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雜劇中的“反諷”藝術お

      2014-05-15 10:57:23余小燕
      關鍵詞:反諷元雜劇

      余小燕

      摘 要:“反諷”是元雜劇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段,其主要形式有身份誤會、諷刺官員和自我反諷三種。元雜劇作者通過身份誤會增加劇情的曲折性和趣味性,迎合市民的審美情趣;元朝的建立是落后制度對先進制度的勝利,但統(tǒng)治者在文化制度方面卻一竅不通,在元雜劇中蒙古官吏辦案求助于令史,這本身就是一種反諷;劇本中的文人往往功名與美女兼得,而現(xiàn)實中的文人卻什么都得不到,而他們卻樂此不疲的大唱得不到的贊歌,無形中形成了對自己的反諷。

      關鍵詞:元雜?。环粗S;身份誤會;諷刺官員;自我反諷

      中圖分類號: J805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4)02009203

      “反諷”一詞本源于古希臘戲劇,對于我國來說是一個新術語,但是在我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詩歌、小說、戲劇等)卻無意地經(jīng)常使用反諷手法。本文試著從三方面論述:元雜劇中身份誤會手段的運用,劇作家對元朝統(tǒng)治者的反諷,文人無形中形成的自我反諷。

      一、元雜劇中的身份誤會

      身份誤會是反諷的一種手段,即劇中人物由于某一種原因認錯了人,或者是沒有認出人,這種錯認、未識造成某種巧遇或情節(jié)曲折以及滑稽可笑的場面。大多元雜劇創(chuàng)作者和扮演者都以其謀生,而觀眾也從中尋求消遣,所以所創(chuàng)造和扮演的東西都要以滿足觀眾的審美趣味作為準繩。而元雜劇反諷的身份誤會往往能增加劇情的曲折性和趣味性,這恰恰與市民的審美相契合。

      在元雜劇中以身份誤會而推動劇情發(fā)展、制造滑稽場面的例子俯拾皆是,石君寶的《秋胡戲妻》是一個典型例子。新婚三日,秋胡就被迫充軍,在秋胡參軍的十年里,音信全無,而羅梅英克服種種困難,忠貞的守著愛情,殷勤侍奉婆婆。當秋胡來到桑園時,看到一女子,頓時便被其背影迷住了,他用好色的眼光打量著她:“背身兒立著,不見他那畫皮,則見他那后影兒,白的是那脖頸,黑的是那頭發(fā)??稍跎盟仡^,我看他一看,可也好耶?!盵1]550后又用詩挑逗她,并且厚顏無恥地說:“這里也無人,小娘子,你近前來,我與你做個女婿,怕做什么?”[1]551隨后還用黃金引誘,而這一系列的誘惑都被此女子罵將回去。當秋胡回到家,拜過母親,當問及梅英何處時,他母親告訴他還在采桑,他才知桑園里被他調(diào)戲之人便是自己的妻子。一個衣錦還鄉(xiāng)之人本應風光得意,光榮不已,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竟然公然調(diào)戲婦女,事后才知所調(diào)戲之人就是自己的妻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絕大的諷刺。在觀看此劇時,觀眾都知道在桑園里秋胡所戲之人就是他的妻子,而劇中人一無所知,他在臺上努力討好梅英的時候,就顯得格外滑稽,觀眾在嘲笑其齷齪無賴之時,劇作家討好觀眾的目的便達到了。身份誤會將劇情推至高潮,又使劇情出人意料,讓人忍俊不禁。本劇的身份誤會不僅是制造滑稽可笑的手段,而且是場面推動劇情轉(zhuǎn)變的關鍵點。

      又如關漢卿的《望江亭中秋切鲙》中楊衙內(nèi)本是一個花花太歲,蠻橫霸道,娶譚記兒不成,便妄奏白士中的罪,持金牌勢劍前往潭州殺白士中。譚記兒扮作漁婦張二嫂騙得他的金牌勢劍。當他來找白士中時,白士中告知他有人告他欺騙有夫之婦。當他見到譚記兒時,才知譚記兒就是張二嫂。譚記兒一介弱女子,就以一個小手段打敗兇狠的楊衙內(nèi),維護了自己的婚姻和幸福。與譚記兒的聰明智謀相比,楊衙內(nèi)顯得愚蠢可笑,戲劇的矛盾也因此得到暫時的化解,反諷的作用不可忽視。

      二、文人對元朝統(tǒng)治者的反諷

      如果說元雜劇中反諷手法取得了取悅觀眾的效果,那么,對于元朝時蒙古官員的描寫,則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劇作家取悅自己的效果。

