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娟
摘 要:通過教學實例《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展示了深入鉆研教材對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教師通過深挖教材內容,完善教學設計,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賣火柴的小女孩;鉆研教材;教學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話中少有的結局悲傷的故事之一,讓人讀來感慨萬千,讓讀者也跟隨著作者的筆觸為小女孩的命運潸然淚下。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中收錄了這篇文章。在教學這篇文學名著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本文包含了明暗兩條線索,深入思考文章的結構,發(fā)現文章包含著深刻的含意。
一、文章的線索
這篇文章的明線是小女孩在大年夜賣火柴所發(fā)生的事情,根據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而寫;而暗線則是小女孩自身環(huán)境、性格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這篇童話中,對小女孩的描寫有三個關鍵詞,“乖巧”“美麗”“可憐”,這三個詞貫穿了整篇文章。
小女孩的“乖巧”表現在:(1)對父親的責罵,她逆來順受?!八桓一丶遥驗樗龥]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分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边@句話讓我們發(fā)現,小女孩對于父親的打罵她沒有感到任何不妥,沒有對父母沒有盡到責任的抱怨,反而還帶有自責的情緒,認為自己沒有掙到錢對不起家人。(2)對別人欺負的忍氣吞聲?!八┻^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著,另一只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边@里我們發(fā)現當時社會中人們之間關系的冷漠和對他人狀況的無同情心,甚至還要雪上加霜。但小女孩對這樣的狀況已經麻木,她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她的內心中對這樣的狀況只有認同,沒有反抗。(3)對未來沒有期待。整篇文章中沒有寫到小女孩對現在的生活有任何不滿,也沒有寫到她對未來的期待。這樣的小女孩是乖巧的、安靜的、沒有生氣的。
小女孩的美麗既表現在她的外表上,又表現在她的內心。小女孩內心的美麗反映在她對現實生活的包容和容易滿足。雖然她的生活處境已經很差了,但內心對于這樣的家庭和現實狀況還是用她小小的內心包容了。她的父親對她那樣的苛刻,養(yǎng)家的責任在她小小的肩膀上,但她對父母、奶奶依然有愛,從這里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善良、孝順。在賣火柴的過程中,她并不求發(fā)財,甚至不求吃飽,只求能賺取一點點錢,她是那樣的容易滿足。
她的可憐則反映在各個方面。無論是家庭中的虐待,社會中的冷漠,無人關心,她的生活是不能再糟糕了。
二、小女孩的名字
在這篇童話中,小女孩沒有名字,不像“拇指姑娘”“白雪公主”還有一個形象的代表自己特點的名字。這樣的小女孩沒有姓名、沒有社會關系,無人在意,她微不足道,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孩子們來說,她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通過這個小女孩反映出當時社會中孩子們的悲慘生活,讓我們動容,也讓我們了解到不知她一個人處于這樣的狀況中,還有無數這樣的孩子存在。通過她反映出的殘酷社會現實,令我們無法忽視,感到深深的痛心。
三、教學感觸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提出了問題:“文中有三個描述小女孩的關鍵詞,請大家找一找?!焙⒆觽兒苋菀拙驼业搅恕肮郧伞⒚利?、可憐”。在分析了課文中小女孩的現實生活及幻想的場景,并進行對比之后,我們回頭深入分析了小女孩的三個特征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小女孩的性格特征在各個活動中的表現。本文的教學流暢自然,學生在娓娓的朗讀中發(fā)現了現實和幻想的巨大差距,發(fā)現了社會的黑暗和小女孩不該如此的命運,通過前后呼應教學設計的方法,學習時學生的領悟沒有遇到困難,能夠直擊課文所反映的核心。深挖教材讓我們對文章蘊含的深意了然于心,也讓學生受到了極大的內心震撼,在自然而然的過程中就完成了教學的目標。
從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鉆研教材能夠事半功倍,讓老師和學生在輕松的過程中完成課業(yè)目標。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第八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