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 要:當今社會正處于轉(zhuǎn)型期,在市場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以及外來多元文化的不斷沖擊下,處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思想也受到了形形色色思想的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上,在中國夢的引領下,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和感恩教育刻不容緩。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懷有感恩之情不僅僅是要他們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更需要他們具有社會責任感,更要有人生理想的目標和追求。引導大學生認識感恩、感受感恩,培養(yǎng)大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感恩實踐。培養(yǎng)大學生們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素質(zhì),具有堅定而崇高的理想,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備無私奉獻的精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處處流放感恩的情誼,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關(guān)鍵詞: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9--02
《中國青年報》在2005年11月份的時候曾刊登過一篇文章,題目為《一位學生母親的求救助信震撼校園》,這封信是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的一個學生家長寫給該校黨委書記劉世常的。在信中,這位母親含淚傾訴了對剛剛步入大學的兒子的失望和困惑,信中提到兒子消費盲目,很少與家長溝通,生活中無視父母的辛苦,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這封家長來信引起了校方領導和老師們的深思,雖然是一封家長的求助信,但實質(zhì)是代表了眾多家長們的心聲和期望,也是對學校的一個建議,建議學校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方面多進行教育,并采取有效方法和形式讓學生理解和體諒父母之心,能主動和家長積極溝通,消除代溝,提高道德素養(yǎng)。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有許多是大家都熟知的關(guān)于感恩圖報的傳統(tǒng)美德,例如“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知恩不報非君子”等等。從小到幼兒讀物啟蒙教育,大到中小學教材、大學課外語文讀物中,都可以看到關(guān)于感恩的美德故事,我們不僅要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培養(yǎng)成人的辛勤養(yǎng)育之恩,更要有感恩回報社會的責任。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感恩父母回報父母的“小家”,更要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大家”。當今社會正處于轉(zhuǎn)型期,在市場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以及外來多元文化的不斷沖擊下,處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們的思想也受到了外面花花世界中形形色色思想的影響,某些大學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導致這些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缺失,而這些也都是因為大學生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而影響的。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上,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在中國夢的引領下,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和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雖然當代的大學生就整體素質(zhì)而言,總體還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存在。這部分人在家不顧父母的辛苦血汗,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外目無尊長,沒有集體榮譽感,虛榮自大,缺乏自強自立的意識,甚至缺乏自尊、缺乏社會責任感。這部分人還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并且消極待業(yè),總想走捷徑或者不勞而獲,當自己一事無成時最后埋怨父母,埋怨學校,埋怨社會。這些都是因為感恩意識缺失而引起的。
一個小小的生命從降臨到人世開始,父母親便開始飽嘗生活的艱辛將其養(yǎng)育成人,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好穿暖,供其上學,父母們節(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無怨無悔的擔當起這份責任和義務。父母們不要求回報,不計得失,只期望自己的兒女們能夠長大成人,出人頭地,能有好的前途,將來有幸福的生活。然而,當他們的子女長大成人進入大學以后,是否能夠記得父母的付出,體諒父母的辛苦,不忘父母的囑托,而發(fā)奮進取呢?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懷有感恩之情不僅僅是要他們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更需要他們具有社會責任感,更要有人生理想的目標和追求。那些不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不感謝師長培育之恩的人,怎能成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更何談將來會報效祖國呢?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和教育急需加強。
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首先要培養(yǎng)的是大學生們的感恩意識,在生活中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并且在生活中培養(yǎng)大學生學會感恩。那么,怎樣開展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值得大家探索和研究的,而且這些方法也必須在感恩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完善。
感恩教育的首位是大學生們對父母的感恩。每個人從他還在母親的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享受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和照顧。母親在孕育生命的這個過程中就要承受各種各樣的不適與各種壓力。出生后一天天健康的長大,慢慢地發(fā)現(xiàn)家外面的那個世界充滿著誘惑和色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如大山般的愛,母親如大海般的愛時刻包圍在兒女身邊,父母給予兒女那無盡的愛是用什么也償還不清的。因此,首先對于父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心中時刻記掛著感恩與回報。然后,大學生們應該對師長的教誨懷有感恩。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尊重教師就等于尊重知識,尊重文化、尊重科學,它反映著一個人的精神文明水平。從最初步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學生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導,每一個進步都凝結(jié)著老師的辛勤汗水。經(jīng)過12年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進入大學后更應該懂得尊重和理解、感激自己的老師們。其次,大學生們應該對社會和祖國懷有感恩。社會和祖國給了大家和諧安定的成長環(huán)境,有所依,有所養(yǎng),人們自然要感恩社會,回報祖國。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責任的人,才會有一顆知道感恩的心,才能去坦然地面對一切,才能擁有一個精彩的人生。
如果一個人不關(guān)心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不在意教導自己的老師,不感激幫助過自己的人們,就無需再談將來會報效祖國。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僅要具備基本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更要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生活中處處有責任有擔當,具有完善的人格,這其中就包括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意識并非與生俱來,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通過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和接受教育的引導,慢慢形成了一種感恩的責任和心態(tài),從而才會表現(xiàn)出感恩的行動。在這個過程中,有認知各種情感的過程、有個人情感形成的過程、有個人實踐行動的過程。
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和感恩教育應該遵循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方面展開感恩教育工作。
1、引導學生認識感恩、感受感恩。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有得到的東西都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天經(jīng)地義的。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在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擁有的、所經(jīng)歷的就是“恩”,并且親身體會到這“恩”所帶來的一切。這里面包含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老師的教導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祖國的培養(yǎng)之恩、大自然的賜予之恩,這些無私的給予都應該銘記于心,都應該感謝和回報。引導學生去感知在平凡的生活中受到的點點滴滴的恩惠,從父母無私奉獻的恩情開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使大學生學會感激父母,感激他人,感激社會。
2、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還要從學生的情感入手,在道德上陶冶學生們的情感,以感情讓學生們動心,動心后動情。通過開展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感恩教育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感恩情懷,并與感恩活動中要表達的主題內(nèi)容產(chǎn)生在情感上共鳴,使學生感覺到身邊有愛有溫暖,最終喚醒了學生的感恩之情。感恩教育使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會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關(guān)鍵。
3、讓學生感恩實踐,將感恩意識轉(zhuǎn)化為感恩行動。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是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讓學生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知恩感恩,在力所能及不超越社會道德和法律許可的范圍內(nèi),以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祖國。在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的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更要言傳身教,要用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實際行動,將感恩教育落到實處,使學生們受到教育和影響,并且信服,從而將感恩意識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體現(xiàn)感恩行為,并將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變成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教育者們應該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大學生感恩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通過采取一系列科學的教育方法,運用先進的教育手段,利用適當?shù)慕逃龝r機,不斷提高學生們辨別是非、抵御誘惑的能力。通過不斷的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讓大學生們在思想上始終與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使大學生們在錯綜復雜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不會迷失方向,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yǎng)大學生們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就要培養(yǎng)大學生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素質(zhì),具有堅定而崇高的理想,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備無私奉獻的精神。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處處流放感恩的情誼,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桂權(quán),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1);
[2]喻文德,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當代青年研究,2005(8);
[3]陶志瓊,關(guān)于感恩教育與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
[4]胡榮,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實施[J].教育評論,2006(2);
[5]尹映霞,大學生的“感恩”教育與責任感的培養(yǎng)[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