      元雜劇中在描寫蒙古官員辦理案件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而不得不依靠令史(按:“令史”是縣令所屬之“書吏”,亦叫“外郎”)代其行使職權。因為中國的政統(tǒng)中包括君統(tǒng)、官統(tǒng)和吏統(tǒng),君統(tǒng)和官統(tǒng)是上層統(tǒng)治,常常為人們所羨慕,殊不知維持整個官僚機構運轉(zhuǎn)的卻是吏統(tǒng),這種體制就造成了官員不理事,胥吏掌握實權的奇異現(xiàn)象,而這種現(xiàn)象在元朝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劇作家對此種現(xiàn)象的描寫,一方面是對現(xiàn)實的揭露,另一方面也是心懷文化、制度優(yōu)越感的文人對作為統(tǒng)治者無法理政事的愚蠢的嘲諷。如在《灰闌記》中鄭州太守聽到馬員外正妻訴訟案件時說:“口里必力不刺說上許多,我一些也不懂得,快去請外郎出來。”外郎說:“相公呼喚我,必是告狀的又斷不來,請我去幫他哩!”[1]1117“又斷不來”說明這種事情不止一次,而是經(jīng)常。又如《神奴兒》中當李德義到縣衙告狀時,縣官急忙說:“那人命事,我那里斷的?張千,與我請外郎來。”[1]586《救孝子》、《堪頭巾》中,實際掌握案件裁判權的都是令史。由此可見,蒙古人馬上得到天下,只知道用武力暫時維持統(tǒng)治秩序,而并不知道如何來治理天下。同時,他又實行民族歧視政策,還將本處于四民之首的文人置于娼丐之間,因此當處于社會底層、但文化方面又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文人描寫他們時,自然就形成了一種反諷的效果。

      元朝的建立是落后制度對先進制度的勝利。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從事游牧生活,驍勇善戰(zhàn),性格直爽曠達、豪邁尚武,他們相繼滅掉遼、金、宋,建立起統(tǒng)一的王朝。他們用武力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爭取到了統(tǒng)治權力,但是他們在行使統(tǒng)治權時卻不得不依靠漢族文人,甚至將擁有的職權拱手承讓給他人。原因之一是在入主中原之后,政治管理方面他們并不改變自己那一套已經(jīng)落后的統(tǒng)治管理方法;社會生活方面一如既往地堅持草原的生活方式;文化上,不懂得打江山與守江山的觀念轉(zhuǎn)換,仍堅持重武輕文的價值觀念。如《拜月亭》中瑞蘭的父親王鎮(zhèn)便公然嫌棄蔣世隆是一個“銀鞍白面郎”,活活拆散二人,而想要把女兒許配給武狀元陀滿興福,這可以看做當時蒙古人重武輕文的一個反映。原因之二則是漠視漢民族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先進文化、法制制度等。這就使得蒙古人文化素質(zhì)普遍較低,常常是“省城無一人通文墨者”[2]文化素質(zhì)低下、不諳政事、不懂漢語,無法親自批閱案卷、審理刑獄,而需要一大批漢族文人代他們行使職權,這就造成了一種統(tǒng)治者不懂、也不能統(tǒng)治的滑稽場面。元雜劇劇作家雖然地位卑下,但是在文化、制度上仍然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自信感與優(yōu)越感,他們在描寫蒙古官員和漢族令史時,雖然是對元朝吏治黑暗的批判與揭露,但是也潛含了作為文化和制度優(yōu)越者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蔑視與諷刺。

      對于元朝統(tǒng)治者的諷刺,是劇作家的有意而為之;而劇本時代背景與劇本中作者的愿望間的反差所形成的諷刺,則是劇作家無意留下的自我反諷:劇中的文人往往功名與美女兼得,而現(xiàn)實中的文人卻什么都得不到,而他們卻“樂此不疲的大唱得不到的贊歌”。

      三、文人的自我反諷

      在儒家的觀念中,人如果不能夠贏得社會輿論的贊揚和政治權力的認可,便很難被認為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努力介入社會和政治,盡力踐行“學而優(yōu)則仕”的要求。到宋朝時候,統(tǒng)治者大開科舉之路,廣泛招取人才,優(yōu)待文人,即使武官職位也由文人擔當。文人不僅地位高,而且俸祿亦很豐厚。而元朝卻是一個“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的斯文掃地的社會。統(tǒng)治者尚武輕文,中斷科舉取士制度八十一年,即使后期恢復科舉,由于種種原因所取的漢族文人也微乎其微,朱經(jīng)的《青樓集序》中說:“科舉取士,止是萬分之一耳,殆不過粉飾太平之具。世猶曰無益,直可廢業(yè)?!盵3]同時還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文人的地位由宋朝的四民之首降至娼丐之間。元朝社會是文人的一個噩夢。他們不僅因為科舉的中斷而政治前途渺茫,而且不得不面臨職業(yè)生活的重新規(guī)劃,以此來解決經(jīng)濟上的困頓??梢哉f,元朝文人面臨著物質(zhì)和信仰上的雙重危機。然而他們卻將這些危機消弭于雜劇中,在雜劇中繼續(xù)構筑著輝煌的夢想。

