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佩
一、 背景介紹
2013年5月,我校承辦了七縣市英語教學研討活動。我參與了我校參賽老師一節(jié)五年級語篇教學課的磨課過程,頗有感悟。
本教學內(nèi)容為牛津小學英語5B第八單元,課題為At the weekends。本節(jié)課為該單元的第一課時“A Look and say”,主要教學目標為:(1)能正確地理解、掌握對話內(nèi)容,并能朗讀、初步表演對話。(2)四會單詞:talk,weekend,very,learn... from..., sport,often,spend,catch,butterflies。(3)能正確地運用對話中的日常交際用語和詞組:I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Of course,I do.(4)能初步理解并運用句型: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I often... Sometimes I...并會用第三人稱的轉(zhuǎn)述。
二、 磨課過程
1.第一次課堂教學記錄
(1)課堂記錄
Step 1 導入
上課伊始,教師與學生一起唱英文歌曲Days of the week,之后師生進行Free Talk。
T: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Ss: There are seven.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Thursday.
T: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s weekend.
教學weekend / at the weekends 并揭題
Step 2 新授句型
教師與學生圍繞“at the weekend”進行游戲“Brain storming”,說與周末有關(guān)的動詞詞組,并引出新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及答句“I often... Sometimes I ...”。
再出示日歷,區(qū)分了“often”與“sometimes”。隨后同桌操練這一句型時,教師用第三人稱轉(zhuǎn)述。
Step 3 學習Part A
① 教師整體呈現(xiàn)Part A動畫,讓學生Watch and tick,看動畫勾出每個孩子的周末活動。接著學習書上60頁的對話。給出問題:How do the boys spend their weekends?學生帶著問題自讀對話完成。教師隨文教學:sport/ learn a lot from并完成板書。接著教師與學生校對剛才Watch and tick中的練習。
② 在學完男孩的周末活動后,教師帶領(lǐng)孩子學習女孩的周末活動。要求學生大聲讀對話,找出女孩是怎么過周末的并隨文解決catch butterflies/watch cartoons。同樣在教學后進行Watch and tick中的剩余練習,并進行了整個對話的錄音跟讀和分角色朗讀。
③ 老師示范復述Part A,學生看板書模仿復述。
Step 4 寫作練習
語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仿寫,訓練其寫作的能力。教師展示My friends weekend,并讓學生模仿寫作Our weekend。
(2)設(shè)計思路
根據(jù)本課時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nèi)容,第一次試教時教師設(shè)計了圍繞語篇進行的聽說讀寫的任務,通過“Watch and tick”“Read and answer”等方式引導學生完成語篇的學習并進行語言的輸出,完成采訪任務。
(3)課堂觀察
本節(jié)課中學生按照老師設(shè)計的問題和節(jié)奏理解短文,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在教學男孩和女孩的周末活動時,采用的方法雷同,學生興趣不高,沒有達到預期的課堂效果。
(4)問題分析
① 拘泥于教材,導入Part A 時間長
教師在這次授課過程中,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走過場,在新授句型時花費時間較長,14分鐘后才帶領(lǐng)學生學習Part A。這樣導致學生的思路沒有被打開,之后的語篇學習也草草收場,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掌握和對新知的實踐運用,教學效果不佳。
②教學手段單一,評價語針對性不強
雖然教師能較好地解讀文本,分為男孩與女孩的周末活動帶領(lǐng)學生學習語篇,但是采用“Read and find” 相同的方法找孩子們的周末活動,導致學生們的聽覺疲勞。同時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給出的評價也只是“Good.”“Wonderful!”“I like your English.”只是泛泛而談,不易激起學生真正學習的興趣。
針對上述的問題分析,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教。
2.第二次課堂教學記錄
(1)課堂記錄
Step 1 導入
上課伊始,教師與學生一起唱英文歌曲Days of the week,之后師生進行Free Talk。
T: The song is about “Days of the week”. What day is it today?
S1: Its Thursday.
T: One day later ,weekend is coming.
教學weekend/at the weekends 并揭題。
Step 2 新授句型
T: I often surf the Internet,sometimes I read books.
(出示日歷) 區(qū)分“often”與“sometimes”endprint
T: This is my weekend. What about yours?Let me ask,“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Ss: I often... Sometimes I....
老師就答句用第三人稱轉(zhuǎn)述。
T: What about your partners weekends?
Ss :同桌問答并展示,讓其他學生模仿進行第三人稱轉(zhuǎn)述
Step 3 學習Part A
① T: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our weekends. What about the childrens weekends?
(出示圖片)Who are they?
Ss: They are Wang Bing and Mike.
接著老師出示問題:How do they spend their weekends?帶領(lǐng)學生看動畫,了解男孩的周末活動。在看到男孩進行了哪些活動后,老師又拋出問題:What does Wang Bing often do?What does Wang Bing sometimes do?引導學生再次讀60頁的對話,完成問題,并隨文教學“sport”“Of course” 和“l(fā)earn a lot from”。
② 在學完男孩的周末活動后,教師也給出了問題:How about girls weekends? 這次老師則通過呈現(xiàn)女孩周末活動的圖片,先引導學生讀圖說一說他們的活動,并教學play on the swing / watch cartoons/ catch butterflies。T: What else do they do?讓學生帶著問題讀61頁上的對話,繼續(xù)找周末活動,并進行了整個對話的錄音跟讀和分角色朗讀。
③ 老師示范復述Part A,學生看板書復述。
④就上述周末活動,讓學生說一說哪些是有意義的,哪些是快樂的。
Step 4 寫作練習
教師根據(jù)剛才歸納的,引出以下寫作內(nèi)容:
Our weekend
At the weekends,I ofen .Sometimes I .My father often ,sometimes he . My mother often . Sometimes she .
