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喆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法。它強調(diào)實踐性和主動性,強調(diào)學生要通過實踐來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掌握科學方法,以期達到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目的。受客觀原因所限,研究性學習開展得并不理想。所以,我們教師既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也要讓學生轉(zhuǎn)變觀念,搞好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研究性學習;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133
一、現(xiàn)狀及分析
在宏觀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貫徹和運用不斷成熟,課程評價機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研究性試題在高考、中考中的地位也不斷增強。
但實事求是地講,在微觀上,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就在政治學科轟轟烈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其實教師和學生自始至終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或開始有一定的熱情,隨著研究的深入,熱情呈遞減態(tài)勢,年級越高,熱情越低。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約了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熱情呢?
1. 政治課程自身的地位影響
與學校德育工作一樣,政治課程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在高考與中考改革中,政治學科的地位與日俱減。學校對政治課程不重視,教師自身缺乏學科底氣,學生對政治學科更是不屑一顧,只有在臨近考試時才臨時抱佛腳,平時根本不重視。
2. 學生時間、精力分配上的影響
在新課改的實踐過程中,素質(zhì)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的時間被考試科目擠占得滿滿的。忙于上課、忙于應付作業(yè),在沉重的課業(yè)負擔下,學生疲于應付,沒有興致、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開展研究性學習。
3. 教師自身觀念與能力的影響
現(xiàn)在的在職教師,絕大部分是應試教育下的精英,他們所經(jīng)歷過的成長經(jīng)驗就是應試,對于新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也是初學者,對于什么是研究性學習、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了解不深入,這也導致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指導不夠或缺位。
4. 研究性評價方式的影響
研究性學習課程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反對通過考試等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它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這種評價機制不注重研究性結果,而要求強調(diào)過程性評價。而對于在分數(shù)評價體制下成長的學生并不領會課程本身的意義,積極參與的學生體會不到成就感,沒有認真參與的同學也體會不到不足與壓力。
二、策略思考
1. 讓學生認識到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向心力
知識經(jīng)濟時代是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學習將成為人們的終身需要。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轉(zhuǎn)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學會主動探究成為新時代對勞動者素質(zhì)的新要求。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滿足學生探究世界的需要,注重學生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和升華,通過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引導學生對個人閱歷中未知的事物進行探究,對自身及周圍的現(xiàn)象進行探究,也就是要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這樣才能適應知識經(jīng)濟下日新月異變化的世界。
現(xiàn)代的科學創(chuàng)新,大多不是靠個體完成,而是要通過群體的協(xié)作。研究性學習課程也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fā)、合作完成,因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群體性發(fā)展和師生互動性合作學習方式的形成,學生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學生群體與教師群體,師生群體與整個社區(qū)環(huán)境共同發(fā)展,在這種互動的學習方式里,才能夠體驗到生活的涵義,才能真正把握課程的生活化和社會化的本質(zhì)。
2. 轉(zhuǎn)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
教育教學實踐可以激發(fā)人的潛能,促進能力的發(fā)展,也可以扼殺人的發(fā)展。教師與教改同樣是這個關系。教師可以是教改的動力,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教師對于研究性學習開展的阻力,主要來自觀念和能力上的欠缺。只有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研究性學習難的問題。
人的行為取決于人的觀念或認識。因此,轉(zhuǎn)變教師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認識是前提和基礎。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各個層面和渠道的宣傳和培訓,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真正從心底里認同研究性學習,并自覺自愿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在考試中的滲透來引導師生們重視研究性學習。
對于能力方面的欠缺,一方面通過組織培訓,提高教師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另一方面,緊緊依靠教師個人力量,對于陌生的研究性學習可能有一定的心理恐慌和本能的抗拒,我們可以通過學校層面,組織一些觀念較新的、有志于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索的教師,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組,群策群力,共同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并發(fā)展成學校的校本課程,等相對成熟后,不斷吸納、發(fā)展其他教師,以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的。我們只有讓教師在切切實實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促進觀念轉(zhuǎn)變,發(fā)展自己的能力。
3. 先做小、做強,再做大
研究性學習課程有一種深層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研究性學習決不以所謂“優(yōu)等生”為尺度,而是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我們在學校進行的研究性學習便轟轟烈烈展開了。
我們不否認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與指導思想的正確性,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步到位的面向全體學生是不現(xiàn)實的,只能流于形式。
學校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必須先做小做強,再做大。在學校進行整體宣傳后,讓同學們自主報名,挑選部分學生先期組成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理論培訓。與學校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組掛鉤,共同啟動學校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集中了學校的力量于一點,對于學生的整個研究過程給予關注與指導,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關心,加上遇到問題時可以向教師咨詢,積極性必然大增,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在研究過程中得到強化。在經(jīng)過若干個課題研究后,該學習小組成員再組織其他同學進行其他課題研究。由于新組建小組中有同學具備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并與教師聯(lián)系較密切,可以及時向教師課題組尋求指導和幫助,從而有效開展研究。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從而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和要求。
4. 重視成果展示途徑,讓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激發(fā)研究熱情
成就感是學生進步的原動力。成就感與認知、情緒、動機行為多種因素相關,并通過其成功帶來的積極的情緒來調(diào)節(jié)自己,進而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行為表現(xiàn)。它既包括希望得到賞識、關心、重視、支持擁護和高度評價,也包括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如希望自己有尊嚴、有實力、有成就、有能力和有價值等。成就感一旦被有效激活、開發(fā)和利用,就會使他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就會產(chǎn)生自信心,還會在個體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學業(yè)成績、創(chuàng)新精神等各方面產(chǎn)生極大影響,有利于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每個學生都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所以,教師在關注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給與學生支持、指導和等級評定以外,還必須重視對研究成果的展示與宣傳。
教師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報、學校的櫥窗、校報,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同時,對于學生中的較好作品可以指導修改,提交給有關部門或新聞、廣播媒體,讓學生覺得自己的研究有價值,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