      元代文人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定的認識,知道文人通過讀書而實現(xiàn)自己功名理想的艱難,《須賈大夫誶范叔》中寫范睢困厄時說道:“自古書生多薄命,端的可便成事的少,你看幾人平步躡青云。便讀得十年書也只受的十年暴,便曉得十分事也坻不得十分飽?!盵1]1202而且現(xiàn)實中文人能夠?qū)崿F(xiàn)功名的也很少,于是他們便將對功名的熱望轉(zhuǎn)入戲劇之中。如在《凍蘇秦》中,首先通過蘇秦的父親介紹蘇秦的功名的追求:“那蘇秦孩兒不肯做莊農(nóng)人家生活,逐朝每日,則是要讀書寫字?!苯又钟商K秦自己申明:“學成滿腹文章,爭奈功名未遂。如今七國紛爭,正當招賢之際,小生待要進去功名去。”[1]432雖然歷經(jīng)挫折,但終究功臣名就。《薦福碑》里首先描寫的就是已經(jīng)取得功名富貴的范仲淹:“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貴我榮君莫羨,十年前是一書生?!盵1]577對他的描寫是為描寫張鎬進取功名的曲折做鋪墊,二人互為對方的形象補充:如今的張鎬就是十年前的范仲淹,如今的范仲淹即是今后的張鎬。蘇秦與張鎬對功名的追求可以看做是元朝文人心中對功名熱望的反映,所不同的是,蘇秦與張鎬雖歷經(jīng)曲折,但終究能如愿以償,而元朝文人即使費盡周折,卻不一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便是元朝文人在事業(yè)上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失衡。

      元雜劇中男女主人公往往能夠沖破重重阻礙,最終結(jié)為伴侶。如在《西廂記》中,張君瑞憑借風流倜儻的外表和滿腹才華贏得鶯鶯的芳心,他們克服封建禮教的束縛,沖破老夫人設置的重重阻礙,終于有情人終成眷屬。《破窯記》中女主角任憑繡球做主,跨越門第觀念,死心塌地的跟著窮秀才呂蒙正。呂蒙正最終衣錦而歸,二人苦盡甘來。此類故事還有賈仲明的《玉梳記》,關漢卿的《金線池》,馬致遠的《青衫淚》,等等。無論是哪一種劇情,無不體現(xiàn)了元朝文人的愛情婚姻理想?,F(xiàn)實中,他們不僅無法獲取功名,也沒有足夠的金錢與商人、鴇母斗,劇中的功名與美人兼收的情況更是微乎其微。這就是元朝文人婚姻愛情上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

      元雜劇劇作家將現(xiàn)實中無法得到的功名、美人移植入元雜劇中,讓劇中主人公代其實現(xiàn)愿望,本是為自己尋求一種精神安慰。然而值得人思考的是:他們在現(xiàn)實中努力在為自己的生存尋求出路,小心地規(guī)劃著自己的職業(yè),如關漢卿便能業(yè)余編劇、演劇以維持生計,而在劇中他們?nèi)匀粚⒆约旱穆殬I(yè)局限于傳統(tǒng)的觀念之中,仍然執(zhí)著于遙不可及的理想,此時便顯得滑稽可笑。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當整個世界都意識到了爭取生存的實際意味的時候,就連想象和幻想都會改變,人們的思路,就漸漸從天上掉到地下,進入最為實際的思想”[4]432,元朝文人的處境已經(jīng)由天上掉到地下了,而他們的思想仍懸于空中。的確,他們什么都想得到而在現(xiàn)實中卻什么都得不到的境遇值得人們同情,但是他們在大唱得不到的贊歌時,或許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贊歌與現(xiàn)實的差距在無形中形成了文人對自己的反諷。

      參考文獻:

      [1]臧晉叔.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4036.

      [3]朱經(jīng).青樓集序[M].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5.

      [4]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87.

      編輯:魯彥琪

      猜你喜歡
      反諷元雜劇
      論元雜劇的文學——以《單刀會》為例
      戲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36
      磁州窯瓷枕上的元雜劇投影
      戲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16
      《趙氏孤兒》的改編與創(chuàng)新——從元雜劇到電影
      元雜劇勃興之演劇根源探論
      戲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32
      英語世界元雜劇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中華戲曲(2018年1期)2018-08-27 10:04:26
      淺析反諷在《變形記》中的幾種形式及其效果
      臨界之美
      狂歡背后權力“顛倒”的鬧劇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19:41:07
      《小世界》的現(xiàn)實主義革新之我見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5:28:28
      《黃色墻紙》的女性主義解讀
      宝山区| 武清区| 农安县| 平陆县| 秦皇岛市| 永寿县| 潍坊市| 黄陵县| 广安市| 当涂县| 化德县| 丹东市| 石阡县| 通化市| 日喀则市| 瑞金市| 盐池县| 合作市| 秦安县| 昆明市| 将乐县| 福海县| 扎赉特旗| 兴义市| 武安市| 武宁县| 兴安县| 沙河市| 无锡市| 衢州市| 中山市| 昌乐县| 大竹县| 文山县| 延吉市| 罗源县| 白水县| 大宁县| 龙海市| 万山特区|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