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
【摘要】在當今日趨全球化的時代里,翻譯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沒,它既是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同時也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事實上,翻譯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普遍性的活動,當今的人們直接或者間接都有意或無意地從事著翻譯活動。
【關鍵詞】翻譯 語系 形合 意合
英語和漢語分屬于不同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拼音語言,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語言(ideography),所分屬的語系不同也就導致了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對于廣大應試四、六級的考生來說,如果平時學習中了解英漢語言特點,在翻譯應試中能滿足翻譯標準——“信、達、雅”即忠實準確、通順流暢和貼切原文,這對于想要取得較高翻譯分數(shù)會有很大幫助,下面本文就將對英漢語言的特點從下幾個方面作對比。
一、英語的形合和漢語的意合
相對于漢語來說,英語是一種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運用詞匯來聯(lián)系各個分句,如我們熟知的“and”用來表示并列連接;“if”用來表示假設條件關系;“because”用來表示因果關系,雖然說漢語句式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連接詞連接,但是使用頻率較之英語小得多。在漢語中,我們通常不用或者少用連接詞來表達意思,英漢兩種語言的這種區(qū)別就是我們所說的形合——強調結構的完整性和形態(tài)的嚴謹性,結構嚴密緊湊,主次分明;意合——強調內(nèi)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語意的邏輯將句子串起。為了更加清楚明了,我們試舉幾個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廟。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盡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體字下劃線的單詞“but”和“Although”所要表達的意思和邏輯關系體現(xiàn)在漢語句子的括號中,這正表明英語語言符號之間有較強的邏輯關系,而我們中文習慣的表達則是省略了括號內(nèi)的字詞,靠語意的邏輯將句子連接起來,連詞介詞都少于英語。
二、英語的末端開放與漢語的首端開放
漢語句式的展開是以中國人邏輯思維順序展開的,通常是先敘述實物的外圍環(huán)境和客觀因素,然后再敘述具體事務和中心事件。英語句式則與之相反,除了個別的做定語的單詞,多數(shù)的中心詞都被置于中心詞之后,凡較長的詞語及累贅的成分均須后移至句末,有時必須使用形式主語來避免句子的頭重腳輕的情況產(chǎn)生,由此造成句子結構頭小尾大,我們形象的稱之為“孔雀型語言”。
(1)獅子型語言
樹
一棵樹
一棵大樹
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花園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2)孔雀型語言
She is reading.
She is reading a book.
She is reading a book written by William Shakespeare.
She is reading a book written by William Shakespearein the classroom.
三、英語屬于主語+謂語型,漢語屬于話題-評論型
漢語屬于話題+評論結構,是話題突出型的語言,英語屬于主語+謂語結構,是主語突出型的語言。
(1)這里建大橋,我看行不通。
I dont think it workable to build a bridge here.
(2)那所房子你們早該修了。
Youshould have repaired the house.
從上述兩個例子下劃線部分,我們不難看出,第一句話,“這里建大橋”是中文句式主要評論的話題,評論者的觀點是“行不通”,而英語句式中的主語和謂語是“I”“think”,屬于主謂結構;第二句漢語句式中的“那所房子”是該句中主要評論的對象,評論者的觀點是“早該修了”,對應英語句式中的主語和謂語是“You”和“repair”仍然是主謂結構。
四、英語愛用靜態(tài)詞,漢語常用動態(tài)詞
英語喜歡使用靜態(tài)詞匯,具體體現(xiàn)在較多的使用名詞和形容詞。而漢語則多使用動態(tài)詞匯例如動詞連用等。因此英譯漢時常常把原文中表示動作意義的靜態(tài)敘述轉換成漢語的動態(tài)敘述。
(1)He is a goodeaterand a good sleeper.(名詞)
他能吃又能睡。(動詞)
(2)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and industrious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形容詞)
計算機比人檢查得更細心、更勤快。(動詞)
從上面例句,不難看出漢語傾向于多用動詞,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介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來表達動作意義。認識英漢不同詞類或用詞傾向,這對于提高翻譯質量很有幫助,能夠使譯文更加通順、確切。
五、英語重物稱,漢語重人稱
英語較常用物稱表達法,即不用人稱主語來敘述,而是表達客觀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xiàn)出來。漢語則注重主體思維,往往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tài)。漢語也常常隱含人稱或省略人稱。
(1)An ideasuddenly struck me!endprint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2)1949 saw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
(3)Wordsfail me!
我(嚇得)就是說不出話來!
在(1)、(2)、(3)句中英文句子的主語分別是“An idea”“1949”和“Words”,漢語句子中的主語分別是“我”“新中國”和“我”,英文句子中使用的主語都是沒有生命的物體、抽象的實物或者概念作為主語,對應的中文表達則是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并傾向于描述人極其行為或者狀態(tài)。
六、英語多用被動,漢語多用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tài),漢語表達被動意思的詞有“被”“由”“讓”“叫”等,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那么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英譯漢中往往譯成了主動。例句如下:
(1)The result proved to be correct.
此結果證明是正確的。
(2)Seamless tubes without joins are made in various ways.
可用不同方法制造沒有接縫的無縫管。
(3)This is one of those questions that dont need answering.
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句(3)中,及物動詞“need”后面接主動形式的動名詞通常表達被動的含義,“answering”=“to be answered”,為了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我們通常譯為主動。
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同時也是思維模式的轉變,了解了這些英漢語言特點,我們在英漢翻譯時就應當盡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性,同樣使得譯文也更加生動形象,真正達到翻譯的基本標準“信、達、雅”,提高翻譯水平的同時也為我們在四、六級翻譯考試中提高分值。
參考文獻:
[1]Joan Pinkham.中式英語之鑒 [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楊士焯.英漢翻譯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