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麗
摘要:如今,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勢在必行。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特點,挖掘數學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最終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德育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074
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這就要求教師堅持“寓德于教”,把德育融入數學教學過程中。切實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有計劃、有目的、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fā)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質?!痹鯓硬拍茉跀祵W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呢?筆者認為具體的操作可落實到如下幾方面: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在無形中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對以后學生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授解高次方程和高次不等式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找特殊的例題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方面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教師在上課的同時,講述一些我國科學家在數學道路上執(zhí)著追求的感人故事,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yè)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困苦、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德育,不僅要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中,有很多規(guī)律和定律如果只靠教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理想作用的,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教師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就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同學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教師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能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一定能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五、把德育思想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國家,這個人就不會有高尚的情操,不會有為他人服務的思想,那么這個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識是多么淵博,對社會也沒有多大的貢獻。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不但學會知識,更要學會做人。在數學教材里就有許多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來,變?yōu)閷W生可以接受的東西,開拓學生的認識視角,從而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培養(yǎng)愛國情感。這樣,學生心中就油然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勤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獨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風、奢侈風盛行,這樣很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會根據所教內容對學生進行節(jié)儉思想教育。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钡F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環(huán)境比較好,學習不認真,上課不聽講或搞小動作,學習一塌糊涂,白白浪費光陰。對此,筆者在數學教學中就對學生進行愛惜時間的教育,讓學生知道,光陰易逝,時光難追,告誡他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教育他們從小就要愛惜時間,努力學習,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一個有知識,懂科學的人,長大了報效祖國。
六、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
現在的學生是祖國未來的人才,他們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素質,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在有的學生有亂丟、亂扔的壞習慣,這樣,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也破壞了我們的環(huán)境。于是,筆者在教學“統(tǒng)計”這一內容時,就讓學生統(tǒng)計他們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個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個?一個月要扔多少個?假設以一個家庭每天用5個塑料袋計算,我們全校這么多名學生,一天要扔多少個?一周要扔多少個?一個月要扔多少個?現在的塑料是一種不易分解的物質,這樣,再過幾年,可以想象,我們的地球將會是什么樣子?這樣,學生通過統(tǒng)計、計算,切實認識到使用塑料袋對環(huán)境的危害,他們就會自覺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來,減少白色污染。
總之,在數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出發(fā),充分利用數學的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