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跨語言跨文化的雙向交際活動,師生雙方各代表著不同的文化,交流中難免會產(chǎn)生沖突,但只要師生雙方共同改進,互相理解,文化沖突終會消解。本文論述了教師應(yīng)對文化沖突應(yīng)遵循的一些原則和策略,就如何解決文化沖突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以期對解決文化沖突問題起到幫助。
關(guān)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沖突;原則;策略
作者簡介:赫佳瑤,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專業(yè):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2--01
1、反對文化虛無及文化沙文主義
文化虛無主義是一種盲目否定人類文化遺產(chǎn),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精神文化價值的態(tài)度或思想傾向。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精華和糟粕, 對文化采取“全盤西化”和“全盤中化”的態(tài)度不僅無助于文化沖突的解決, 反而會加深矛盾。文化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對外漢語教學中應(yīng)該尊重并理解一切文化。對外漢語教師是漢文化的代表,在實踐教學中,教學對象多樣化,要求教師必須適應(yīng)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由于各國留學生國家經(jīng)濟實力各異,因此其對文化的依附程度也不盡相同。比如美國留學生,因其國家經(jīng)濟實力強,他們對自己國家文化依附能力就很強,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他們對自身文化的依附力就相對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各個學生的個人狀況,要做到既不縱容文化依附力強的留學生,也不否定文化依附力弱的同學。
文化沙文主義就是用自己的文化壓制滲透別國文化。教師強化自身的本土文化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因此強制灌輸中國文化,要以自愿接受為前提、以互相尊重為原則,留學生在潛意識里永遠都會用自己的文化立場學習使用漢語,理解吸收漢文化,教師對此要理解,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文化接受氛圍,不要對學生施加過大壓力。
2、保留中國文化本真原則
教師在面臨沖突時,雖然要以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留學生的不同觀點,但也要把握一個中心原則,就是無論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持何種觀點,我們始終要立足民族文化根基毫不動搖,保留中國文化本真,既不能附和留學生的觀點也不要力排眾議,而要用自己的相關(guān)知識與同學們共同討論,同時也可以和他們商討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問題,引導他們理解、明確漢文化的主體意識。
保留中國文化本真原則能引導學生建立漢語思維模式和用漢語交際的觀念,區(qū)分文化的共性和個性。教師應(yīng)有效引導留學生克服民族中心主義和狹隘主義,主動向漢語文化背景靠攏,轉(zhuǎn)變思想觀念,以開放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接納中國文化,用對比的眼光和方式克服對本族文化依附感,融入中國文化圈,明確學習漢語的目的,找機會與其他學生或老師多溝通交流,建立自己的語言文化轉(zhuǎn)換機制,為學好漢語打好基礎(chǔ)。
3、適度性原則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教學中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部傳授給學生,教師應(yīng)厚積薄發(fā),在教學時保持適度輸出,以引導為主,充分考慮教學內(nèi)容的可接受性,我們不能只從教師角度出發(fā),考慮教什么,讓學生知道,而是要站在學生立場深入了解學生想學什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親身體驗融入文化。
適度的標準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進度制定,有針對性地解決文化教學中出現(xiàn)的障礙,在講解中可以適當?shù)匮由毂尘敖榻B,為以后遇到類似的文化障礙奠定解決基礎(chǔ)。文化教學要量力而行,對于初級水平的留學生,文化教學不能過深,過多的文化導入只會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降低他們進一步學習文化的興趣,造成學生的文化系統(tǒng)雜亂無章。所以教學中應(yīng)以傳授表層文化為主,教授的內(nèi)容應(yīng)相對淺顯且易于接受;對于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他們的語言能力已經(jīng)有所提高,對文化需求量也日漸增多,可以對他們開設(shè)專門的中國文化課,使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適應(yīng),學生的語言水平和交際需要相適應(yīng)。
4、規(guī)避“雷區(qū)”轉(zhuǎn)換話題策略
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難免會涉及一些敏感忌諱的話題,比如政治、宗教或個人隱私等,對此類話題在教學中最好不要加以深入討論。這時就很考驗教師的教學機智,如果處理得當,會使師生雙方都比較滿意,并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處理不慎,極易滋生沖突,甚至誤導學生對此類問題的看法,傷害師生之間或?qū)W生之間的感情。鑒于此,對一些文化敏感話題盡量能避則避,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而影響教學進度,如果避不開教師需巧妙地引入其他的話題化解尷尬。比如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存的一些負面因素,學生注意到了并提出,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其實這只是一些個別的現(xiàn)象而已,總體上還是好的。
5、文化講座及文化表演
文化講座可以將課文中分散錯落的文化因素再次加工整理,系統(tǒng)地展示文化的整體概念,非常益于學習成績一般,且不善于總結(jié)知識的同學。文化講座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觀看影片、圖像、賞析中文歌曲等。文化講座內(nèi)容的安排要合乎邏輯,按照由易到難的一般規(guī)律,在初級階段可以安排一些關(guān)于中國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內(nèi)容,可以先母語教學,再循序漸進地采用漢語。對高級階段的同學,就可以采取局部注釋整體漢語的教學了。還可以安排目的語國家的留學生做顧問,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文化差異,而且能更好地利用學生資源,使學生產(chǎn)生親切感。
角色扮演是一種考核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學習方法,也可以稱作“文化表演”。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同時培養(yǎng)他們運用所學知識隨機應(yīng)變的能力。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文化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文化視野,同時也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失為一種常用高效的教學方法。
結(jié)語
文化沖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現(xiàn)之后沒有采取正確的原則和策略應(yīng)對,面對文化沖突,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須知無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都體現(xiàn)了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文化沖突只是文化融合的一個過程,只要我們處理方法得當,就會對文化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盛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2]程棠.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1.
[3]呂必松.關(guān)于語言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4)
[4]邵敬敏.關(guān)于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反思[J].語言文字應(yīng)用,1992,(2).
[5]林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傳播[J].開封大學學報,1999(1).
[6]王蘋.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貴州大學學報,1999,(6).
[7]徐巧雙.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8]張珍珍.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沖突問題研究 [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9]王煜.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沖突分析 [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10]張占一.試論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