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艷
人口素質的高低,是評價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人的素質是一切發(fā)展的重中之重,而作為教育工作者,直接引導著人的教育。特別在是中學階段,人的行為舉止、思想道德形成并定型的過程中,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尤為重要,怎樣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加強素質教育,已成為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的探討話題。
素質教育中學教學重要性一、素質教育的解釋
1.什么是人的素質
人的素質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它與人的遺傳及胎兒期發(fā)育好壞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在后天的教育和實踐中更有著直接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曾對人的素質有著這樣的認為:“人的素質是以往全部活動的客觀結果,也是以后活動的主體條件。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構成了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倍h的十六大則把人的素質概括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2.什么是素質教育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作了最為明確、準確的表述:“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彼覈鴳椃P于“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定是完全一致的。
二、素質教育的鮮明特征
素質教育有著十分豐富內涵。它的定位是提高國民素質;它的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公民;它的靈魂是思想道德教育;它的重點是提高人們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素質教育的功能看,它有充分考慮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形成健全的人格。從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來看,素質教育非常關注“人的發(fā)展”,并以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核心價值。因此素質教育還具有鮮明的特征:
1.具有時代性
素質教育不再僅僅為了考取高分,考取名牌大學為目標,而是強調每個學生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各行各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堅守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開展教育。
2.具有全體性
素質教育面對的對象不僅僅優(yōu)良學生,它強調全面性,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了全體學生開展教育。
3.具有綜合性
素質教育不再是埋頭苦讀、低頭做題,為高分而努力,它更強調的是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均衡發(fā)展。
4.具有主體性
素質教育強調要充分弘揚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
5.具有長效性
素質教育強調是不是作為學生時代的而學習,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的為人素質和終身的學習能力,鼓勵“活到老、學到老”。
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qū)別
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一些地方和學校,曲解素質教育,表面宣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講得轟轟烈烈,但一切教學以考試為先,所有工作圍繞升學開展,文理科劃分,主副課隔離,把重點放在數理化,音體美走形式,考試本身是為了選拔人才,結果選出來的都是一些高分生,到于整體素質如何不在考慮范圍內,考試的變味讓很多有能力、有素質但分數不夠理想的學生們錯失機遇,改變了一生的道路,幾年下來,學校教育能給予的只剩下一張成績單。因此要想抓好中學生素質教育,首先得從本質上明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qū)別:
(1)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應試教育重點只抓升學率。
(2)素質教育重視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關心學生學到了多少;應試教育則根據學生的考試要求向學生傳授知識,重在學生能否答對題,考出高分。
(3)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真正能力的培養(yǎng),如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應試教育而關注學生的考分,因此注重向學生傳授考試技能。
(4)素質教育重視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通過老師引導將之轉化成自身素質;應試教育則像一部做題機械,只要求學生在考試時能按老師傳授的知識完成答題即可。
四、素質教育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素質教育與我們身邊生活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影響,除了學校,家庭則是孩子的第一學堂,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牽動著孩子的思維神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獨立、堅強的孩子,那么,老師一定要與學生的家長思想統一,不能把素質教育當成一句口號,要一起身體力行,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1.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
但愛要有分寸,不能溺愛。正確引導家長教育孩子,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尊敬長輩、關心他人、沉著、謙虛等,將疼愛變成鍛煉,將溺愛變成一種負責任的理智的愛。
2.在學校,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多交興趣相投的朋友
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處理人際關系、從中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社交技能,能過親身感受體會快樂,體會公平與合理,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在家里,多參與家務勞動,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瑣碎的事做好,學會應有的生活自理能力,為離開父母,獨立成長打好基礎。
3.日常生活中還應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堅持性、同情心、友善心等良好的為人品質
適當給學生們提供一些付出型公益勞動,比如:幫助一些貧困的山村孩子或孤寡老人,通過現實生活去感受世間的真實百態(tài),讓孩子們正確認識自己,結合自身能力去設定一個適合自己的新目標。
五、結束語
素質教育決不是天天掛在嘴邊喊喊口號就可以改變的,它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努力、幾代人的付出才能看得見進步的教育,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快,人的素質如果跟不上,必然導致步伐不一不致。因此提高人的素質,尤其是中學生的素質,是教育體系身肩的重任。新時期來臨,關于素質教育轉型就如一股春風吹進了每所校園,吹醒了每個人的心,作為教育工作者,這個光榮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它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一個重要探討的話題,更是各級政府、各個家庭、每個人都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形成一股合力,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期待著有朝一日,讓這些種子在素質教育的春風里開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參考文獻:
[1]葉運生,姚思源.素質教育在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
[2]深刻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3]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