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娟
摘 要:小說教學是否有效、高效,要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能被調動與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得以訓練與培養(yǎng),教師與生生及文本之間是否互動熱烈,教師能否引導學生在精神世界里漫游。而連續(xù)的追問,細節(jié)的品讀,作品主題的深度挖掘,能讓學生深入文本,直達作品主人公的心靈、在頭腦中再造出豐富的、充盈的形象。
關鍵詞:追問;品析;互動交流;拓展遷移
《臺階》已上完一周了。但課堂上師生、生生和文本之間互動交流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同學們學完課文后所寫的《致父親》的小詩將我再次帶回到了課堂。請看廈門一中初二(8)班林同學寫的《致父親》:
早春的陽光灑在胭脂色的桃花上,
桃花后高而齊整的臺階上坐著你,
灰白的頭發(fā),清瘦的身影。
當你不經意地抬起頭,
那絲茫然若失的憂傷,
令人心悸。
你還記得嗎,
那年在青石板臺階上跳上跳下的我?
曾經的你坐在石板上,
透過搖曳的柳樹凝望別人家的臺階。
為了它,
磨破了多少雙草鞋,付出了多少年心血?
當鞭炮炸開后,紅艷艷的紙屑飄落在你的肩頭,
當親友們的歡呼喝彩回蕩在空氣中,
只有我知道——
你心里的茫然與空虛。
夢想或許并沒有對錯可言,
只要去享受追夢的過程,
盡管青春已逝,盡管兩鬢斑白,
有夢的人生永遠精彩!
你站起身,仰著臉,
早春和煦的陽光灑在你布滿滄桑的面龐,
仿佛釋然了一般,
你長呼一口氣,嘴邊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弧度……
詩的第一節(jié)寫的是臺階建成之后失去奮斗目標的父親憂傷失落的表情,充滿情景性和場景感的描寫讓人動容。第二節(jié)一句“還記得嗎”,將讀者帶到課文所描述的故事之中。第三節(jié)中眾人的歡呼喝彩與父親的茫然空虛形成鮮明的對比,將父親復雜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詩的第四節(jié)宕開一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父親的人生,評價父親的人生,使詩情往哲理推進了一步。詩的最后一節(jié)借“早春和煦的陽光”這優(yōu)美的意象象征美好,象征希望,象征一切樂觀向上的情愫;借“長呼一口氣,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弧度”的表情特寫,表現(xiàn)父親內心的情感波瀾,想象父親已從茫然與失落中走出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與第一節(jié)詩構成內容上與結構上的呼應,渾然天成,意蘊深厚!從這首詩可看出,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是精準細致的,對父親形象的分析也有新意。
在點贊學生詩作的同時,我想到了這節(jié)課的有效與高效。這節(jié)小說閱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連續(xù)追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老師首先要求同學們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復述課文,同學們七嘴八舌交流之后明確了文章講的故事是:
父親覺得家里的臺階低,他希望建造一間有高臺階的房子。于是他撿瓦片撿磚頭撿基卵石,積攢角票,準備了大半輩子。房子建好了,臺階建成了,父親卻老了……
老師接著追問:根據(jù)課文故事,能否為課文換一個標題,同學們七嘴八舌互動討論后說出如下答案:父親的臺階夢;父親的人生;歲月的凹凼;青石板留下的記憶;倔強而要強的父親;新屋、臺階、父親。
我趁熱打鐵,再次追問:換什么題目都不如原題好,這篇小說為什么以“臺階”為題?同學們熱烈討論后明確:臺階是本文的敘事線索;臺階是父親勤勞的一生,奮斗一生,純樸一生、謙卑一生的見證;臺階是父親理想的寄托點;臺階是父親奮斗的動力;臺階是中國農民精神的追求——向上、向上……
在師生、生生熱烈的互動交流中,完成了對該詩內容的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老師設置了四個連續(xù)問題,讓學生緊扣文本,讀出文本中的故事。這種敘事性作品學生在預習時沒有太多的語言障礙和理解難度,不必在情節(jié)分析和語言評析上花過多的時間。連續(xù)追問,能讓學生迅速調動腦中的積累,快速讀出故事、讀出形象,深入文本的精神內質。
二、精讀重點文段,品味感人細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老師要求同學們精讀文本,摘錄批注,說出文章最感動人的情境、情景和細節(jié),并說明為什么感動人?同學們互動討論,說得有理有據(jù):在凹凼里洗腳:體現(xiàn)父親勤勞節(jié)儉。
在搖擺的柳枝中出神地看臺階:體現(xiàn)父親有夢想、有追求、有志氣。
冬日黃昏疲倦地坐在臺階上脫草鞋:體現(xiàn)父親辛苦、操勞、
造屋的日子里興奮地遞煙送茶:體現(xiàn)父親勤勞、純樸、熱情、
這幾個細節(jié)、情境,真實真切地再現(xiàn)了老父親的形象,從不同的側面寫出了父親獨特的個性。
