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寬榮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假如語氣語調(diào)始終如一,講解始終如一,則會讓學生漸生睡意,語文課堂就會變成學生不愿意聽的一潭死水。那么,如何讓幽默穿行在語文課堂上,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筆者根據(jù)實際教學經(jīng)驗,從導語、重點難點、板書、突發(fā)事件等幾個角度設計和處理教學環(huán)節(jié),讓語文課堂妙趣橫生。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幽默;激發(fā)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45-1
一、導語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幽默的導語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短篇小說《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警察奧楚蔑洛夫的形象。我在導入時,先介紹了波蘭作家斯特法妮亞·格羅津斯卡的小小說《文藝評論家和部長》——
“你看斯普羅塔創(chuàng)作的小說怎么樣?”部長問道。
評論家回答說:“部長,我以為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是好的?!辈块L搖了搖頭。
“我說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針對咖啡館里那些為數(shù)很少的庸俗的知識分子。”部長搖頭。
“確切地說,就是對那些沒有鑒賞力的人。剛才我沒表達清楚?!辈块L搖頭。
“總的來說,部長先生,這是一部壞小說?!辈块L又搖頭。
“當然,也不能全部否定?!辈块L搖搖頭說:“這衣領真別扭?!?/p>
部長一再搖頭,導致評論家對作品的評論不斷變化,從好小說最終變成壞小說,其評價標準一直在變,有其個人原因,也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篇短小精悍、幽默詼諧的小小說與《變色龍》一文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此導入《變色龍》一課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
二、重點難點
《孔乙己》是魯迅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是中學語文課文中的一篇經(jīng)典篇目,作者在小說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可笑可憐可悲的多余人的形象。其中有一個場面,酒客問起孔乙己當真識字時,孔乙己的臉上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但他們接著問他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時,“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一層灰色”。這里的“籠”用得非常妙,但學生說起其妙處時,又不著邊際。筆者特地畫了一副笑臉簡筆畫(圖1),然而瞬間一顛倒,笑臉立刻變成苦臉(圖2)。孩子們在啞然失笑之余,對孔乙己的心態(tài)必然會有較為準確的概括。
當然,要想幽默地處理重點難點,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個人文化的積淀,在教學中才會自然而然地妙手偶得。
三、板書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通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表現(xiàn)了金錢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刻畫出菲利普夫婦嫌貧愛富、虛偽自私的性格。筆者為了讓學生對這一主題有深刻認識,先和學生理清文章的情節(jié),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的前盼后躲,個中緣由全是源于于勒的有錢和無錢。為此,筆者設計了下面一個外圓中方的銅錢(圖3)。理解文章的情節(jié)之后,扣住菲利普夫婦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結合菲利普前后變化,引導學生去領悟人物的性格特點:虛偽、自私、冷酷、嫌貧愛富、惟利是圖。在銅錢的基礎上我又添上幾筆,形成錢眼(圖4),學生在歡笑之余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了然于心了。整個課堂板書設計隨著對文本的不斷理解和深入,一個錢眼,留給學生掩口之后的一個直觀形象。
板書的第一要旨就是直觀,如果加上幽默,那就會讓人過目不忘了。
四、突發(fā)事件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況,處理不當往往會影響課堂的效率速度,甚至會讓師生情緒對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應是課堂處理突發(fā)事件的基本原則。當眾棒喝是一種方法,輕點該生課桌是一種方法,幽默提醒也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往往更易于讓學生接受和改正。
語文課堂上,學生們正在體會語言的言外之意,發(fā)現(xiàn)有一學生正打瞌睡,筆者立即口述一題讓學生說說其中的言外之意:音樂課上,師生正在欣賞四川民歌《川江號子》,忽見一學生埋頭大睡。老師叫醒他說:“你怎么把《川江號子》聽成了《搖籃曲》?”學生面帶愧色,卻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我被這美妙的音樂陶醉了?!比缓笤僬疫@位學生來體會老師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學生的小臉漲得通紅,在這種情況下再多說一句恐怕也是多余的了。這種委婉幽默的方式是很容易為學生接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