We all like our weekends.
這種寫作框架的提供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
(2)設(shè)計思路
在第二次試教時,老師通過“Watch and find”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男孩的周末活動,并利用文本中的圖,通過帶領(lǐng)學生讀圖,學習女孩的周末活動。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語篇教學,并讓該任務貫穿整個課堂, 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究。
(3)課堂觀察
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條理清晰,對于老師拋出的問題,學生都積極參與,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所給的寫作練習好似填空式的練筆,學生做得不太好,所展示的內(nèi)容均為今天所學的動詞詞組。
(4)問題分析
①教學手段多樣,但缺乏教師恰當示范。第二次試教時, 從師生歌唱到揭示課題只花了4分鐘, 較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并引入新授內(nèi)容的學習。此次,語篇教學授課老師仍將 Part A分為男孩與女孩的周末活動帶領(lǐng)學生學習。由于采用了看動畫學習男孩周末活動,看圖學習女孩周末活動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避免了疲勞, 使得學生始終處于興奮中。由于缺少教師必要的示范,某些學生對男孩的周末活動沒有畫出動詞詞組,而是所有的句子。
②評價語運用恰當,但練習設(shè)計的拓展性不強。因為教師所設(shè)計的各部分活動凸顯出了梯度性和層次性 ,使得師生間互動真誠,而多樣的評價語猶如甘露,避免了千篇一律和泛泛而談?!队⒄Z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應以學生為主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雖然二次試教時要求學生所寫的周末活動,讓每個學生有話說,但大部分學生只局限于教師所提供的key words。反映出所設(shè)計的填空式的寫作練習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靈動,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針對上述的問題分析,又進行了第三次試教。
3.第三次課堂教學記錄
(1)課堂記錄
Step 1 導入、Step 2 新授句型(同上)
Step 3 學習Part A
T: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our weekends. What about the childrens weekends?
(出示問題)Who are they?
Ss: (看動畫回答這個問題) They are Wang Bing and Mike.
接著老師出示問題:How do they spend their weekends?和書60頁上的對話。教師先示范讀書上的句子“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Wang Bing?I surf the Internet.”然后畫出動詞詞組“surf the Internet”,接著讓學生模仿畫出他們倆周末活動的詞組。
(以下教學同第二次磨課Step 3 學習Part A中2,3一樣)
就上述周末活動,教師追問:Whose weekend do you like best?Why?
這次教師仍先示范: I like Helens and Yang Lings weekends. Because they help their mum with housework.endprint
Ss: 在教師示范引領(lǐng)下,闡述自己的觀點。
Step 4 寫作練習
為了降低寫作難度,教師仍給出以下key sentences。
My weekend
At the weekend,I often... Sometimes I... This weekend,I am going to... Ill have a ... weekend.
并給學生提供部分動詞詞組。
(2)設(shè)計思路
在保持教學活動基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了教學活動設(shè)計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并巧妙地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了細化,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和坡度, 為后面的語言輸出打好了基礎(chǔ)。通過學生的所思所說,激發(fā)學生過有意義、快樂的周末。最后寫作的展示較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3)課堂觀察
由于教師示范清晰,引導方法恰當,學生對語篇掌握扎實。拓展環(huán)節(jié),在教師提供的 key sentences and phrases的幫助下,學生完成了自己的周末活動設(shè)計和寫作,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4)教學分析
①恰當示范,開拓學生思路。教師先向?qū)W生展示如何畫出男孩Wang Bing的周末活動,再讓學生模仿完成Wang Bing和Mike的其他周末活動。為后面讓學生找女孩的周末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在讀讀、畫畫中自主地學習。
②主線貫穿,循序漸進。教師教學思路清晰,過渡語自然,難度循序漸進,整個語篇教學圍繞“weekend”這條主線層層推進,并推動學生步步深化地去思維、分析與表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③增加學生自我總結(jié)環(huán)節(jié),升華情感教育。在進行拓展活動前,教師通過問題“Whose weekend do you like best?Why?”來讓學生自主回顧語篇中孩子們的周末活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總結(jié)和歸納能力,為之后的綜合拓展做好了鋪墊。同時教師引出周末活動要“happy/ healthy/meaningful”,進而凸顯語篇的育人價值,引領(lǐng)學生思考過怎樣的周末。
三、總結(jié)與啟示
1.文本解讀要到位,目標設(shè)置要明確、適度和合理
文本解讀能力是教師的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教師解讀文本首先要尊重文本。本次磨課前后,文本處理方式的變化,要求我們教師在解讀文本時,目標定位不能過于籠統(tǒng)、瑣碎,在設(shè)定文本教學目標時,應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內(nèi)容,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以及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制訂出科學、全面、準確和具體的多維教學目標,實現(xiàn)英語課堂的高效性,否則會加大教學難度、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任務無法完成。
2.活動設(shè)計要與學生的需求相銜接
毋庸置疑,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才具有吸引力。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設(shè)計和實施才更有效。本次磨課從最初的單純的知識教學,到最后調(diào)整和重新設(shè)計教學活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所設(shè)計的學習活動應更多地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鏈接,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語境,學會利用原有知識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得出結(jié)論,并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達到真正語言的輸出。
3.教學過程要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明確提出了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
第三次磨課展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怎樣的周末活動是“happy/healthy/meaningful”,體現(xiàn)了英語學習的人文性,激發(fā)了學生過有意義、快樂周末的情懷。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通過各種活動展示自己的語用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既要充分體現(xiàn)英語語言的工具性,也要注意發(fā)展英語語言的工具性,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