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純芳
摘 要: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真實的課堂不是“教案劇”。課堂上,在師生、生生互動交流中,學生會向教師敞開他們的思維過程和知識體系,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暴露的問題、錯誤,利用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讓學生在情景中糾錯,在糾錯中成長。
關鍵詞:情景式;糾錯;化學教學
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真實的課堂不是“教案劇”,教師在課前即使做好充分準備,但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上學生的一個錯誤回答、一個質疑、一個問題就會打亂你的預設,但這卻是最寶貴的課堂資源?!皠?chuàng)設情境”大而言之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因此,情景式糾錯,或教師針對學生常犯的一些隱晦的錯誤,創(chuàng)設糾錯情境對教學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暴露的問題、錯誤,利用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讓學生在情景中糾錯,在糾錯中成長。以下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談這方面的做法和體會。
一、暴露錯誤,強化剖析
讓學生在學習中暴露錯誤是對學生的求異思維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學生犯錯誤過程中,學生會不斷探究錯誤原因并且對錯誤思維進行反思,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教學中若遇到相似知識,可以讓學生在不同點上暴露錯誤;若遇到規(guī)律性知識,可以讓學生在反常點上暴露錯誤,從而找到其規(guī)律;若遇到模糊知識,讓學生在盲點或易錯點上暴露錯誤;在習題教學中,則可以讓學生在思維誤區(qū)暴露錯誤;而對于化學實驗,則可以讓學生在實驗能力薄弱的地方暴露錯誤,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在任何課堂中都可以讓學生時不時暴露錯誤,再通過強化剖析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如“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的教學,在介紹完容量瓶及使用的注意事項后,播放一段溶液配制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看錄像中配制的操作,以便對配制過程有個感性的認識。隨后,要求學生兩人一組自己動手配制100mL 0.500mol·L-1的Na2CO3溶液,并歸納所需步驟及相應的儀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錯漏百出,而絕大多數(shù)的錯誤在發(fā)生之后學生都會很快意識到。所以,在師生間交流配制溶液的過程和體驗時氣氛就異常的熱烈,我提問了幾位基礎一般的學生,請他們談談實驗中的失誤。甲同學:“我在配制時忘記洗滌玻璃棒了,事后才想起來?!币彝瑢W:“我在轉移時沒有用玻璃棒轉移,灑出去了?!北瑢W:“我在加蒸餾水時超過了刻度線,我又用膠頭滴管把它吸出來?!蔽译S即問道:“這樣行嗎?”他馬上回答到:“肯定不行的,要重新配了!”學生們愉悅地分享了實驗過程中失誤的教訓和體會。就這樣,錯誤成為啟迪思維的“催化劑”,錯誤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最后引導學生總結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過程,重溫錄像,強調科學的嚴謹性,并要求在重溫自已操作的過程中同時回顧所用的主要儀器,引導學生不能死記硬背,要結合實驗步驟、儀器的功能來理解記憶,這樣就很輕松突破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學起來興致盎然,意猶未盡。在結束這堂課之前我順勢提出一個話題讓學生考慮:在配制溶液中哪些不當?shù)牟僮骺赡芤鹑芤簼舛鹊恼`差?為下節(jié)課的溶液配制誤差分析打下基礎。
又如,在高中化學中講到除雜問題時,“如何除去Na2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SO3?”提出問題后大部分學生都想到“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適量的稀硫酸”這個答案。這個時候如果教師草草收兵,有不同看法的學生就會云里霧里,課后也不了了之了,這樣就會造成一些頗具價值的課堂動態(tài)資源無形中流失。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提出各種除雜方案,這時一些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例如:(1)向溶液中加入H2O2。(2)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向溶液中通入氯氣。(4)向溶液中通入氧氣。(5)向溶液中加入酸性K2MnO4溶液。究竟哪個對?哪個不對?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對的請講出原因,不對的也請指出理由,最后由教師組識評議,歸納出除雜應遵循的原則,讓學生在探索,思考中體驗到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樂趣。
通過這種“暴露錯誤,強化剖析”的做法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作為教學者不應該在課堂上規(guī)避錯誤,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的錯誤總是十分生氣,斥責,甚至挖苦學生,這樣的做法會使學生在錯誤面前感到羞愧、緊張、無所適從,更是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更應該理性地去分析和反思,因為錯誤是學生思維的一種真實反映,在此學生向教師敞開他們的思維過程和知識體系,教師要巧妙地加以引導,強化剖析,讓學生“吃一塹長一智”,在師生、生生互動交流中,引領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
二、誘導錯誤,引發(fā)深思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盡管都做到了十分全面和詳盡,但學生所掌握的情況往往還是大打折扣,對知識的理解也總是不夠深刻。如果能在平時的教學中預先設計一些曲折、岐途,反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好比公路的建設,在廣闊無垠的平原上修建公路,技術人員卻有意設計了彎道,讓司機在駕車時能一直處于警醒戒備狀態(tài)從而確保了行車安全?;瘜W教學過程中的“彎道”表現(xiàn)為教師的故意設計陷阱,誘使學生誤入岐途,再利用這個契機讓學生判錯并糾錯。
比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一些規(guī)律”的教學前,筆者設計了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分析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
