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春
【摘要】 和其他一線的教師一樣,我們經歷著課改的“大動作”. 從前年開始,蘇科版初中數(shù)學教材又做了改版.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如何“用”活新教材,如何組織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如何評價學生等,成了一線教師談論和思考最多的問題. 現(xiàn)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驗和感悟、思考與困惑和老師們交流探討.
【關鍵詞】 數(shù)學課改;適應;步伐
一、要認識到新教材的新特色
新教材雖然還有些粗糙,有些編排上不到位或讓人難以操作,尚欠合理性,但是新教材克服了舊教材繁、難、偏、舊,教學方式單一的現(xiàn)象. 新教材讓學生感到:數(shù)學無處不在,當你進銀行存取錢,打開報紙、電視看金融信息,當你與同伴玩24點,折紙游戲,當你看天氣預報……我們都會感到其濃厚的數(shù)學背景,新教材使數(shù)學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情感和態(tài)度.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課本在“有理數(shù)乘方”一節(jié)的“讀一讀”中安排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棋盤上的學問”,以往把這方面知識介紹給學生時,反應平平,應者無幾. 而新教材使用時,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三三兩兩地討論,性急地宣布找到了答案,隨即又遭否定,陷入新一輪的冥思苦想之中. 課堂上我沒宣布答案,只是說:“大家課后想想辦法吧. ”誰知第二天我一到校,一群學生圍上來,要我看他們的成果——有“原始”的演算,寫了幾張紙,當然是半途而廢,有人查資料、用電腦算、翻閱《少兒百科全書》……粗略地估計出來了,更精確的結果出來了. 學生們?yōu)樽约旱陌l(fā)現(xiàn)而興奮,使我明顯地感覺到新教材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們,使他們比以前的學生更樂于學數(shù)學.
教師在教學中,應不當教材的復印者,不把教材當作圣經念,要結合本地實際活用好教材,要對教材取舍重組. 例如:在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因式分解”這節(jié)中,課本是三課時,而我們將它分為4~5課時講,補充、探討了十字相乘法,目的是為了八年級分式約分奠定基礎.
二、要轉變教師的角色
舊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說學生聽,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說清楚,教師充當?shù)氖莻鹘淌浚F(xiàn)在教師應當是學生發(fā)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確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教師要經常了解學生的意見,盡量給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的機會,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
如在“展開與折疊”一節(jié)的“做一做”:“將一個正方體的表面沿某些棱剪開,展開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中,我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然后由部分小組的代表把他們的“成果”粘貼到黑板上接受全班的檢閱,允許其他同學增補不同的展開圖形或刪掉雷同的展開圖,一時間,課堂氣氛呈現(xiàn)出從未有過的熱烈和活潑,爭論的、反思的、上下黑板的,所有同學的身心都融入到這一探究活動中來.
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己在數(shù)學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而且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相信學生,相信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把課堂的空間交給學生,把課堂上的時間還給學生.
三、要探索新的教法
我們必須學會更好地理解教材并有所創(chuàng)新,必須學會等待,學會延遲判斷,學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傾向,我們在摸著石頭過河.
例如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課本安排了許多的實際問題,如種樹、日歷、打折銷售、買可樂等,這與以往的安排完全不同,這部分編得相當精彩. 如果教師多琢磨,必定有很好的創(chuàng)意,但如果教師不做較多思考,按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和經驗滔滔不絕地講完則罷,教師自己當然省心,但新教材的理念得不到體現(xiàn),教改的目的沒有達到,確為憾事. 可見即使有了全新理念的課本,如果沒有全新理念的教師,采用全新理念的教法,課改仍然是一句空話.
在“角的度量與表示” 一節(jié)教學時,可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星期天的早晨,一縷陽光透過窗戶,斜斜地射在地板上. 我抬頭看了看對面墻上的石英鐘,呀!已是六點半鐘了,我立刻打開電視,觀看德甲足球聯(lián)賽的精彩射門鏡頭. 起床后我看了看窗外,一群南飛的大雁闖入了我的視野,我的視線隨著大雁越過鎮(zhèn)中學那尖尖的樓頂,越過村莊、田野……”請在上述文字中找出不少于3處反映“角”的形象的句子.
這樣設計符合新教材教學理念,源于教材,活于教材,有濃厚的生活基礎,有學生探索的時空,學生樂于接受.
四、要改革評價的方式
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和心理負擔,也加重了教師的身心負擔. 社會、學校、家長過分依賴“一張試卷”來評判教師和學生,可以說,評價方式制約著一線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
讓我們感到困惑的是,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仍然在起決定作用. 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亟須改革,但至今仍未見到曙光. 我們呼喚著新的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盡快走進課堂,讓“減輕學生的負擔” 不再是一句空話.
“困難與希望同在,挑戰(zhàn)與機遇并行. ” 我們適應課程改革的節(jié)奏和步伐,只要不斷更新觀念、改變思想,探索新型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的思維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就一定會取得教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