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召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作為農(nóng)村學校的一線語文教師,怎樣面對農(nóng)村孩子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寫作教學?對策
農(nóng)村學校的語文教師面對的學生大多來自農(nóng)村。有的學生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關(guān)愛,缺少家庭閱讀的習慣;有的學生長期住校,與社會溝通交流的時間太少,再加上學校對成績高標準的要求,課外閱讀自然成為受冷落的對象。面對重理輕文的困境,在作文課堂上,學生要么抓耳撓腮寫不出東西,要么就是拿著作文書東拼西湊,要么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決定尋找對策攻破難關(guān)。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筆者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明白寫作的源頭就是生活,寫作無非就是拿起手中的筆,真實地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每天,筆者把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帶入課堂講給學生聽,引導他們?nèi)ビ^察身邊的人、事、物,并在課前五分鐘進行口頭作文練習。慢慢的,發(fā)言的學生由少到多,表述的內(nèi)容也慢慢豐富。在學校開展運動會、組建興趣小組、辦聯(lián)歡會等活動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讓他們在經(jīng)歷中觀察生活,在觀察中體驗生活,在體驗中感悟生活。這樣,學生們活動起來了,寫作的素材也多起來了,他們用真實的文字記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融入了自己的喜怒哀樂。有位學生寫了一篇《感謝校園中的那株菊花》,記敘了自己因為體育訓練太苦而心情不好,偶看校園中的那株菊花受到激勵,有感而發(fā),成了校園佳作。
二、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為開闊學生的視野,筆者建議每個學生帶兩本好書,成立班級圖書角。每星期專門給學生開辟兩節(jié)閱讀課、一節(jié)閱讀成果展示課。在閱讀課上,筆者要求學生靜心閱讀推薦的好文章,認真做好圈點批注,并及時寫出讀后感。在展示課上,學生把閱讀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蛘b讀,或說唱,或表演,通過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熱愛,讓學生接受智慧的洗禮。
學生有了可下鍋的“米”,筆者這個高級廚師該上陣培養(yǎng)“巧婦”了!首先,筆者以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為范例,著重讀寫結(jié)合,狠抓習作訓練。朱自清的《背影》是練習寫事記敘文的典范,筆者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總結(jié)出寫作手法:巧設線索法、開門見山式開頭法、首尾呼應法、人物描寫法、樸實而真摯的語言表達法……學生在學用方法的基礎(chǔ)上,寫出了一篇篇感人的親情作品,其中有個學生寫出了一篇《“泥茶”情深》,用“泥茶”做線索,運用開門見山、首尾呼應法表達了游子思鄉(xiāng)的真情實感。這篇佳作還在《作文指導報》上發(fā)表了。
魏巍的《我的老師》是練習寫人記敘文的典范,筆者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選用多件事從多個角度刻畫人物形象,敘事有詳有略,記敘與抒情議論巧妙結(jié)合深化中心……學生運用名家寫作的方法,朝著目標一次次“打靶”練習。有個學生在熟讀了名著《水滸傳》后,模仿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寫出了《我們班的“梁山好漢”》,用詼諧而幽默的語言展示了同學們的好漢風采。
三、立足教材,學以致用
立足教材,筆者又依據(jù)作文序列教學做專題訓練:從認真審題,到主題確立、材料選擇、謀篇布局,再到技巧運用、形式包裝······每一次訓練,筆者都努力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在作文包裝(語言出彩)方面,開始對學生寫作中運用好句子的數(shù)量進行嚴格的要求,最少要有3~5處,以后逐步增加數(shù)量,也就是在這樣的“逼迫”下,學生作文中的語言表達漸漸生動起來。在講評時,哪怕學生只有一處詞句精彩,筆者都肯定他們,鼓勵他們,或者把他們的好句、好段摘抄下來,張貼在教室里,供同學們欣賞,讓作者充分感受到創(chuàng)作的快樂。也就是在這些看似煩瑣,實則有效的作法實施后,學生的語言表達精彩了,內(nèi)涵也越來越豐富了?,F(xiàn)在,他們不但會仿句,更會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色的好句子,像 “我凝視著坐在車窗口的母親,我知道她落淚了,那淚砸在地面上,也重重地砸在我心里。無論近,還是遠,我都能聽到……”用細膩的筆觸極力渲染了母親外出打工,母女分別時的依依不舍。“看著那水中的冰塊,看著那摔下的大車,看著那紛飛飄落的雪花,我的眼淚瘋狂地覆蓋了我!”用一組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作者親眼目睹家人出車禍時極度的恐懼與悲傷……
從教學實踐中筆者思考感悟到,學生從想寫(興趣),到有東西寫(內(nèi)容),到會寫(方法);從生活、閱讀,到示范、指導;從自由表達、評改提升,到逐步提高,都需要教師一步步去真抓實練。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積累開闊了視野,想要學以致用的想法在不斷升溫,不斷發(fā)酵,而在關(guān)鍵時刻,教師的寫作引導像燈塔指引著他們一步步邁向?qū)懽鞯牡钐?。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米、巧炊”,自然就能釀出美味佳肴。