(1)H2S+H2SO4(濃)=S↓+SO2↑+2H2O
(2)KClO3+6HCl=KCl+3Cl2↑+3H2O
次日在講評時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兩種情況:
這兩種情況引發(fā)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從配平的基本原則來看,兩種情況都滿足電子得失守恒的原則,雙方相持不下時筆者告訴學生:同種元素不同價態(tài)之間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時,價態(tài)的變化“只靠攏,不交叉”。然后再讓學生要求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進行判斷,同學們馬上給出了正確的判斷。象這樣故意設置、誘導錯誤,制造一些錯誤的做法,比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傳授、反復地強調,而學生卻懶于思考、課堂沉悶枯燥,效果要好得多。
三、將就錯誤,因勢利導
將就錯誤,因勢利導這種做法??衫迷诙鄠€化學反應先后順序的判斷上,當一種物質能與幾種物質同時發(fā)生反應時,因為反應先后順序不清,解題就無從下手,甚至會得出錯誤的結果,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矛盾。例如在Na2O2學習中,常常涉及到兩個重要的反應,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 ①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②
應用這兩個反應進行化學計算的試題較多,比如:將amol Na2O2和b mol NaHCO3固體混合物置于密閉容器中加熱到300℃,使其充分反應,最終生成的氣體和剩余固體混合物均由兩種物質組成,試完成下列問題:(1)最終生成的氣體由什么組成?(2)分析a/b的數(shù)值范圍及固體成分。
解析:首先學生都能分析到先發(fā)生反應2NaHCO3=Na2CO3+CO2↑+H2O↑,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質的量n(CO2)=n(H2O)=b/2 mol,產(chǎn)生的CO2和水蒸氣再與過氧化鈉反應;但當分析到Na2O2與H2O(g)、CO2的混合物反應時,到底先與CO2反應,還是先與H2O(g)反應時就產(chǎn)生分岐。一部分同學說Na2O2先與H2O(g)反應,此時我索性將錯就錯順勢問道:“反應后生成什么?”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生成NaOH和O2,”此時一位眼尖的同學發(fā)現(xiàn)生成的NaOH能與CO2反應,我繼續(xù)問道:“是的,生成的NaOH與CO2不共存,它們之間反應生成什么?”同學們再次齊聲答道:“生成Na2CO3和H2O?!边@時一位平時化學學得不太好的學生說:“這不是又把水吐出來了嗎?”教師點評:“說的太好了,是的,把水又吐出來了,反應還是先生成Na2CO3,而不是NaOH,這位同學用通俗簡捷的語言概括了剛才循環(huán)的過程,所以在實際求解過程中,不妨直接認為先是Na2O2與CO2反應,如果Na2O2有剩余,再考慮和H2O的反應?!边@堂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嚴謹性,在以后的教學中,特別是這位被教師及時贊賞的學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學習熱情,學習成績也日益提高。
四、嘗試錯誤,明知故犯
例如在學習CH3CH2Br性質時,我設計了一個“明知故犯”的細節(jié)。在介紹了CH3CH2Br的水解反應之后給出問題:CH3CH2Br中的Br元素怎么檢驗?經(jīng)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馬上說用NaOH溶液和AgNO3溶液,于是我“明知故犯”:向CH3CH2Br中先加入NaOH溶液,反應之后就直接加入AgNO3溶液,讓學生觀察,結果可想而知并沒有觀察到他們預期的淡黃色沉淀,而是看到了黑色沉淀。學生的情緒馬上被調動了起來,我也故意吃驚地問:“奇怪,那里錯了?”學生們開始積極思考,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和對實驗現(xiàn)象的探究,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在加AgNO3溶液之前必須先加硝酸以中和過量的NaOH,否則NaOH就會與AgNO3溶液反應生成黑色的Ag2O沉淀,干擾實驗的正確現(xiàn)象。
又如在制備氫氧化亞鐵白色沉淀演示實驗時,我是這樣“明知故犯”的:將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現(xiàn)象是立即出現(xiàn)灰綠色沉淀,過一會兒沉淀變成了紅褐色,學生也一下驚呆了,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教師故意忙著說:“哎呀,失敗了!”學生也產(chǎn)生強烈的疑問:為什么沒見到白色沉淀?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原因,學生們都積極地發(fā)言,最后得出結論:+2價的鐵在空氣中不穩(wěn)定被氧氣氧化成+3的鐵。我繼續(xù)引導:“如何操作才能制得Fe(OH)2白色沉淀?”學生給出方案:將滴管伸入試管中溶液下方再擠出NaOH溶液,但實驗現(xiàn)象仍沒見到白色沉淀,這下子學生們坐不住了,教室象炸開了鍋,經(jīng)過幾分鐘的激烈討論,大家各抒已見,躍躍欲試:(1)要用新制備的FeCl2溶液;(2)久置的NaOH溶液要煮沸;(3)液面要液封;(4)膠頭滴管要伸入試管中溶液下方。最后我演示了這個實驗,學生終于如愿以償?shù)乜吹搅税咨腇e(OH)2沉淀,象這樣的“嘗試錯誤,明知故犯”的方法,不僅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導了學生的主動探究,創(chuàng)新改進,還讓平淡無奇的課堂增添了無限的樂趣,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和興趣。
五、反思錯誤,共同成長
“教學相長”提醒我們要學會反思錯誤,師生在課堂中共同成長?!板e誤是正確的先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糾錯防錯的意識,引導學生反思錯誤的根由。在此基礎上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錯題本”,是一種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反思習慣的途徑。每個人在課堂上或課后做習題時,都可以把自已的錯誤記錄下來,教師再不定期地從學生的“錯題本”中選出有代表性的錯題,在課堂上進行剖析,要求學生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如此經(jīng)常,適時地引導學生去反思、回顧,不僅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也給教師今后的課堂提供了良好的經(jīng)驗,促進了雙方的共同成長。
實踐證明,最好的學習就是在學生的錯誤中學習,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生成的情景糾錯,不斷地學習探索,靈活掌握糾錯的藝術才能促進學生思考,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