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關鍵。為了有效地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網(wǎng)絡,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刻不容緩。
關鍵詞:道德教育;必要性;理論依據(jù);主要內(nèi)容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047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變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四化建設和21世紀國際競爭處于主動戰(zhàn)略地位的需要。實施素質(zhì)教育,德育為首。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關鍵。
一、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如今青少年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與他們的身心特點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游戲、電腦和軟件等精神文化產(chǎn)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xiàn)象給青少年帶來許多消極影響。此外,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依然存在,這些都干擾著青少年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wǎng)絡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wǎng)絡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聲勢大、難于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的影響極大,對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二、課題的理論研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當今世界,教育的重要性愈益突出?!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guī)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六條規(guī)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馬克思曾說:“應當以無產(chǎn)階級道德的精神來教育新生一代?!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四條指出: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與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xiāng)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zhí)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第四十六條中提出: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質(zhì)、智力、體質(zhì)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吨泄仓醒腙P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中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需要,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
因此,我們要進行課題實驗,進行“加強學校、家庭、社會道德教育”方面的探索。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將學生培養(yǎng)成適合未來社會的高素質(zhì)人才。
三、課題研究的有利因素
要進行課題研究的實驗,必須有充分的、必要的條件和因素,筆者所在學校在這方面積極努力、創(chuàng)設,為課題的實驗作了充分的準備,保證課題的實驗能順利進行。
1. 上級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關心和支持,校領導教育改革思路清晰,全校教師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已成為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的共識。
2. 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有了很大的改觀,為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手段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開展各項研究實驗活動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和必要的條件。
3. 學校在歷年的德育方面、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4. 有一批積極參與教改探索與實踐的中青年教師,他們具有改革的熱情、超前的意識、創(chuàng)新的思維、苦干的精神、攀登科學高峰的決心。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1. 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加強學校、家庭、社會道德教育”,更新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改革教育的手段與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在素質(zhì)教育進程中,探索德育工作以良好開展的各種有效措施,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良好道德的跨世紀人才。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目前,一部分學生不能嚴格遵守《中學生守則》,具有不良的道德行為。教師教會學生做人,是素質(zhì)教育的根本,那么,我們應如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呢?我們確定加強教育網(wǎng)絡,將“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的研究”作為我們的實驗課題,并對實驗研究提出如下假設:假如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就能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
2. 研究要點
(1)教師、家長更新教育觀念的研究。
(2)各科教材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
(3)教師、家長自我形象的塑造對學生道德影響的研究。
(4)有效的學校、班級活動對學生道德教育的研究。
(5)家庭生活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
(6)社會活動對學生道德教育的研究。
3. 操作措施
(1)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可挖掘各科教材的思想性對學生進行教育;思想品德課、活動課教育要具有深入性、多樣性、實踐性、效果性;教師的形象與表率對學生的影響、教育。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有密切關系,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陣地。家長要轉變觀念,采用適當有效的方法進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滲透到生活瑣事之中;家庭環(huán)境及家長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教育。
(3)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內(nèi)容廣泛而深刻,讓學生接觸社會,到社會環(huán)境中鍛煉、受教育,辨別真與假、是與非、美與丑。(下轉第56頁)(上接第47頁)參加社會活動;請有關人員為學生進行實踐性教育;針對實踐活動增強辨別能力,堅定良好道德的形成。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 準備階段:確定并論證課題;設計實驗方案;組織課題組人員;培訓實驗教師。
2. 實驗階段和總結階段:實驗階段:實驗周期為兩年。總結階段:分類完成實驗活動若干次;寫出課題實驗報告;撰寫實驗論文若干篇。
六、課題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1. 研究方法:直觀教育法;滲透教育法;對比教育法;形象教育法;活動教育法;階段目標教育法;問卷測試法。
2. 成果形式:活動教育結果;評價結果;問卷調(diào)查結果;論文若干篇;課題實驗報告。
(作者單位:河南省三門峽市教師進修學校 4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