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懷章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部于2001年9月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修改現行中小學教學大綱,調整中小學課程結構,制定新的課程標準,重新編寫中小學教材,啟動課改實驗,建立課改實驗區(qū),創(chuàng)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作者受“山東杜郎口中學整體教學模式”的啟發(fā),提出有效教學的整體觀,并從學校文化、課程理論、教學模式及策略等四個維度探討有效教學的實踐,供同仁商榷。
關鍵詞: 學校文化 課程理論 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有效課堂
一、從學校文化構建認識整體觀
基于教育與文化關系的認識,人們理解“學校是一個文化場所”。教育任務首先是對文化的傳承、選擇與創(chuàng)造,進而通過文化實現價值,教育活動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以此為媒介,才能追求“為了生成、生長、生存”的實用主義價值觀,進而傾向于“育化人生”的發(fā)展需求。
二、從課程理論的演度認識整體觀
國際課程改革模式大概經歷了經驗模式(師帶徒)—學科課程模式(知識傳承)—活動課程模式(經驗生成)—綜合課程模式(意義建構)等階段性發(fā)展過程,伴隨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認識的完善,課程理論也經歷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局部到整體的嬗變。綜合課程模式是主動應對當代科技與經濟發(fā)展的挑戰(zhàn),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整合各種課程資源的產物,是一種集大成的課程模式。
三、從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體現整體觀
模式即標準樣式,教學模式即教學的標準樣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指導下構建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范式結構和活動程序,經過反復的長期教育實踐,并以系統(tǒng)科學論、認知發(fā)展論和人本教育論為理論根據,結合一定的內容,采取一定的結構和教學策略,建構起來的課程類型。
四、從教學策略應用構建整體觀
教學策略即教學謀劃、手段和方法,它體現于操作過程之中,更是一種教育思想,是教育實踐者在一定價值觀的引領下,付諸教育實踐的具體手段,集中反映行為者的教育理念、思維方式、價值追求、實踐能力等整體意識,而表現為某一具體的策略或方法。下面我們從課堂教學角度介紹六種基本策略,探討策略整體意識的確立。
(一)教書育人策略
策略理念:基于“文道統(tǒng)一”的思想,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把“德、知、才、學”自然地統(tǒng)一于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的策略,其歸宿是“先學會做人”。
操作要點:一是找準切合點,積極挖掘教學內容中德育、美育、非智力及哲學思想等“育人因素”,對學生進行“一分為二”的教育;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既可提供背景資料的“場”,又可通過教師的語言、動態(tài)、教具等,對學生實施“情理之中”的遷移教育;三是注意育人的“五性”,即自然性、針對性、情感性、動態(tài)性和人性,不強加、不盲目、不生硬、不呆板,更重視“潛移默化”的開放性。
(二)主動發(fā)展策略
策略理念:基于“三為主”的思想,從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自我和主體)、自主能力(計劃、學習、評價、調控)和自主行為(行動和習慣)的教學謀略,其歸宿是“學會發(fā)展”。
操作要點:一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二是激發(fā)學生大膽嘗試;三是要求學生積極探索;四是教育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五是指導學生在不斷調控自我發(fā)展目標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造、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著力培養(yǎng)學生求新變異的思維方式。
(三)分層遞進策略
策略理念:基于“關注每一個”的全體思想,從面向全體、人人成功的目標出發(fā),通過學生異質編組或同質編組,實施分層教學、分層練習、分層輔導、分層評價等手段,達到既因材施教,又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其歸宿是“分層發(fā)展”。
操作要點:一是學生的辯證分層。根據教學內容、課型特點及學生個性優(yōu)點等分層,并進行異質或同質編組;二是教學目標分層,即根據課程標準,科學制定分層學習目標和對應達標練習,使目標練習置于各種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三是分層施教,從復習、預習、授新、練習、達標到討論、交流、反饋、指導,都考慮分層實施的因素。
(四)學習指導策略
策略理念:基于“三為主”的思想,從主動學習的自身需求,系統(tǒng)貫穿到潛力開發(fā)、動力形成、執(zhí)行自覺、控制主動、反饋調節(jié)的學習過程之中,其歸宿是“終身學習”。
操作要點:一是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激發(fā)動因,實現目標;二是幫助學生端正明確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自覺,養(yǎng)成習慣;三是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發(fā)展到會學,主動、積極、有效地自覺學習。
(五)精講精練策略
策略理念:基于“高原現象”的認知規(guī)律,從“減負高效”的角度出發(fā),注重互動教學,避免機械重復,達到有效教學的教學目的,其歸宿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操作要點:一是精講教學內容,預習要思考重點,講評要突出重點,練習要緊扣重點,板書要突出重點,提問要抓住要點,評價要圍繞重點;二是精選認知策略,或“觀察—操作—發(fā)現—總結”,或“自學—點撥—討論—理解”或“問題—討論—歸納”,或“示范—理解—運用”,都必須重視系統(tǒng)、本體、方法的策略確定,追求事半功倍的效率;三是精選材料、范例、習題等,突出少而精,達到準而全?!熬钡哪康氖峭怀鲋攸c,抓住關鍵,突破難點,提高能力,不是忽略知識能力,盲目求精而忽略廣度和深度。
綜上所述,從存在到意識,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從理念到方法,從學校發(fā)展到師生成長,從傳統(tǒng)教學到實驗改進,從學校文化的構建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呼喚、追求、達成有效的行為,而有效的目標反對望而卻步、飲鴆止渴、隔靴搔癢、盲人摸象的做法,盡力擁有哲學家的頭腦、科學家的精神、文學家的智慧和探險者的勇氣,樹立整體觀、發(fā)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