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翠英
摘 要:闡述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分析了情境創(chuàng)設的價值,詮釋了教學實施與教學效果的方法,教海浩瀚,一漚之得,商榷同仁,禱盼匡誤扶正。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實施;教學效果
一、突破重、難點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
重、難點問題是教學的核心,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關鍵就是看學生所需要掌握的重、難點問題有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每個老師在突破重、難點內容時都會設計一些問題去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如果設計用來解決重、難點的問題也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而不是一般的思考題的話,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自我探究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xiàn)學生能力目標的達成。如講授秦朝的時候,該課有一個重、難點內容就是“郡縣制”。當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問題:“如果你是秦始皇,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后,你打算采用怎樣的制度管理地方?現(xiàn)在你的兩位親信大臣分別給出了‘實行分封和‘推行郡縣制兩個建議,你到底應該采納誰的意見,才能鞏固統(tǒng)一,確保江山永固呢?”然后把班級分成兩個大組,進行討論。支持“實行分封”的小組代表就說:“實行分封好,嬴氏的天下就應該是姓嬴的共同擁有,而且遇到外敵,姓嬴的自然會保衛(wèi)自家的江山??!”支持“推行郡縣”的小組代表反駁說:“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西周實行分封制,最后導致諸侯尾大不掉,周王室衰微。而全面推行郡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地方長官,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彪p方各執(zhí)一詞,討論的現(xiàn)場氣氛很好。最后由我來把分封制和郡縣制進行列表比較,最終強調要鞏固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郡縣制更適合,而且也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潮流。
二、教學實施與教學效果
歷史教學,要抓住“目標定向、個體學習、同伴互導、教師解難、練習檢測”幾個重點,每一步都緊密圍繞課堂目標展開,實現(xiàn)課堂“教、學、評”的一致性,教學形影相隨、桴鼓相應,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清晰明了,緊扣學習目標,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要大有裨益。其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迎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興味盎然;提問的關鍵是要囊括學習目標的所有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要注意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一些問題則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特點,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還有,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將知識分為兩類: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前者是“知什么”的知識,即主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后者是“知如何”的知識,即主要認識“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作為歷史教師,要讓學生體悟之,要對此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對癥下藥。這樣的教與學,必然是桴鼓相應、其樂融融的,學生有成就感,有快樂可言。
綜上所述,歷史課程作為一門人文教育學科,它不僅僅是講述過去,它承擔著引領和教化作用,讓學生把學習的歷史知識牢牢掌握的同時,學會做人處事,學著觀察、分析、推理和判斷。在課堂上,歷史教學要注意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增強學習的興趣,學習和評價如影隨形,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將課堂打造得妙趣橫生,學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教學要靈活多變,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一定要流出辛勤的汗水,如此才會有累累的碩果。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