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楚緘
摘 要:機械基礎課程作為中等職業(yè)院校中機械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機械類院校的一門核心課程,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專業(yè)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把握,使學生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分析相關機械的功能以及其使用的能力,從而為學生在今后的就業(yè)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然而,機械基礎涉及數(shù)學、制圖等多學科知識,內容復雜,所以,在進行基礎機械課堂教學時要采用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中職院校;機械基礎;有效教學
一、機械基礎課程概述
機械基礎是中職類院校機械加工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該課程涉及知識面廣,是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一門課程。它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機械類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且能熟練地運用于實際操作中,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教學需要,因此,實行有效教學必須提上日程。
二、當前機械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薄弱
在現(xiàn)階段的中等職業(yè)院校中,生源主要來自于初中或高中畢業(yè)生中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由于成績不理想,便選擇進入中職院校進一步學習。在這些學生中,大多對之前學過的知識沒有牢固地掌握,同時,他們在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上都會或多或少存在種種問題,有的學生甚至會存在自卑的心理,這就影響了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
2.基礎設備短缺
機械基礎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要求學生要有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學習機械基礎課程時,要有一定的實驗設備,讓學生能夠親身實驗,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目前,大多數(shù)中職院校由于資金不足,與機械基礎相關的基礎實驗器材比較短缺,從而缺少相應的實習實驗配套設備。
3.傳統(tǒng)教學方法單一枯燥
在機械基礎教育中,理論知識是學習的基礎,然而機械類專業(yè)的理論知識是比較抽象、較難理解的。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老師一般是一味地傳授知識,或是照本宣科,不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于是學生便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學習也只是呆板地死記硬背,不能理解應用。
4.教材內容陳舊
在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中,許多知識的分階段教學有了很大的變化,層次更加分明,然而,在有些中職院校中,對于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還是停留在之前的教材學習上,這些教材內容深奧,難以理解,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三、改進機械基礎教學,實行有效教學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有效性教學是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有效教學是由老師引起的,是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行為。實行有效教學,就要求教師能夠將枯燥的課程內容轉變?yōu)閷W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有效性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也有助于學生將理論更熟練地應用于實踐,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這不僅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對于學生走向社會,謀求一份合適的工作也是大有益處的。
1.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之前,老師要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程內容的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學習齒輪輪系時,老師可以先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坐公交車時,為什么司機師傅僅僅依靠撥動右側的撥桿,就能改變汽車的速度,使之時而快,時而慢?提出這樣的問題之后,給學生討論的時間,然后讓學生分享討論的結果,最后老師再做補充。這樣,課堂就不是只有老師在講臺上講一些枯燥的知識,而是學生和老師一起學習研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即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統(tǒng)一的過程,所以,對于課堂教學,就不僅只有老師的教,而且要體現(xiàn)出學生學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老師要根據(jù)課本知識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進來。例如,在學習“力對點的矩”時,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和教材內容相似的情境,讓學生模擬情境:一位熱愛體育運動的男生和一位不愛運動的女生按照書本上推門的畫面進行演示,這時讓其余的學生做出思考與選擇,即門會轉向哪一邊:A.向男生一邊轉動;B.向女生一邊轉動;C.均有可能。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學生也會開始激烈地討論。然后,老師根據(jù)學生的選擇,排除錯誤答案,并讓情境中的學生進行現(xiàn)場實驗驗證,這樣把學生的注意引向“力”,接著就可以導入這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力矩。
3.進行直觀性教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涉及機械基礎知識方面的內容,在進行該科的教學中就可以從這些與生活有關的方面導入,選擇能夠折射出相應基本原理的事物進行展示,可以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也可以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并學習到知識。
例如,在講解什么是機械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陳列室,通過直觀的教具,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鐘表的鐘擺為什么可以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縫紉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可以讓學生自己體驗,感悟其中包含的機械原理,進而引入機械的概念。
4.因材施教,個別化教學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經(jīng)提出“因材施教”,而且流傳至今,可見,該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對于中等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甚至有的學生會有厭學的情緒,尤其是面對枯燥復雜的機械理論知識,而且每一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老師要最大限度地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根據(jù)每位學生的專業(yè)特點以及他們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個別講解,加強輔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橫向教學與縱向教學相結合
縱向教學就是對機械基礎的講解要逐步深入,循序漸進,讓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把握教學內容。橫向教學則是要聯(lián)系其他相關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我們知道,機械基礎是一門涉及面很廣泛的學科,對于該科的講授,不能只是對該學科的課本進行教學,而是要聯(lián)系到它涉及的學科知識,如數(shù)學、物理等課程方面的知識。例如,在齒輪的傳動機構學習中,會有很多關于齒輪尺寸的幾何計算公式,如果只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生就只能用來解決一時的問題,而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若能結合數(shù)學的學習,就可以加快理解并很好地掌握。
6.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課堂上的講解,這只是完成一半的教學任務。我們知道,機械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接下來便是要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進入中職院校學習之前,我們一般都是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但是,中職學校的重點是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有一些學生的動手能力會相對較差,這就更需要多加訓練,老師要給予更多的實踐指導。例如,在學習力矩時,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后,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每一位學生都親身實驗,感受力的作用,理解力矩的概念。
7.完善評價機制
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合理的評價,不能只以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而是要結合學生本身的特點,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
綜上所述,機械基礎課程有效教學的實現(xiàn)是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做到的,必須要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評價機制上加以改進優(yōu)化,才能充實中職生的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菊華.提高《機械基礎》課堂教學效果的思考[J].東方青年:教師,2011(05).
[2]謝觀權.淺談中職機械基礎課堂有效教[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4).
[3]文靜.探索中職生《機械基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9).
[4]郭海波.機械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0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