細節(jié)是構成形象的基本要素,是小說整體結構的組成部分,是藝術形象的細胞、經絡和血脈。細節(jié)寫真寫活了,人物就有了生命。典型精妙的細節(jié),是展示人物內心情感的“顯像版”。因邊走邊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順走,站在面前像個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我們記住了貪俗的楊二嫂;被胡屠戶喝了去罵了來,借錢也要去趕考,家里揭不開鍋,只好抱著雞在集市踱步尋人賣雞的范進,是我的腦子中揮之不去的儒林小丑;魯智深三激鄭屠,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打死了人怕吃官司,還邊走邊罵以求脫身,一組細節(jié)活化了疾惡如仇、粗中有細的魯提轄的形象。品出了細節(jié)的意蘊,就把握了作品人物的特質。
三、多元解讀文章主題,感悟多味人生
通過以上的學習和互動交流,同學們明確了作者寫臺階、寫父親,要表達的主題是:
文章通過寫父親傾其一生精力撿磚塊、撿瓦片、撿基卵石、種地砍柴存零錢造屋造臺階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中國農民勤勞、樸實、謙卑、本分的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對故土、對家園的深厚感情。也引發(fā)了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引入了另一種主題的解讀,請看下列教學片斷:
師:有人說臺階是個悲情故事。錯誤的標準,錯誤的追求,導致了錯誤的結局,父親的人生很不值。辛辛苦苦一輩子,回過頭來還是覺得三級臺階好。對于這兩種說法,你怎么看?
生1:我不覺得是悲情故事。故事的結尾雖然有點兒傷感,但是追求理想沒有錯,父親傾其一生追求理想的行動為我們傳遞的是正能量,故事不僅不悲情,而且很悲壯,很勵志。
生2:我不覺得父親的人生不值。我們從父親身上可以很清晰地讀出父親一生的勤勞、善良、謙卑、本分,這些品質正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農民的傳統(tǒng)美德。父親是當時中國農民的典型代表,父親的形象是當時農民的典型形象,父親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值得頌揚的。
生3:夢想沒有對錯,夢想只有與人們的生活背景有關。在父親生活的年代里,臺階高地位就高,這是中國農民在當時那個特殊時代的特殊夢想,是那個時代一代人的夢想,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不能用當代人的眼光去評判,不能用值不值去評說。
生4:其實,這個結局不能簡單地去評價。盡管臺階建好了,父親也老了,結局讓人感嘆。但是歲月無情人生易逝,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奮斗進取是一生,安逸享樂也是一生,父親盡管老了,體力不足了,但他用他的奮斗證明了他的存在。存在過,也就不枉此一生了。不同的價值觀表現(xiàn)出來對人生的看法也不同,就看讀者怎么去看待……
下課鈴響了,討論卻意猶未盡。于是我布置作業(yè):
讀完課文后,你有什么話想對臺階中的父親說?請將心中的話寫出來。于是就有了文章開篇的學生習作。
小說(或敘事作品)應該怎么教呢?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以下步驟是小說教學極好的切入點:
一是多角度、多方法進行情節(jié)概述(或變換人稱概述或抓關鍵詞復述或抓主要情節(jié)簡述等)。如:《我的叔叔于勒》,可從菲利普或克拉麗絲的角度概述故事,《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可抓住“安良”“除暴”關鍵詞來展開情節(jié)。對作品中人物事件了解清楚了,才能更深入細致地去品析人物獨特的個性,讀出“這一個”來;
二是賞析小說的描寫手法及作用(如: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等)。有的作品以環(huán)境描寫取勝,如《孤獨之旅》,有的作品以細節(jié)取勝,如:《臺階》《故鄉(xiāng)》,有的作品以人物塑造取勝,如:《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教學時要有所取舍;
三是研讀精彩片段,感知小說人物(事件、景象)的形象。如:《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逼我上學”,《孤獨之旅》“暴風雨中追趕鴨子”,《故鄉(xiāng)》中“再見閏土”,《范進中舉》中“范進喜瘋”等等,精讀片段能更深刻地挖掘作品的內涵、品味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蘊;
四是訓練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人物)進行擴寫改寫續(xù)寫仿寫或拓展性的寫作,加深學生對小說形象的理解。
如果課堂上能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孩子們的心靈受到震動,用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陳思和教授的話來說就是“把孩子們心靈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調動起來,幫助他們建立起一種對生活的美好信心”,那么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是成功的!
(作者單位 廈門市第一中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