨床心理治療中引導來訪者能夠學習關注他們自己的感受,使那些本來難以好轉的來訪者重新獲得心理健康. 由此聚焦理論和技術得以產生并成為一門學派,越來越影響著各行各業(yè).
聚焦理論和技術對改善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有用嗎?聯(lián)系之前一直在有意關注的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一些問題和現象,發(fā)現還是有些契合和可以借鑒的. 在本人所教的班級里總是有這樣的學生,他們的數學越學越好. 從原來的中等水平開始漸入佳境,尤其是思維品質越來越優(yōu)秀. 而有些同學,進入高年級之后,卻是怎么教也教不會,總是在數學課堂上游離,一堂課雖然很乖,但是老師知道她或他的學習效果可能只有一成都不到.
同樣的教師教,為什么有的學生思維容易興奮,有的卻總是很難點燃那把思維的火花?因此可做一個設想:就像心理治療或者臨床一樣,是不是也有一些數學學習的有效因子可以去調查一下呢?教師就像一個雷達在課堂上發(fā)射知識波,但是,學生接收的差異很明顯. 那些接收容易和多的學生,在他們身上又怎樣的學習有效因子在發(fā)揮作用呢?
二、聯(lián)系教學實際闡述聚焦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借鑒
心理治療聚焦大師簡德林經過反復研究比較案例錄音,發(fā)現那些能夠在咨詢中經常注意自己感受的來訪者往往是容易好轉的,而不太能夠集中在自己感受而一味理性分析、或糾纏瑣事、或沉溺情緒等的來訪者是很難好轉的. 因此,來訪者能否關注自己的感受就是相當重要的治療變量.
那么,在數學課堂上發(fā)生了什么?那些更容易將自己的專注程度和思維狀態(tài)、感受力集中在知識的學習上的學生,就容易學會學好. 而那些大腦狀態(tài)總是處于游離狀態(tài),不能將自己的學習力集中起來的學生,似乎很難學好數學. 在此,學生能否關注到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就是學習效果好壞的變量.
1. 從學生角度分析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原因
回顧十幾年教學實踐,自己似乎更多的是教書匠,再縱觀我們的現在課堂教學,似乎更多的是研究教師的“教”,至于每名學生的“學”關注少,尤其是缺少關注對每名學生個體的“學”的了解和研究. 以往我們的教師總是會給后進生補課,通過講題目,一遍又一遍,在反復機械的訓練中讓他掌握. 這樣通過加時間、加講解的做法事倍功半. 或許,我們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思維方式、學習理念上的轉變. 對此可以稱之為:學生的學習革命. 或許更應該給這些后進學生進行類似于“聚焦”能力的訓練. 而這樣的扶困,才是更長遠有效的,可以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和經驗.
就如同簡德林那樣,是否可以引導那些本來難以好轉的來訪者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呢?作為數學教師可否引導和訓練那些數學學習一直在低谷的學生開始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和方式方法的改變和經驗的獲得呢?能否通過改變這些變量,來促進學習的提升?
作為教師或許需要轉換一下視角,考慮學生的怎樣學比教師的如何教更重要. 以往總覺得有效教學更多是教,而忽視了學. 有效教學其實應該是以教師的教為輔,以促進學生的學為本.
從學生角度,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原因:1. 學生的性格、學習動機和情感、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方式、學生的思維品質因素. 2. 學生與師、生的關系互動. 學生能否與同學或教師思維交換,雙向溝通,積極互動也很重要.
如教師能從以上兩個方面去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方式、交流互動方面,提升自己的學習聚焦能力,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發(fā)生變化.
2. 從教師立場幫助學生進行聚焦,提升學習能力
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聚焦自身,數學不是靠教師教會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靠學生的主動思維獲取的.
首先,數學教師要關愛學生,具有耐心和信心,不隨便指責學生. 數學教師如能在課內外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學生就愿意接住教師拋出“繡球”,與教師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 學生才能進一步聚焦學習,敢于探究.
其次,教師要對不同的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思維情況進行具體全面的分析. 每名學生家庭背景各自不同,教師要掌握其基本情況. “教師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fā)展、情感發(fā)展和道德發(fā)展的情況,找出兒童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特點和個別困難的教育措施”,想方設法地促進每一名學生學習的轉化. 教師在了解學生情況之后,針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訓練,幫助學生尋找到學習入門的感覺,體會學習的樂趣,捕捉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需要明確的是,這個過程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改進他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而不是越俎代庖.
總之,聚焦理論對教師關注學生自身的“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既然“聚焦理論”在臨床,在各行各業(yè)的運用愈來愈見成效,想必也會給小學數學教師一個新的教育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