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桂蘭
摘 要: 初中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學生畏懼作文、寫作水平不高的原因是缺少素材積累,作者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作文素材。
關鍵詞: 畏懼作文 廣泛閱讀 積累作文素材
我校地處比較落后的農(nóng)村地區(qū),學生的語文底子很薄弱,寫作材料幾乎沒有,大部分學生畏懼作文,對寫作興趣不高,寫出來的作文題材狹隘,內容陳舊貧乏,立意不深遠,因此作文教學效果不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少之又少,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個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積累的學生,想寫出一篇內容充實、題材新穎、思想深刻的文章是不可能的。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對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必須如蜜蜂采蜜,采過許多花,這才釀出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而且枯燥?!币虼耍颐拷邮忠粋€新班級,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就給學生傳授一種理念:要寫好作文,必須“采百家之花”,才能釀出“一家之蜜”。于是我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條件,保證學生有文章讀,找到許多“花粉”“釀蜜”。
新課程標準對“積累”教學進行了反復強調,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文課程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片段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
積累的目的是運用,那么如何解決找“米”的問題呢?通過什么渠道使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豐富起來呢?筆者做了如下嘗試:從廣泛的課內課外閱讀中尋找、積累寫作素材。
一、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課程資源,指導學生從閱讀開始,積累作文素材。
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我指導學生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自習課和其他課外時間,到學校圖書室借書閱讀,帶學生到學校的閱覽室讀書,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目,如:《讀者》、《課堂內外》、《青年文摘》、《現(xiàn)代中學生》、《大閱讀》、《小小說選刊》、《中學生博覽》、《海外文摘》、《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刊》、《奇趣故事創(chuàng)新作文》、《青少年科技博覽》、《作文素材滿分閱讀》、《今日文摘》等。
在閱讀之前,我布置學生準備摘抄本,抄好詞好句,摘抄精彩片段,摘抄時加進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指導學生做讀書卡片,把書名、作者、文章體裁、重要內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感悟啟發(fā)寫在讀書卡片上,寫讀書心得體會,鼓勵學生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進行仿寫,鼓勵學生從仿寫開始,仿寫又從摘抄經(jīng)典句段和精彩片段開始,這樣就降低了寫作的難度,讓學生對寫作逐漸產(chǎn)生興趣。并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摘抄筆記,及時給予評價,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授予“讀書標兵”、“讀書進步獎”的光榮稱號,從而樹立了榜樣,使學生有榜樣可學;同時穿插利用早讀、晚讀和晚上新聞課的時間讓學生交流閱讀課外書和做摘抄筆記的精彩片段或者美文,以及讀書的心得體會和收獲,這樣的活動能加深閱讀印象,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對生活有了越來越深的感悟,進行評比給予獎勵,極大地調動學生積累素材的積極性,為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懂得從初一開始,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從課外閱讀中,從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寫作就不那么難了。讓學生懂得語文知識范圍很廣,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歷史、文學、建筑、音樂、美術、花草蟲魚、書籍刻繪等,都要廣泛涉獵,只有采百家之“花”,才能釀一家之“蜜”。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二、充分利用校本資料,指導學生互相傳閱,從而積累作文素材。
我校創(chuàng)辦了作文期刊《浪花》,從創(chuàng)刊開始我就注意收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35期了,我把每期《浪花》分給組長,讓學生到組長那里借閱,輪流交換閱讀,并要求做摘抄和讀書筆記,浪花里的優(yōu)秀作文均選是本校學生的作品,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心,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收集作文素材的信心,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寫作投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充分利用長期以來收集的學生優(yōu)秀作文,指導學生收集作文素材。
學生優(yōu)秀作文內容比較豐富:有寫人的、記事的、寫景的、狀物的、寫詩的、游記散文的,等等。我把這些優(yōu)秀的作文印成冊子,讓學生互相傳閱,做摘抄筆記,寫心得體會。讓學生覺得作文就在自己身邊,并不是很難寫,從而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
四、充分開發(fā)教師自身的潛能。
在作文教學中,我盡自己的能力寫下水作文,讓學生傳閱,做摘抄筆記,并寫下心得體會,因為我深深知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道理,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五、發(fā)動學生力量,建立小小圖書角,指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籌集圖書的渠道有以下三個:
1.獻書。我發(fā)動學生每人每月從家里拿來兩本書,與全班學生資源共享,定期更換。
2.購書。發(fā)動同學們自愿捐獻出自己的零用錢,籌集起來購買新書。
3.征訂。用同學們平時賣廢品的錢征訂報紙和雜志。
這樣,學生的書源就可以解決一部分,當然,在學生交來的課外讀物中,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對讀物有所篩選:(1)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2)內容要健康;(3)類型多樣化:名著、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科普知識,等等。
在圖書角的讀書活動中,評比好書推薦卡、閱讀之星,給予學生獎勵,激發(fā)學生閱讀積累的興趣,增加學生對作文素材的積累量。
有了豐富的閱讀量,積累了豐富的作文素材,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會順手拈來,得心應手。學生通過積累,找到了“米”,有了“米”,這樣“炊”就不會那么“難為”。換言之,學生就不會存在作文素材缺乏的問題了。作文素材豐富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實踐表明:中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越是豐富、深厚,越容易誘發(fā)靈感活動,厚積而薄發(fā),不僅提高欣賞能力,更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就不會再害怕寫作文。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課程標準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